-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模型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模型对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作者结合国内外现状分析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借鉴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理论构建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不同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测算项目的内在价格,并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来测算其外在价格。以某院的清创(缝合)术项目为例,采用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经测算,清创(缝合)术(小)的外在价格为54.82元,清创(缝合)术(中)为104.34元,清创(缝合)术(大)为142.93元,实际价格与测算价格的差值依次为10.18元、-26.34元和-51.93元。该模型有助于理顺比价关系,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法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检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法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远程检查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和效果以及最具有成本效用的检查间隔时间方案。方法:基于18篇涉及DR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和卫生经济学的文献,全国3个三级甲等医院眼科9名医师的问卷调研资料和临床实际(全国各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谈判后的支付价格等),从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角度构建Markov模型并设置参数,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从45岁开始无DR检查以及DR检查(均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法)间隔时间1、2、3、4、5年方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产出,包括累积失明天数、累积生命年、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即健康效用值),以及相应的单眼、双眼直接医疗成本(采用3.5%贴现率),进行成本效用分析。结果:累积失明天数无DR检查方案为2 375.00 d,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为701.00~738.00 d。6种DR检查方案的累积生命年为27.120 34~28.005 00年,QALY为9.502 96~9.875 02。单眼直接医疗成本无DR检查方案为72 785.00元,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为52 065.00~52 408.00元。双眼直接医疗成本无DR检查方案为72 785.00元,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为79 100.00~79 603.00元。单眼治疗情况下,与无DR检查方案相比,DR检查间隔时间1、2、3、4、5年方案的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分别为-55 523.75、-55 865.32、-56 034.66、-56 194.05、-56 368.54元/QALY,均具有绝对优势;双眼治疗情况下,与无DR检查方案相比,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的ICER为17 469.07~18 325.15元/QALY。以意愿支付阈值为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 976元/QALY),与无DR检查方案比较,单眼治疗情况下DR检查间隔时间1年方案的成本效用概率为85.9%,具有绝对优势的概率为55.2%;双眼治疗情况下,检查间隔时间2年方案具有成本效用的概率为61.4%。结论:以Markov模型对4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提示免散瞳眼底摄片法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和效果,可作为我国DR远程检查方法;可采用DR检查间隔时间2年方案,即2年进行1次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DR检查间隔时间1年方案,即每年进行1次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澳大利亚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以活动为基础的筹资付费方式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卫生制度改革的需要,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活动为基础的筹资(activity based funding,ABF)付费方式,并于2011年设立独立医院定价管理局作为具体执行机构。ABF付费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定价、医疗服务分类、临床数据收集和服务成本核算。该方式对我国公立医院资金拨付过程中的支付方式顶层设计、医疗服务分类系统完善、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动态调整、信息化和信息标准化建设等,有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影响的案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张家港市某县级公立医院为案例,分析综合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方法:某院2014年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院资源规划系统和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收集该院2014年至2019年的医院业务运行数据、支出收入数据、药品零差率补偿数据、收费与成本数据,并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病种成本。描述性分析该院服务量及医疗费用变化情况,测算收入结构、收支结余以及对药品零差率的补偿水平;对比分析医疗服务项目以及病种的实际收费与成本差额。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案例医院的门急诊、手术、出院人数分别上升了31.51%、40.21%和12.21%,次均住院费用增长了4.39%;药品费、材料费占比分别下降4.27个百分点和1.78个百分点,检验费和检查费占比分别上升3.15个百分点和3.98个百分点,手术、治疗、诊查及护理等反映技术劳务价值的费用占比变化均<0.60个百分点。自2017年始,医院业务支出超过收入,因零差率政策减少的药品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补偿的比例从2015年的82.00%降至2019年的58.63%; 66.82%的医疗服务项目为亏损项目。10个主要"清单式"病种除了2型糖尿病,其余9个病种的实际收费均低于标准成本核算值。结论:实行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后,短期可能出现较大的医疗收支缺口及成本高于收费的情况。制定区域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政策时,应考虑同期实施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强短期财政反应性,为公立医院逐步适应改革提供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RG付费模式下的病种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年6月,天津市被确定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之一。