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单纯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脂质成分的变化轮廓,试筛选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并已进行肝活检的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活检(SAF评分)结果分为NAFL组(22例)及NASH组(18例),对比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T2DM发生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结果:NASH组肝硬度、NASH评分、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NAFL组( t=-2.76~-2.06,均 P<0.05)。磷脂酰胆碱(PC)(35∶4)、PC(36∶1)[PC(18∶1/18∶0)]、PC(38∶3)、PC(44∶5)、磷脂酰乙醇胺(PE)(36∶2)、PE(34∶1)[PE-NMe2(18∶1/16∶0)]、PE(34∶1)[PE(20∶1/14∶0)]、磷脂酰丝氨酸(33∶0)、甘油三酯(TG)(54∶2)、鞘磷脂(sphingomyelin)(37∶1)、SM(39∶1)、SM(40∶1)、葡萄糖神经酰胺(40∶2)在NASH组均高于NAFL组( t=-2.930~-1.380,均 P<0.05);PC(38∶5)、PC(38∶6)、TG(52∶4)、TG(54∶4)、TG(54∶5)、TG(57∶6)、TG(58∶4)、TG(60∶6)水平在NASH组降低( t=1.982~2.431,均 P<0.05);PC(36∶1)[PC(19∶1/17∶0)]、PE(38∶1)、PE(39∶1)、TG(52∶1)、棕榈酰基苯丙氨酸水平在NASH组明显高于NA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2.837, 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升高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为NASH的危险因素[ OR(95 %CI):1.213(1.076~1.301)、1.119(1.015~1.243),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85,灵敏度均为94.4%,特异性均为72.7%,均高于谷丙转氨酶、AST及GG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34、0.741;灵敏度分别为:72.2%、77.8%、77.8%;特异性分别为:68.2%、63.6%、68.2%)。 结论:T2DM患者中,与合并NAFL相比,NASH时出现变化的血清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鞘脂和TG。在T2DM脂肪肝患者中,PC(36∶1)、PE(38∶1)可能成为诊断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与NAFLD患者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故早期监测疾病进展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肝组织活检仍然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作为一项有创检查,肝组织活检不易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生物标志物在NAFLD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逐渐显现。现主要总结NAFLD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铁代谢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NAFLD的发病、转归及预后等过程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的结果,其中铁的作用不可忽视。铁过载可通过一系列病理机制,促进肝脏组织学进展,加快单纯性脂肪肝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本文总结了近5年内关于铁代谢异常与NAFLD的关系的研究进展,涉及铁过载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铁过载在NAFLD的临床特征、评估方法、转归及预后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巨噬细胞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中的浸润状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拟探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中形态学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指标和肝内巨噬细胞浸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42%的高脂饮食喂养C57BL/6J小鼠,分别于1、2、4、8个月和12个月获取小鼠形态学数据和肝组织,通过HE染色评估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期肝组织内F4/80阳性细胞数评估肝内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组间等级资料比较应用秩和检验。结果:(1)高脂饮食喂养小鼠后其体质量、肝质量和肝质量/体质量均逐渐升高;(2)HE染色结果提示高脂饮食喂养小鼠1~2个月主要形成单纯性脂肪变,而4个月开始出现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后提示疾病进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能,8~12个月则为十分明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肝内巨噬细胞的浸润在NAFLD单纯性脂肪变阶段不明显,而在NAFLD活动度积分>3以后出现大量的浸润,后期甚至呈团簇状改变;(4)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小鼠形态学指标(小鼠体质量、肝质量和肝质量/体质量)和病理学指标(肝细胞脂肪变比例、肝细胞气球样变程度和小叶内炎症)无关,而与NAFLD活动度积分显著相关。结论:高脂饮食可以成功诱导小鼠NAFLD,并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同时高脂饮食可以诱导小鼠肝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其浸润的变化趋势与NAFLD活动度积分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FLD不同病变阶段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不同病变阶段,即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病变阶段中肠道菌群的具体差异,为MAFLD相关的肠道菌群移植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分别以正常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和高脂高果糖饮食(HFHF)喂养小鼠12周,构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通过肝脏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应用qPCR方法对炎症和肝纤维化因子进行评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转氨酶及血脂变化,同时用16S rRNA测序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通过小鼠肝脏HE病理切片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可知,MCD和HFHF组的炎症评分分别为2.12±0.18和1.06±0.24,肝纤维化评分为2.22±0.16和0.46±0.10,MCD饮食组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重于HFHF饮食组( P < 0.001及 P < 0.01);HFHF组的脂质沉积重于MCD饮食组( P < 0.001),其评分值分别为2.36±0.17和1.60±0.24。同时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趋化因子-2和肝纤维化指标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转录水平上对上述结果得到了验证。