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四年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8~14岁儿童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评价其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2011—2014年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PDMLs)、单焦点框架眼镜(SVLs)的217例儿童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镜片类型等相关信息。使用的周边离焦镜片为非球面设计,采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DMLs、SVLs组各44例,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2组儿童近视进展情况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等方法。 结果::PDMLs组2011—2014年期间每年屈光度进展分别为(-0.85±0.43)D、(-0.60±0.35)D、(-0.64±0.26)D和(-0.53±0.28)D,SVLs组分别为(-0.82±0.42)D、(-0.79±0.44)D、(-0.61±0.40)D和(-0.58±0.33)D。PDMLs组中约59%(26/44)的儿童屈光度进展未超过2.00 D,略高于SVLs组(50%,2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6, P=0.12)。对基线屈光度、年龄分组后,2组儿童屈光度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每年屈光度进展与年龄( β=0.06;标准误:0.01;95% CI:0.03,0.09; P<0.001)、镜片类型( β=-0.09;标准误:0.05;95% CI:-0.19,-0.01; P=0.04)相关。 结论::与单焦点镜片相比,该设计类型的周边离焦镜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但临床效果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眼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与渐变多焦点眼镜的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双眼三焦点IOL植入术与单焦点IOL植入术后佩戴渐变多焦点眼镜的视觉质量及满意度。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6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植入三焦点IOL者,30例(60只眼)为三焦组;植入单焦点IOL者,30例(60只眼),术后3个月佩戴渐变多焦眼镜,为渐变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视觉质量及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三焦组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均明显优于渐变组( t=8.432, 9.391, 3.712;均 P<0.001);术后6个月,三焦组UCIVA、UCNVA均明显优于渐变组( t=8.621,8.406;均 P<0.001)。总体满意度三焦组明显高于渐变组( χ2=4.031, P=0.041)。 结论:两者均能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视力。而三焦点IOL能满足患者的脱镜需求,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视觉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49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4例(25眼)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者为三焦点组;25例(25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者为单焦点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视觉质量。结果:三焦点组患者的远、中、近距离视力(UCVA,logMAR)均在0.2及以上,中、近视力优于单焦点组( t=- 8.574,-10.975; P<0.001)。矫正远视力后的中、近视力三焦点组优于单焦点组( t=-5.504,-6.674; P<0.001),三焦点组术后3个月离焦曲线在-1.0~-2.5D过渡平缓,而且优于0.12(LogMAR)。三焦点组对眼镜依赖程度低于单焦点组( t=5.774, P<0.001),而中、近视力的视功能满意度高于单焦点组( t=3.834,5.558; P=0.001,0.020)。 结论: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自然的连续全程视力,尤其是中距离视力,而且能提升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满意度和脱镜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对儿童近视进展控制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照射对儿童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Trial.gov和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ww.chictr.org.cn)中关于RLRL照射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9月,补充检索灰色数据库。根据PICOS原则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将数据导入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各研究数据的均值差和95%置信区间,比较单焦点框架眼镜联合RLRL照射治疗(试验组)与单独使用单焦点框架眼镜(对照组)干预前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的变化值。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检索到157篇文献,经过筛选后共纳入7项符合标准的高质量RCT研究,共1 038例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随访时间点(1、3、6、12、24个月),试验组均可显著控制近视儿童SE进展,减少AL增长;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1~24个月),试验组控制SE进展效果越强(0.14~0.93 D),减少AL增长效果越明显(0.07~0.48 mm)。635 nm和650 nm波长红光照射均可显著控制近视患者SE进展,减少AL增长。GRADE评级显示,SE变化量和AL变化量这2个结局指标为中等强度证据。结论:基于当前中等强度证据显示,与单独使用单焦点框架眼镜相比,联合RLRL照射对儿童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式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式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单光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联合验配方式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20例老视观察对象(老视度数+1.00~+2.00 D),分别按多焦法(双眼配戴多焦软镜)、单眼视法(一眼配戴远用单焦软镜,一眼配戴近用单焦软镜)和改良法(主视眼配戴单焦软镜,非主视眼配戴多焦软镜)3种方法验配角膜接触镜。