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包括肝脏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是线粒体与内质网密切接触的部位,在钙稳态、线粒体稳态、细胞凋亡、自噬、脂代谢等细胞生理功能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功能深度参与了 NAFLD的发生、发展,在肝细胞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凋亡、纤维化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MAM越来越成为NAFLD的潜在治疗靶点.该文就MAM及其调控的细胞功能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铁死亡相关途径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临床上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仍然以放化疗为主,但是患者对放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肿瘤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由铁的累积和氧化还原稳态失调所造成,也许调控铁死亡途径可以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耐药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对铁死亡的特征、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同时概述了铁死亡不同途径对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耐药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铁死亡在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铁死亡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可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核心是依赖于铁离子的脂质过氧化物堆积,最初的机制主要集中在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途径,但后续研究发现,细胞内还存在不依赖于GPX4的途径。同时铁死亡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胞死亡方式,涉及氧化还原平衡、脂质代谢、铁稳态以及能量代谢,与肿瘤、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退行性变等多种疾病相关。最新又有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对于血管稳态具有重要保护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最先受累的部位,因此铁死亡有望成为保护内皮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研究方向,相关机制研究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文希望通过总结铁死亡的机制进展及其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代谢手术对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型糖尿病(T2DM)是当前备受瞩目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地区尤为突出。发病年龄小、体质指数(BMI)低以及早期出现胰岛功能缺陷是亚洲T2DM患者的特征。代谢手术已经成为T2DM的标准治疗手段,其可通过调节能量稳态和降低体脂质量等多种机制显著改善T2DM。事实上,胰岛功能的恢复在T2DM的缓解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代谢手术后,亚洲T2DM患者的胰岛功能显著改善,其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已获得验证。不仅如此,胰岛功能还是代谢手术前进行患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指标。代谢手术后胰岛功能改善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术后胃肠道的解剖改变所致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抑胃肽、酪酪肽、胃饥饿素及胆囊收缩素等激素的变化可能参与其中。笔者分析了目前针对代谢手术对亚洲低BMI 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总结了关于代谢手术改善亚洲低BMI 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临床证据,并探讨其内在机制。这对于实现代谢手术的个性化、精准化治疗,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肥胖指标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 2]的发生率为40%(32/80),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低的危险因素( P均<0.05),BRI和腰高比分别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714]。(3)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LAP和VAI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VA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 P<0.001)。 结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EC患者,肥胖指标异常影响疗效,BRI和腰高比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较好,临床中可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估体型、预测疗效和评估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钙素和脂质运转载蛋白2水平变化及与糖代谢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源性激素骨钙素和脂质运转载蛋白2(LCN2)水平变化,及其在肢端肥大症糖代谢异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5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术后患者41例),同期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名。分析骨钙素及LCN2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肢端肥大症患者骨源性激素与糖代谢指标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者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钙素水平明显升高[(55.45±34.02对19.46±6.69)ng/ml, P<0.01],LCN2水平显著下降[(34.15±9.95对57.50±29.75)ng/ml, P<0.01],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增加( P<0.01),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葡萄糖耐量试验0~120 min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 INS)无明显变化(均 P>0.05)。手术治疗后,随着血清生长激素(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下降,术后骨钙素水平显著下降[24.79(18.39,32.59)对43.51(26.73,65.66)ng/ml, P<0.01],LCN2显著升高[(45.15±15.33对37.03±9.73)ng/ml, 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肌肉含量与血清LCN2呈独立正相关( β=0.44, P=0.015),血清IGF-1水平与骨钙素呈独立正相关( β=0.512, P<0.01)。骨钙素是HOMA-β独立影响因素( β=0.519, P=0.004)。LCN2( β=-0.398, P=0.017)和骨钙素( β=0.553, P=0.001)是AUC INS的独立影响因素,GH( β=0.294, P=0.029)和IGF-1( β=0.428, P=0.002)是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源性激素骨钙素水平升高而LCN2水平下降,术后伴随生长激素水平下降上述异常一定程度恢复。血清骨钙素及LCN2水平与肢端肥大症患者胰岛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肢端肥大症中骨骼参与糖代谢调控增添新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导致X连锁遗传帕金森综合征的初步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突变型RAB39B基因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细胞自噬水平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前期发现由RAB39B基因新的突变c.536dupA导致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工作背景,构建含有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536),与RAB39B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利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至N2a细胞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接受pcDNA3.1-HA转染的N2a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来明确突变型RAB39B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自噬功能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结果:在N2a细胞模型中,突变型RAB39B的转录水平约为野生型RAB39B的2倍,而突变型RAB39B的蛋白水平(0.30±0.00)明显低于野生型(1.50±0.25, t=8.313, P<0.05),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后突变型RAB39B蛋白水平有所升高(0.70±0.10, t=6.925, P<0.05);RAB39B基因突变组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Ⅰ值(3.11±0.30)显著低于野生组(7.03±0.20, t=18.831, P<0.05);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的RAB39B不影响内源性α-突触核蛋白水平,而过表达野生型的RAB39B会导致外源性的野生型和突变型(p.A53T)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野生型:由0.60±0.11上升至1.25±0.08, t=8.254, P<0.05;突变型:由0.55±0.08上升至1.15±0.08, t=9.293, P<0.05]。 结论: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蛋白稳定性下降,突变型蛋白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且该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自噬水平;RAB39B蛋白可能与α-突触核蛋白存在体内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参与α-突触核蛋白的稳态水平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肪组织: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脂肪组织不再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存储仓库,而是能主动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复杂内分泌和免疫器官。研究发现,脂肪组织除了经典的白色脂肪(WAT)和棕色脂肪(BAT)外,还有散在分布于WAT中的可诱导的米色脂肪和存在于妊娠和哺乳期乳腺中的粉色脂肪。脂肪组织中除了成熟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干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天然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脂肪组织相关淋巴细胞集簇(FALC)和淋巴结。脂肪组织不仅能分泌600多种脂肪细胞因子,还能分泌包括脂质、代谢产物、非编码RNA和细胞外小泡(EV)在内的多种物质,在脂肪组织局部或者远距离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另外,脂肪组织还具有部位特异性、高度可塑性和异质性。脂肪组织依赖自身的表型重塑、结构重塑和代谢重塑,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现在认为脂肪组织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塑性、能动态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脂肪组织的这些新认识,为未来减肥和改善糖脂代谢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降糖消渴颗粒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降糖消渴颗粒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数据库筛选降糖消渴颗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糖尿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基因转换和网络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PPI网络;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降糖消渴颗粒128个活性成分,对应靶点607个。糖尿病相关靶点1 240个,核心靶点53个。分子对接提示,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有良好的结合能力。GO功能分析得出46个功能条目,KEGG分析得出15条通路。结论:降糖消渴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影响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AD、AMPK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调节葡萄糖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旨在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高糖饮食10周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T2DM大鼠模型,尾静脉输注HUC-MSCs 4周后,测量大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并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腹腔胰岛素耐量试验和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评估各组大鼠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水平,随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脂代谢信号通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T2DM组相比,HUC-MSCs输注可显著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 P<0.01)及腹腔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血糖曲线下面积( P<0.05);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发现,HUC-MSCs输注治疗后T2DM大鼠稳态时葡萄糖输注速率较T2DM组明显升高( P<0.01);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T2DM组相比,T2DM+ HUC-MSCs组大鼠肝脏组织的p-AMPK/AMPK、p-ACC/AC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1)。 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激活AMPK/ACC信号通路改善T2DM大鼠的脂质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