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孤立息肉的2型PCV 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每月1次,共6次。观察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和息肉的变化。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均有提高( F=21.502, P<0.05),CRT均有减少( F=296.290, P<0.05)。术后11例(33.3%)RPE脱离逐渐降低。息肉消退率为100%(33/33)。 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PCV视力明显提高,CRT明显降低,息肉消退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64、59.518, 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772, 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924.341, 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硅油眼脉络膜厚度变化及机制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5, 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 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5, P>0.05 )。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近视进展与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 t=11.12, 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 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 t=2.67, 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t=6.66, P<0.001; t=3.38, P=0.002; t=3.18, 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r=0.35, P=0.02; r=0.37, P=0.01)。 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涡静脉扩张模式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不同涡静脉扩张模式患眼脉络膜厚度(ChT)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23年4~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80例89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7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28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名26只眼,女性1名2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等9个分区的ChT。横断面(en-face)OCTA模式观察脉络膜中大血管层上下涡静脉解剖和功能吻合情况。依据en-face图像脉络膜中大血管层显示的涡静脉扩张差异,将CSC组患眼再分为上优势型组、对称型组、下优势型组,分别为36、35、18只眼。两组间比较采用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黄斑中心凹区及不同区域ChT均增厚,其中中心凹差异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5、5.018、2.902、4.667、7.276、3.307、3.868、4.795、2.583, P<0.05)。与对照组ChT比较,上优势型组颞下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0,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07、5.163、2.526、4.310、6.285、2.656、3.812、2.173, P<0.05)。对称型组中心凹区及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8、5.554、3.457、5.314、7.256、3.507、5.584、6.019、2.994, P<0.05)。下优势型组颞上、鼻上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50、1.465,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78、4.168、5.244、2.783、5.040、3.432、2.095, P<0.05)。 结论:En-face超广角OCTA上涡静脉扩张分布与ChT呈对应关系,CSC患眼脉络膜引流的首选途径可能是上优势型涡静脉引流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部疾病与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发病率约为3%~5%,其中80%~85%为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即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在冠状面上测得的Cobb角>10°,并且伴有脊柱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脊柱侧凸不仅阻碍了青少年脊柱的生长发育,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眼部疾病是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出现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的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眼部疾病不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可能诱发眼部以外的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各种眼科疾病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且相当一部分患有某些眼科疾病的患者脊柱侧凸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因此,本文主要就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病因学联系,对近15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为脊柱侧凸与眼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指导与方向。经过整理发现,眼科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各方面:脉络膜厚度与脊柱侧凸、Goldenhar综合征、基因水平、斜视与脊柱侧凸。其中,基因水平上的联系最为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约40种基因或染色体的异常可导致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两种疾病并发;Goldenhar综合征,也称小儿眼-耳-脊椎综合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spectrum),最早揭示了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其统计学关系尚不清晰;国内外关于脉络膜厚度、斜视的相关研究较少,均为统计学研究,仅揭示与脊柱侧凸之间有联系,且脉络膜厚度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 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短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的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500 μm范围之内的cCSC14例(1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覆盖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1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视网膜下液(SRF)高度、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RVD)、深层血流密度(DRVD)、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和环绕FAZ区域300 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1和3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SRF高度[158.50(73.00,263.50)μm]、1个月[91.50(33.50,261.00)μm]、3个月[0.00(0.00,131.00)μm],均低于治疗前[160.00(118.25,303.25)μm](均 P<0.05)。治疗后2周CMT[(339.86±117.37)μm]与治疗前[(316.36±121.22)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CMT[(271.86±132.16)μm]、3个月[(206.43±94.03)μm]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SFCT[(340.64±92.27)μm]、1个月[(306.00±71.62)μm]与治疗前[(341.14±115.96)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3个月SFCT[(257.57±78.78)μm]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周、1和3个月SRVD、DRVD及FAZ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CCVD(53.93±8.53)%、3个月(56.35±8.18)%均高于治疗前(49.90±7.48)%(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SRF高度与SFCT呈显著正相关( r=0.68, P=0.007),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62, P=0.017),与其他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脉络膜血流密度均无相关性。 结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能有效降低cCSC患者患眼的CMT、SFCT、SRF高度,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但对视网膜血流密度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黄斑缺血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3年1~7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I患者23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3只眼,女性9例8只眼;年龄(59.5±4.6)岁。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小组制定的DMI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分别为8、12、11只眼。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的血流密度(VD)、灌注面积(FA)、小血管VD(SVD),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VD、FA以及外层视网膜、脉络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对比观察不同程度DMI组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DMI严重程度与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层视网膜VD、FA和SVP的VD、SVD、FA的相关性。 结果: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患眼GCC( F=70.670)、外层视网膜厚度( H=12.393),视网膜SVP的VD( F=105.506)、SVD( H=25.300)、FA( F=107.655),内层视网膜VD( H=24.098)、FA( H=25.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2.441, P>0.05)。组间两两比较:GCC厚度和SVP的VD、SVD、FA以及内层视网膜VD: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中度DMI组与轻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层视网膜FA: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轻度D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 r s=-0.918)、外层视网膜厚度( r s=-0.448)以及内层视网膜VD( r s=-0.894)、FA( r s=-0.918),视网膜SVP的VD( r s=-0.919)、SVD( r s=-0.924)、FA( r s=-0.939)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P<0.05);脉络膜厚度与DMI程度无相关性( r s=-0.081, P>0.05)。 结论:不同程度DMI患眼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SVP的VD、SVD、FA和内层视网膜VD、FA降低,且除脉络膜厚度外,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