每种方法配戴1周,间隔1周作为洗脱期,分析选用单光框架眼镜和3种接触镜矫正方法矫正下的观察对象双眼远、中、近距离100%及10%的双眼对比度视力(后文中视力均为双眼视力),同时采用VFQ-25汉化版视觉质量量表评估视觉效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方法下视力的差异。结果::在远距视力对比中,多焦法视力低于单光框架眼镜( t=3.91, P=0.001)和改良法( t=2.94, P=0.008)。在5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 t=-4.76, P<0.001;10%: t=-4.22, P<0.001)、单眼视法(100%: t=-3.50, P=0.002;10%: t=-4.76, P<0.001)和改良法视力(100%: t=-4.22, P<0.001;10%: t=-3.90, P=0.001)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在3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 t=-4.36, P<0.001;10%: t=-5.48, P<0.001)、单眼视法(100%: t=-7.43, P<0.001;10%: t=-4.03, P=0.001)和改良法(100%: t=-5.67, P<0.001;10%: t=-3.93, P=0.001)视力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所有观察对象中有1例认为单光框架眼镜最佳,7例认为多焦法最佳,2例认为单眼视法最佳,10例认为改良法最佳。 结论::联合多焦法和单眼视法的改良验配方法能很好地矫正老视,提供不弱于单眼视法和多焦法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老视患者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脉络膜生物参数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脉络膜生物参数的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低中度近视青少年99例(99眼)。根据选择的矫正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7例(47眼),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组52例(52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所有患者于戴镜前、戴镜后3个月均进行眼轴长度(AL)、黄斑区OCTA的检测,通过OCTA检测获取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数据。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各参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对照组组内戴镜前后脉络膜厚度、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角膜塑形镜组组内戴镜前后脉络膜厚度、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7, P<0.001; t=-5.15, P<0.001)。2组间戴镜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量、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9, P<0.001; t=-3.96, P<0.001)。对照组、角膜塑形镜组组内戴镜前后的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1, P<0.001; t=-3.70, P<0.001),但组间比较时角膜塑形镜组AL增幅小于对照组( t=2.46, P=0.016)。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后AL增幅与脉络膜厚度变化量呈负相关( r=-0.54, P<0.001),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变化量无相关性( r=-0.12, P=0.380);对照组戴镜前后AL增幅与脉络膜厚度变化量、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变化量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AL增长延缓,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加,且脉络膜厚度变化量与AL增幅有关,脉络膜增厚可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不同微透镜离焦设计眼镜对儿童近视控制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针对两种不同设计的多点微透镜近视离焦眼镜[(多区正向光学离焦(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DIMS)与高非球面微透镜(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对于儿童近视控制效果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20年9月5日至2021年8月3日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配框架眼镜并建立档案287例儿童,190例配戴多点微透镜近视离焦眼镜的儿童作为观察组,其中,DIMS组88例,HAL组102例.97例配戴单焦点镜片(sing vision lenslets,SVL)的儿童为对照组.取右眼数据统计分析.观察三组儿童配戴后近视进展情况,比较配戴前、配戴后 6、12个月等效球镜、眼轴变化.结果 两组配戴镜12个月后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增长幅度得到有效减少.DIMS组12个月屈光度变化(-0.44±0.37)D;HAL组12个月屈光度变化(0.36±0.49)D;SVL组12个月屈光度变化(-0.91±0.60)D;DIMS组12个月屈光度增长小于SV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AL组12个月屈光度增长小于SV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AL组12个月屈光度增长较DIMS组,差异无显著性(P=0.29).两组配戴镜12个月后眼轴增长幅度均得到有效减少.DIMS组配戴镜12个月的眼轴变化为(0.25±0.17)mm;HAL组配戴镜12个月的眼轴变化为0.16±0.12mm;SVL组配戴镜12个月的眼轴变化为(0.47±0.31)mm.DIMS组12个月眼轴增长小于SV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AL组12个月眼轴增长小于SV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AL组12个月眼轴增长小于DIM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DIMS镜片和HAL设计镜片都可以有效延缓儿童近视眼进展速度,本次研究中HAL设计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设计镜片控制近视效果在屈光度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在眼轴变化上HAL设计控制近视效果优于多DIMS设计效果,差异有显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角膜塑形镜眼轴控制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OK镜对眼轴控制的效果是否会受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配戴OK镜56眼、多焦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38眼、普通单焦点框架眼镜23眼及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配戴OK镜23眼学生被纳入研究.