医保DRG付费方式的实施,使得医院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型向以质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价值医疗转变。天津市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主体是1999年制定的,虽然在2016年至2018年取消药品、卫生材料加成后做过调整,但仅仅是完成了价格平移,没有从根本上理顺价格体系,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反映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和劳务付出。因此,准确核算病种成本,既可以为今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及DRG付费标准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又可以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作者基于3种病种成本法的优势,通过七大步骤,在优化核算流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与DRG付费模式相匹配的高效、便捷、精准有效的病种成本核算方法,最终形成有天津特色的病种核算体系和操作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价总量的测算方法及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宏观管理,作者构建了医疗服务调价总量的测算方法。围绕历史基数与增长系数2个参数来测算调价总量,其中历史基数采用区域内上年度医疗服务总收入,增长系数通过综合指标法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参考法来进行测算。以国家试点城市苏州为例,2022年历史基数为1 875 400万元,通过综合指标法测算该年度增长系数为2.38%,医疗服务调价总量为44 635万元;通过CPI参考法测算该年度增长系数为2.10%,医疗服务调价总量为39 383万元。两种总量测算方法各有优劣,还需进一步借鉴各试点城市改革实践经验,继续优化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门诊CT服务利用情况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门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量的影响,为医院大型影像设备的合理使用、精细化管理和后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集北京市某三级公立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的CT检查量数据,利用单组和多组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定性访谈。结果:间断时间序列回归结果显示改革后该院门诊每百诊疗人次CT检查人次的即刻变化水平增加0.216人次( P<0.001),变化趋势(斜率)增加0.012人次/月( P<0.001),改革前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门诊每百诊疗人次CT检查人次的斜率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04)。 结论:医药分开改革使得该院门诊CT检查利用水平整体增加,但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类参保人群的门诊CT检查利用水平长期趋势及其存在的差异并无显著影响。定性访谈结果提示需要关注相关从业人员超负荷工作状态,并警惕大型仪器设备过度利用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以下简称新增项目)管理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梳理了我国新增项目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及各省份管理现状,发现我国新增项目管理中存在新增项目内涵界定不清晰、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衔接未理顺、审批流程不完善、定价基础薄弱以及转归制度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尽快出台并贯彻执行统一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新增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推进新增项目管理与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衔接,加强新增项目管理的制度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社会监督的公立医院信息公开现状及公开意愿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三级、二级公立医院基于社会监督的信息公开现状及公开意愿,为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公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4月,抽取6个省份的66家三级公立医院和126家二级公立医院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医疗服务信息、医疗费用信息和满意度信息3类5组31个指标,调查公立医院的信息公开现状与公开意愿;采用 χ2检验、方差分析和配对 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信息公开内容拓展策略。 结果:公立医院信息公开比例较高的指标是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三级医院93.9%,二级医院92.1%)以及医保报销政策和补偿流程(三级医院90.9%,二级医院86.5%),公开比例较低的指标是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三级医院24.2%,二级医院26.2%)、特需医疗服务占比(三级医院27.3%)和每名执业医生日均门诊量(三级医院27.3%,二级医院26.2%)。公立医院认为能公开比例较高的指标是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和补偿流程以及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及医保报销情况,认为能公开比例较低的指标为部分医疗服务安全指标和医院财务类指标。医院对所有指标认为能公开比例均高于已公开比例。结论:现阶段我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安全、统计汇总类费用、财务类指标公开较少,但除部分医疗服务类指标、财务相关指标外,医院的信息公开意愿均较高,可分步有序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评估体系评分标准制定及实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定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并进行实证测试,为管理部门及时把握动向、实施动态监测及指导决策提供一套量化的评价工具。方法:基于价格调整效果评估体系,通过专家咨询重要性评估、多指标百分位数法制定评分及分档标准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在广州市选取两家城市三级公立医院A医院和B医院作为测试医院,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评估总得分分别为71.31分和77.94分,分档均为"一般"。评估结果可基本反映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效果。结论:评估具有显示差异、看到成绩、追溯原因等功能,可对区域价格动态调整效果评估,协助主管部门及时把握动向、动态监测及指导决策;也可用于医院自评,发现问题,改善自身运营,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