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术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术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术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 2)<90%( χ2=9.140, 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 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 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节护理对肺癌患者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手术后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肺癌患者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手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8例,所有患者全部进行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手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细节护理,对患者并发症、肺功能进行比较,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癌患者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手术后行细节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效果,提升肺功能,确保患者睡眠质量等术后康复效果,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腔镜胸膜剥脱术在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两孔法”胸腔镜胸膜剥脱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胸廓形态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属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胸外科接受胸腔镜胸膜剥脱术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49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13~60(27.5±10.4)岁,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探究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利用CT自带软件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隆突及剑突层面胸廓周长,将术前、术后胸廓周长通过配对样本 t检验的方法对比分析术后患者胸廓塌陷恢复情况。 结果:49例患者手术时间(186±61)min,术中出血量(366±267)ml,围手术期8例(16.3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术后肺持续漏气及肺部感染等,术后随访期间无脓胸复发及结核播散。术前经隆突层面胸廓周长为(655±54)mm,经剑突层面胸廓周长为(720±69)mm,术后随访12~36个月,与术前胸廓周长相比,术后第1个月,经隆突层面及剑突层面胸廓周长分别为(658±50)和(724±6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173、 P=0.057)。术后第3、6、12个月经隆突层面胸廓周长分别为(666±51)、(667±47)和(671±47)mm,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 P<0.05)。术后第3、6、12个月,经剑突层面测量胸廓周长分别为(730±65)、(733±63)和(735±63)mm,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 P<0.05)。术后第6个月患者年龄<20岁及FEV 1占预计值%<80%者隆突平面胸廓周长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 P=0.003),胸膜增厚≥8 mm者较<8 mm者隆突平面胸廓周长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0)。 结论:对于部分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胸腔镜下胸膜剥脱术安全、可行,并可明显恢复患者胸廓周长,改善患者胸廓塌陷,临床疗效显著。“两孔法”的胸腔镜技术理念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广、操作空间大,技术容易掌握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15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158例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治疗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27例,女性31例,年龄[ M(IQR)]为32(28)岁(范围:14~78岁)。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节段切除特定5 cm长肋骨,借助切口保护套暴露切口,获得操作空间,进而借助特殊器械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在无漏气、引流液清亮<50 ml/d后复查CT,肺较前复张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3~6个月进行最终手术效果评估,后续门诊及电话随访至患者停药。 结果:早期1例患者因纤维板过厚无法有效牵拉进而中转开胸,其他患者均按原计划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5(2.50)h(范围:1.5~7.0 h),术中出血量100(500)ml(范围:50~2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5.00(2.25)d(范围:2~15 d),术后胸腔引流时间21.00(22.50)d(范围:3~77 d)。术后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量多进行开胸止血,1例发生切口感染,余无重大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0(14)个月(范围:12~44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49例达到Ⅰ级恢复,7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借助特殊器械,单孔胸腔镜在Ⅲ期结核脓胸患者上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至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4例用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 例,女10例,年龄43~75(62±4)岁。胸腔操作部分:左侧俯卧体位,常规四孔胸腔镜方法完成食管游离及纵隔淋巴结清扫。腹腔操作部分:单孔腹腔镜逆向胃游离三步法,首先游离小网膜,荷包针线外拉提吊肝左叶,清扫小弯侧淋巴结,离断胃左血管;其次,分离食管裂孔,切断贲门,最后逆向游离脾胃韧带,完成胃游离及腹腔淋巴结清扫。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出院时间并进行随访。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行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胸,无中转开腹或扩大切口;手术时间194~285(240±21)min,其中胸腔部分时间53~105(60±13)min,腹腔部分时间40~73(49±7)min。术中出血量15~110(60±20)ml。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10~25(13±3)枚,腹腔清扫淋巴结数目6~16(9±3)枚。34例患者术后第2~3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2 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左颈引流管,术后5 d拔除胸腔艾贝尔引流管。术后胸腔引流总量100~500(300±100)ml。全组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胃排空障碍发生;8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4例出现肺部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后,均治愈后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6,8)d,常规进半流质饮食后出院。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术后病理学分期为T1~3N0~1M0期。