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内镜治疗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类由于胃食管连接处结构或功能障碍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食管内和/或食管外症状。抑酸治疗为首选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症状控制欠佳或药物控制剂量过大,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不高。由于内镜设备的更新,其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控制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得到多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现将内镜辅助治疗方式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冷切除术中诊断"息肉样"结肠憩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胃黏膜全层切除术后穿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经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术后穿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EFR,并在术后因穿孔接受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创面的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总时间、缝合时间、术后(1、2、24 h)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3.20岁。病灶平均直径1.70 cm,胃底2例、胃体3例,剥离后的创面平均直径4.30 cm;手术总时间平均91.40 min,平均缝合时间11.60 min,每例患者均只使用1根缝合线;术后2 h腹痛评分最高(3.20分),其次为术后1 h(2.20分)和24 h(1.20分);术后平均住院2.40 d;平均随访6.25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9.00分。结论: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EFR术后黏膜穿孔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腔带蒂黏膜组织瓣技术在鼻内镜下鼻腔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几年鼻内镜外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后会伴随各种鼻腔的组织缺损,影响手术的预后和鼻腔功能的恢复。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了各种鼻腔内部或者外部的皮瓣来修复缺损,重建鼻腔组织缺损的结构。本文就鼻腔带蒂黏膜组织瓣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以期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的综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对胃癌认识不断深入和新技术发展,多种针对不同阶段胃癌的综合治疗模式逐渐被广泛认可。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为主的内镜技术是胃癌诊断重要手段,也是早期胃癌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是局部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全胃切除术、远端胃切除术、保留幽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等,并需要针对区域淋巴结进行淋巴结清扫术。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以及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方式对于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而放疗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观察。近年来,包括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等胃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均取得重要进展,然而其要成为胃癌一线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证明。笔者相信:随着更多胃癌研究结果的不断涌现,胃癌综合治疗方式必将更加丰富,使胃癌治疗更加个体化和精确化,最终让更多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鱼钩样装置的牵引金属夹在内镜切除术后胃部创面缝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因胃部病变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鱼钩金属夹缝合组(A组),均应用带鱼钩样装置的牵引金属夹缝合术后创面;同时分析由同一手术医生操作、相似部位、类似大小创面且采用“荷包缝合法”缝合创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缝合率、并发症、缝合所需时间和金属夹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A组缝合时间短于B组[(7.83±2.41)比(11.00±3.31)min, P=0.002]。A组所用金属夹平均7.17枚,B组平均7.06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带鱼钩装置的牵引金属夹设计新颖,操作简便,对内镜切除术后创面有较好的缝合效果,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居民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普及,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使其诊疗难度依旧较大。内镜切除术因微创、标本完整和费用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和认可,目前被用于病变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能够耐受内镜手术的患者。消化道SMT的内镜下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本文即对结直肠SMT的这4种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内镜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治的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接受了50例次ERCP诊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RCP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ERCP成功率分别为92.0%(46/50)、93.5%(43/46)、88.4%(38/43)和76.0%(38/50)。结肠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的成功率分别为76.0%(19/25)和75.0%(18/24);共有3例不良事件,1例患者术中发生胆肠吻合口黏膜撕裂,1例患者术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炎。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ERCP总体是有效和安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使用结肠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具有相似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内镜下的高危征象识别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尿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海博刀行经尿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T-ESD)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该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147例NMIBC患者。通过计算未整块切除、肿瘤复发等独立影响因素,评估影响手术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复发概率为6.80%(10/147)。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且仅有病理分级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05)。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理分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1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闭孔神经反射( P=0.003)、肿瘤直径( P=0.006)、手术时间( P=0.001)是肿瘤整块取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时间是尿管留置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11)。 结论:利用海博刀行BT-ESD治疗NMIB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仍需进行长期、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其相对于TURBT的优劣性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