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长径≤10 mm且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影像学提示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征象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首选内镜下切除。报道1例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穿孔、腹膜后感染、局限性腹膜炎,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二指肠乳头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分析的临床资料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的7例患者。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9.3岁,其临床特点与壶腹部恶性肿瘤相似,较难鉴别,术前穿刺活检阳性率较低,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辅助分级和预后评估有所帮助,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或可作为本病首选的治疗方案。本组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者5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者2例,1例患者LPD术后因腹腔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妥善处理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2年1—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胰腺中心连续收治的70例因胰头占位、壶腹部肿瘤或胆总管下段占位而接受LPD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47例(67.1%),女性23例(32.9%),年龄(59.9±12.8)岁(范围:13~87岁)。IPDA的解剖和处理方法:结肠上区采取中间入路,于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之间,鞘外解剖、显露SMA右侧,显露SMA右侧分支,暂不离断;结肠下区沿空肠动脉由足侧向头侧解剖追踪、显露SMA主干,判断IPDA与空肠动脉的关系,识别并离断IPDA,处理IPDA根部。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1~3个月门诊随访1次。结果:本组患者的LPD完成率为98.6%(69/70),所有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9例(12.9%),其中1例(1.4%)经上腹部小切口完成血管重建和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432.7±115.4)min(范围:282~727 min),术中出血量(140.0±125.7)ml(范围:20~800 ml)。2例(2.9%)输注新鲜冰冻血浆。91.4%(64/70)的病例术中实现IPDA可靠结扎、根部安全处理,8.6%(6/70)合并IPDA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3±1.6)cm(范围:1~7 cm),清扫淋巴结(17.0±7.3)枚(范围:0~46枚),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18.6%)。术后发生B级胰瘘5例(13.2%),无C级胰瘘,胆瘘1例(1.4%),胃排空延迟2例(2.9%),淋巴漏2例(2.9%),腹腔感染9例(12.9%),切口脂肪液化1例(1.4%)。术后腹腔出血2例(2.9%,1例为胃小弯侧系膜血管出血,1例为肝固有动脉鞘滋养血管渗血),均为非IPDA相关性出血。术后住院时间(15.2±4.6)d(范围:9~28 d)。结论:LPD术中采取妥善方法处理IPDA,可减少术中、术后IPDA相关性出血,提升LPD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内镜下的高危征象识别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PD的108例壶腹部肿瘤、胰腺肿瘤、十二指肠肿瘤、胆总管恶性肿瘤等累及胰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43例,年龄(59.28±17.88)岁,年龄范围28~80岁。依据患者PD后30 d内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 n=37)和非感染组( n=7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病原微生物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PD后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率为34.26%(37/108),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40.95%),革兰阳性菌36株(34.29%),真菌26株(24.76%)。病原微生物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屎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及溶血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对氟康唑耐药率仅为4.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1.1%和33.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1.4%和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腹腔出血( OR=10.997,95% CI:1.995~13.840, P=0.004)和胰瘘( OR=16.832,95% CI:1.938~146.174, P=0.010)的累及胰腺疾病患者,PD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高。 结论:PD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肠球菌、白色念珠菌为主。腹腔出血和胰瘘是PD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紊乱与之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核心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还有一些非代谢相关因素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有关,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胰头及壶腹部周围肿瘤疾病的标准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诱发的术后营养不良与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ADLs)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23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消化内镜SMIS治疗的206例NADL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组(2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67例)、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MR)组(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97例)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1例)。收集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ESD治疗患者比与非ESD治疗患者的牵引辅助率更高。术中穿孔发生率为3.40%(7/206),术后并发情况发生率为6.31%(13/206)。在术后并发情况方面,ESD治疗患者高于非ESD治疗患者[10.31%(10/97)比2.75%(3/109), P = 0.026],降部病变患者高于非降部病变患者[11.71%(13/111)比0, P = 0.001],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均无术后并发情况。与无术后并发情况患者相比,有术后并发情况患者内镜下息肉长径更长[(2.36 ± 1.36) cm比(1.62 ± 0.93)cm, P = 0.015],留置胃管率更高[8/13比27.46%(53/193), P = 0.022],留置胃管天数更长[(9.25 ± 2.96)d比(3.95 ± 1.76)d, P<0.001],质子泵抑制剂(PPI)泵入天数更长[(9.69 ± 3.68) d比(4.88 ± 2.47) d, P<0.001],恢复饮食更晚[(8.17 ± 2.82)d比(3.98 ± 1.93)d, P<0.001],住院天数更长[(14.23 ± 5.00) d比(6.64 ± 2.49) d, P<0.001],一级护理天数更长[(9.23 ± 3.77) d比(4.26 ± 2.58) d, P<0.001]。 结论:针对不同NADLs情况选择合适的消化内镜SMIS治疗方式和加强术后重点处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NADLs消化内镜SMIS治疗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4—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壶腹部疾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35~76岁。21例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在Child重建方式基础上,行P襻消化道重建。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生存和不适症状。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2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17±74)min、P襻吻合时间为(14±3)min、术中出血量为375 mL(100~800 mL)。21例病人中,17例胰腺质地软、4例胰腺质地硬;3例胰腺直径≤3 mm,18例胰腺直径>3 mm;14例病人放置胰管支架,7例未放置胰管支架。(2)术后情况:21例病人中,2例发生A级胰瘘,无B、C级胰瘘;1例发生胆肠吻合口漏;2例(非胰瘘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术后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病人。21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6±5)d;无术后30 d死亡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1例病人中,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管下段癌4例,胰头导管腺癌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胃窦癌、IgG4胰头肿块型、胆总管囊肿3型各1例。(3)随访情况:21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无死亡病人;术后5个月发现肝转移1例;无腹痛、腹胀及消化不良。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襻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顺气活血汤加味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为临床治疗胰头部、壶腹部、远端胆道、十二指肠肿瘤的首选方式,然而PD手术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消化器官切除及消化道改道较多,以致围手术期引起的创伤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慢[1].而对于PD术后患者尽早恢复经口进食、进水及辅助营养,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2].肠内营养滋养肠道上皮,有利于肠功能恢复,是理想能量来源.然而,PD病人对早期肠内营养存在耐受性较差的问题,于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其生理状态下所需的肠内营养剂量[3];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对PD术后病人的加速康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PD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归属于中医"呕吐""腹痛"泄泻"等范畴,中医药在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笔者将《伤科大成》中顺气活血汤加味应用于PD术后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探讨了顺气活血汤加味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PD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