除此之外,相对于HFHF组,MCD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P < 0.05),其Simpson指数分别为0.31±0.10和0.42±0.05,Shannon指数为2.03±0.33和1.70±0.28,不同分组间菌群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MCD饮食组,HFHF组中Desulfovibrio、Odoribacter、Roseburia菌群水平明显升高;相对于HFHF组,MCD饮食组小鼠Faecalibaculum、Parasutterella、Alistipes、Butyricimonas_virosa、Turicibacter_sp、Romboutsia_ilealis菌群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肠道菌群差别显著,明确两者差异可能为分阶段治疗MAFLD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18例中青年减重患者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营养门诊中青年减重人群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现状,并分析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长沙市中心医院营养门诊减重者31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采用In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肢体骨骼肌肌量。根据肌量是否正常及体脂率判断是否肥胖,拟分为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单纯性肥胖组、单纯肌量减少组和正常组。比较组间身体成分和代谢异常发生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1)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15/318),其中男5例,女10例;另单纯性肥胖269例,正常34例,无单纯肌量减少者。(2)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的肥胖家族史、有运动史、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比例较高(均 P<0.05),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较少( P<0.05);正常组有运动史者比例更高( P<0.05)。与单纯性肥胖组比较,正常组的肥胖家族史和NAFLD的比例更低(均 P<0.05),而有运动史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更高(均 P<0.05)。(3)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身体成分各指标均较高(均 P<0.05),正常组的身高、身体水分、骨骼肌肌量、四肢肌肉肌量、基础代谢较高(均 P<0.05),而体脂肪、体脂率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与单纯性肥胖比较,正常组体重、体脂肪、体脂率、BMI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4)三组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运动史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OR=0.164, P=0.026)。 结论:中青年超重肥胖人群中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这类人群往往运动不足、睡眠时间较长,但未发现其有更高的代谢异常发生率;运动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格检查时肝功能异常的首要原因。鉴于大多数NAFLD患者为亚临床的单纯性脂肪肝,且缺乏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减轻体质量是目前治疗NAFLD及其并发症最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来NAFLD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代谢性炎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代谢性炎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现重点论述肝脏炎症的产生,以及炎症应激下肝细胞内脂质稳态失衡、脂质发生"二次异常转运",过多的脂质又通过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发挥脂毒性作用,加重和放大肝脏的炎症效应,从而导致NAFLD由单纯性肝脂肪变性向脂肪性肝炎演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旨在为临床深入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新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随着MAFLD患病率的快速上升,MAFLD相关性肝细胞癌(MAFLD-HCC)发病率也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目前,MAFLD已成为许多国家HCC的主要病因之一。与其他病因比较,MAFLD-HCC患者往往更年长,诊断时肿瘤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此外,MAFLD-HCC还可发生于非肝硬化患者。预计未来10年,中国、法国和美国等国的MAFLD-HCC年发病例数将增加80%~120%。同时,糖尿病和肥胖是MAFLD患者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外,PNPLA3基因多态性与MAFLD-HCC风险增加相关。最新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慢性炎症和免疫监视功能受损在MAFLD-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晚期纤维化或肝硬化的MAFLD患者,建议常规HCC筛查。生活方式干预、降糖药、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MAFLD-HCC风险,但仍需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本文综述了MAFLD-H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进展期纤维化危险因素性别差异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男性及女性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临床、病理及进展期纤维化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纳入肝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NAFLD患者267例,分为男、女两组,对比两组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男性NAFLD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女性患者( P < 0.01)。男、女两组在人体质量指数、患2型糖尿病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生物化学指标:男性患者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 P < 0.01)。肝脏病理学:男性患者气球样变比例显著低于女性患者( P < 0.01),而脂肪性肝炎评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2.0%比61.5%, P = 0.283)及进展期肝纤维化比例(14.3%比17.8%, P = 0.16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减低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 OR = 0.984,95% CI:0.978~0.989, P < 0.01),2型糖尿病仅为男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6.557,95% CI:1.667~25.782, P < 0.0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仅为女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016,95% CI:1.003~1.028, P = 0.012)。 结论:NAFLD患者在不同性别之间临床及病理存在一定差异,血小板是男性及女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共同预测指标,男性患2型糖尿病,女性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可分别作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