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有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8例,患者均成功行ESD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长径5.5~9.0 cm,平均6.0 cm。ESD操作耗时25~80 min,平均41 min。术中极少量出血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2例术中发生小穿孔,均成功缝合。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亦无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住院时间3~5 d,平均3 d;随访8~36个月,无一例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见,ESD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避免行外科手术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通过采集2020年6月—2020年9月四川地区6家医院使用高频电刀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643例资料,包括息肉完整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分析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18例(2.80%),术后穿孔1例(0.16%)。1 828枚息肉病灶均得到完整切除(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为腺瘤性息肉、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采取混切1电凝模式是高频电刀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直径≥10 mm( P=0.001, OR=3.575,95% CI:1.175~9.955)、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 P=0.004, OR=2.981,95% CI:1.233~14.858)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对于息肉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须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长径≤10 mm且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影像学提示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征象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首选内镜下切除。报道1例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穿孔、腹膜后感染、局限性腹膜炎,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的长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ARMS)治疗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6月—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0例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3周黏膜切除组( n=15)和3/4周黏膜切除组( n=15),分别进行相应黏膜切除范围的改良ARMS。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炎情况、24 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力,并分析两种不同黏膜切除范围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3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53±0.36比11.93±0.57, t=6.874, P<0.001)、酸暴露时间(19.81%±1.72%比31.45%±2.78%, t=8.020, P<0.001)、DeMeester评分(40.98±4.55比55.33±5.65, t=6.408, P<0.001)均明显好转,3/4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0±0.57比12.47±0.68, t=8.650, P<0.001)、酸暴露时间(20.07%±2.19%比29.96%±3.00%, t=7.444, P<0.001)、DeMeester评分(33.67±3.47比51.17±6.03, t=4.973, P<0.001)均明显好转,且术后6个月两组间胃食管反流病评分、酸暴露时间及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0, P=0.436; t=0.093, P=0.926; t=1.278, P=0.212)。两组手术前后比较组内食管炎C、D级比例(10/15比5/15, χ2=3.894, P=0.063;8/15比4/15, χ2=2.778, P=0.125)及LES静息压力[3.29(2.66,8.29)mmHg比3.98(3.67,9.43)mmHg, P=0.334;5.78(1.9,8.46)mmHg比5.88(3.28,8.99)mmHg, P=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3周黏膜切除组术后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3/4周黏膜切除组(1/15比6/15, χ2=4.658, P=0.021)。 结论:改良ARMS能有效缓解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反流症状及食管酸暴露,但不能明显提高LES静息压力,2/3周黏膜切除可减少术后狭窄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的疗效初探(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2017年9月—2019年12月间13例经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病变狭窄特点、内镜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13例患者中克罗恩病6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ryptogenic multifocal ulcerous stenosing enteritis,CMUSE)4例,病因未明小肠狭窄3例。17次小肠镜治疗共发现狭窄38处,35处为膜状狭窄,3处为柱状狭窄。6例克罗恩病患者共发现13处狭窄,其中4例单处狭窄,1例3处狭窄,1例6处狭窄。4例CMUSE患者共发现21处狭窄,均为膜状狭窄。共对镜下所见狭窄行18次球囊扩张,10次IT刀切开,技术成功率88.2%(15/17),临床有效率76.9%(10/13)。随访3~28个月,有1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3例迟发性穿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表明经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在技术上可行,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防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目前是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常用方法。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相比,ESD可以整体切除较大病变,尽可能保证切缘的阴性,能够得到更确切的组织病理学分期,并且术后癌症复发率较低。但ESD通常会导致比EMR更大的溃疡创面,更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其中出血是胃ESD后主要并发症之一。ESD后迟发性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预防胃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如抑酸药物的使用、术中良好止血、创面的良好闭合、创面覆盖材料地使用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及穿孔性眼外伤后迟发性感染性眼内炎最常见的病因,具有迟发、慢性沉闷性、反复及嗜晶状体的特征。痤疮角质杆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常规细菌培养检测时间长、阳性率低,现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显著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主要包括眼内注射抗生素,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囊袋部分或全部切除,及人工晶状体取出/置换术,大部分病例视力预后良好。痤疮角质杆菌性眼内炎早期易被误诊为非感染性虹膜睫状体炎、后发性白内障等,长时间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后囊切开会导致眼内炎症进行性恶化,因此本文就其致病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内镜全层切除胃底固有肌层肿瘤中的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结果:20例病例均成功完成EFTR治疗,观察组肿瘤大小10.0(7.5,21.0)mm,对照组肿瘤大小14.0(10.0,20.0)mm。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26.4±6.3)min,短于对照组的(35.5±11.4)min。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6.4±1.0)d,少于对照组的(7.7±1.5)d。2组均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过程中应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