比较各组眼轴1年内的变化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 疫情期间配戴OK镜组学生眼轴年增长值最低0.152±0.116mm,其次是多焦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组0.189±0.124mm,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67),配戴普通单焦点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多0.451± 0.156mm,与前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OK镜学生眼轴增长与非疫情期间0.171±0.115 mm相比眼轴增长值略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结论 疫情期间OK镜对眼轴增长的控制效果没有受到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角膜塑形镜配戴矫治高度近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要求复查12个月且资料完整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同期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并按要求随访12个月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9例118眼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所有患者等效屈光度(SE)为-6.00 ~9.00 D,2个组间患者和患眼基线特征均匹配.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按照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CFDA)的规定将角膜塑形镜最大矫正幅度设定为6.00D,首次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残余的近视度数则通过白天配戴框架眼镜、夜戴角膜塑形镜的方法进一步矫正,框架眼镜组患者仅配戴框架眼镜.分别于戴镜后1周及1、3、6和12个月复查矫正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等,于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行眼轴长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随着时间延长SE逐渐下降,UCVA逐渐增加,而框架眼镜组患者矫正后随着时间延长SE和UCVA均无明显变化.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1周UCVA明显提高,SE明显下降,戴镜后1、3、6和12个月患者UCVA明显高于戴镜后1周,SE明显低于戴镜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框架眼镜组患者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后12个月SE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各时间点SE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后12个月,框架眼镜组眼轴增长度为(0.29±0.14)mm,明显长于角膜塑形镜组的(0.08±0.12) mm;框架眼镜组SE增长(0.69±0.27)D,明显高于角膜塑形镜组的(0.19±0.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4、5.691,均P<0.01).2个组间患者戴镜后6个月及12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率及变异系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F分组=0.090,P=0.769;F时间=0.133,P=0.563.六角形细胞百分率:F分组=0.071,P=0.836;F时同=1.091,P=0.203.变异系数:F分组=0.107,P=0.734;F时间=1.948,P=0.156).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期间角膜点染率为31.67%,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910,P=0.001). 结论 与配戴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更好地改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UCVA和控制眼轴的增长,但更易发生角膜浅层组织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远期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的8~14岁儿童白内障患者46例67眼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中植入IOL的不同分为多焦点IOL组和单焦点IOL组,其中多焦点IOL组24例34眼,术中植入AMO(ZMB00) IOL;单焦点IOL组22例33眼,术中植入Bausch&Lomb(MI60) IOL.对2个组术眼术后3、6和12个月远、中、近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进行分析.于术后12个月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分析术眼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MTF)变化;分别采用Optec-6500视功能分析仪和Titmus Stereo Test图卡评估术眼远、近立体视觉变化;并测定术眼术后12个月的近附加度数,观察各组术眼脱镜率及近视漂移度. 结果 术后3、6和12个月多焦点IOL组中程、近裸眼视力优于单焦点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程视力:Z=-3.74、-4.36、-3.66,均P=0.00;近视力:Z=-2.67、-2.50、-2.33,均P<0.05).术后12个月,2个组间术眼在5.0mm瞳孔直径下的总像差、低阶总像差、高阶总像差、慧差、三叶草、球差、二阶散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0 mm瞳孔直径下多焦点IOL组术眼在各空间频率MTF值均稍低于单焦点IO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焦点IOL组术眼近立体视、近附加度和屈光变化量(△D)均明显低于单焦点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焦点IOL组术眼视近脱镜率为93.3%,明显高于单焦点IOL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5,P=0.00).术后12个月,2个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IOL组术眼近视漂移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单焦点IOL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2,P=0.00).结论 儿童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多焦点IOL可以获得良好的全程视力,提供较好的近立体视觉,减少术后患儿对眼镜的依赖,降低近视漂移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