34例患者术后随访60(40,75)d,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食管癌微创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孔法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技术细节探讨及早期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接受双孔法全胸腔镜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55.3±8.8)岁(范围:21~62岁),其中风湿性瓣膜病变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4例。选择右侧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第3肋间作为主操作孔,顺利完成全胸腔镜双瓣置换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心肺转流时间为(168.2±30.9)min(范围:125~18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8.8±16.5)min(范围:96~147 min),5例植入生物瓣,45例植入机械瓣膜。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9.6±3.4)h(范围:5.1~14.2 h),ICU停留时间(24.8±7.3)h(范围:16.3~30.1 h),术后住院时间(6.5±1.2)d(范围:5.0~8.0 d)。4例输注红细胞,输注量(2.7±0.9)单位(范围:2~4单位),术后胸腔引流量为(222.1±56.3)ml(范围:175~289 ml)。术中及术后早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主动脉切口出血需要开胸探查止血,3例主动脉瓣位人工瓣发生轻-中度瓣周漏,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中转正中开胸手术。结论:全胸腔镜双瓣置换术早期结果满意,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孔胸腔镜手术在结核性毁损肺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的临床效果和技术要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术的33例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龄(47.5±16.2)岁(范围:19~68岁)。所有病例均有胸膜粘连,其中30例全胸膜腔粘连闭锁,21例有胸腔淋巴结钙化。17例合并曲霉菌感染,4例为耐药结核病。手术切口位于第5肋间腋中线处,长度4~5 cm。术中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松解胸膜粘连,根据探查情况选择合适的流程解剖和处理病肺。行上叶切除术12例,上叶切除+下叶背段切除术11例,下叶切除术3例,全肺切除术3例,中叶+下叶切除术2例,上叶切除+下叶背段切除+基底段楔形切除2例。总结分析手术操作技巧、围手术期评估和治疗、并发症处理及治疗效果等。结果:6例中转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开胸手术,其中3例因肺门致密炎性粘连及钙化淋巴结嵌顿,术中损伤肺动脉导致出血而中转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2例因胸腔炎症重,粘连松解后胸壁广泛渗血,中转开胸手术;1例左全肺切除术因纵隔移位、牵拉暴露困难而中转开胸手术。27例顺利完成单孔胸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38.7±76.8)min(范围:60~420 min),术中出血量(400.4±315.9)ml(范围:50~1 200 ml),术后引流时间(12.7±8.3)d(范围:3~42 d),术后住院时间(15.2±7.9)d(范围:6~43 d)。术后发生持续性肺漏气12例;胸腔活动性出血2例,1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行二次手术止血;支气管胸膜瘘1例持续胸腔引流控制感染后,经纤维支气管镜植入支气管单向活瓣后治愈。结论:对于严格选择的病例,运用合适的手术流程和技巧,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手术结果、早期恢复和远期预后总体较好,可降低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T三维重建肺血管支气管辅助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和D组(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20.3%)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5.807、3.530, 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 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 =127.7+0.8 X-0.1 X2+1.4e -3X3, R2=0.705; =84.6 - 2.5log X, 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 =37.2+2.3 X-0.2 X2+2.8e -3X3, R2=0.701; =19.3-2.8 X+9.5e -2X2-9.1e -4X3, 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 结论: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肺表面磁锚定装置的动物实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验证自行研发设计的腔镜磁锚定装置辅助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全身麻醉后实施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以磁锚定装置来替代肺钳,完成肺叶的牵拉暴露。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者对磁锚定牵拉装置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的评价。结果:6只Beagle犬在磁锚定装置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肺楔形切除,术中借助磁锚定装置可完全替代肺钳的暴露功能,有效消除了术中单孔胸腔镜操作时器械之间的"筷子效应"。磁锚定装置能够为手术提供足够的牵拉力,术野暴露清晰。术中未出现组织损伤、锚定抓钳滑脱等现象。手术时间(22.67±3.25)min(18~26 min),术中出血量均小于10 ml。术后实验动物存活良好。结论:磁锚定装置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安全有效,可消除操作器械间的相互干扰,具备临床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颈腹双单孔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探讨经颈腹双单孔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 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例接受经颈腹双单孔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58~80(72±4)岁。所有患者取平卧位,先行单孔经颈纵隔操作部分,再行单孔腹腔操作部分,最后颈部吻合。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出院时间并进行随访。结果:28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顺利完成行经颈腹双单孔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有2例因渗血导致视野不清,中转经右侧胸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或扩大切口。手术时间125~215(152±32)min,其中纵隔部分时间43~100(56±15)min,腹腔部分时间35~63(40±5)min。术中出血量55~100(45±20)ml;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8~14(11±3)枚,腹腔清扫淋巴结数目7~15(9±3)枚。28例患者均于术后第1~2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2 d拔除左颈引流管。全组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乳糜胸、胃排空障碍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胸腔积液,均为术中胸膜破损者,术后予以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出现声音嘶哑,1例进食呛咳,均顺利进食流质后出院。术后住院时间[ M( Q1, Q3)]为7(6,9)d。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术后病理分期为pT1~3N0~1M0期。术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5(5,35)个月,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无复发转移及死亡。 结论:经颈腹双单孔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为高龄、心肺功能差、胸腔条件不足患者提供了手术根治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