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蟾素激活去乙酰化酶6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制备脂性肝原代细胞模型,以华蟾素低、中、高剂量干预24 h后,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检测脂肪酸氧化蛋白(PPARα、Cpt1a)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去乙酰化酶6(SIRT6),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随机数表法,将野生型小鼠高脂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加华蟾素低、中、高剂量组,通过分子对接及相关脂质合成蛋白检测出SIRT6-PPARα的激活状态;最后通过SIRT6小鼠肝脏原代细胞观察华蟾素给药后TG变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华蟾素高剂量组TG含量低于模型组(0.40±0.06比0.67±0.07, t=6.274, P<0.05)。华蟾素对小鼠肝原代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高剂量组PPARα表达高于模型组(0.85±0.15比0.29±0.04, t=7.178, P<0.05);高剂量组Cpt1a表达高于模型组(0.84±0.06比0.62±0.12, t=3.357, P<0.05)。高剂量组肝脏TG含量低于模型组(0.66±0.15比1.51±0.09, t=12.15,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SIRT6敲除小鼠肝脏原代细胞中,模型组TG含量高于空白对照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6±0.08比0.35±0.09, t=6.31, P<0.05),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07比0.66±0.08, t=1.38, P>0.05)。 结论:华蟾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活SIRT6-PPARα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水平,改善代谢,减轻脂肪性肝病小鼠的脂质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年人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亚型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6 022名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MAFLD分为超重/肥胖型、代谢紊乱型、糖尿病型三种亚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膳食模式的提取。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MAFLD患病的影响,构建摄入膳食模式与年龄、性别及身体锻炼分层的乘积项模型。 结果:因子分析后根据特征排序提取4种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优质蛋白模式、果蔬模式、蛋类水产模式、加工腌熏模式。未调整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优质蛋白模式和超重/肥胖型及糖尿病型MAFLD呈负相关,经模型调整后的回归分析发现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各分型风险呈正相关,果蔬模式与超重/肥胖型MAFLD呈正相关( 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的女性( OR=1.55,95% CI 1.14~2.15)比男性( OR=1.18,95% CI 1.02~1.49)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 结论:研究提示优质蛋白模式与MAFLD呈负相关,果蔬模式和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呈正相关,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下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建议MAFLD患者都应减少加工腌制品和高果糖食物的摄入,适当食用优质蛋白食物,均衡膳食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AFLD不同病变阶段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不同病变阶段,即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病变阶段中肠道菌群的具体差异,为MAFLD相关的肠道菌群移植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分别以正常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和高脂高果糖饮食(HFHF)喂养小鼠12周,构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通过肝脏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应用qPCR方法对炎症和肝纤维化因子进行评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转氨酶及血脂变化,同时用16S rRNA测序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通过小鼠肝脏HE病理切片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可知,MCD和HFHF组的炎症评分分别为2.12±0.18和1.06±0.24,肝纤维化评分为2.22±0.16和0.46±0.10,MCD饮食组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重于HFHF饮食组( P < 0.001及 P < 0.01);HFHF组的脂质沉积重于MCD饮食组( P < 0.001),其评分值分别为2.36±0.17和1.60±0.24。同时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趋化因子-2和肝纤维化指标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转录水平上对上述结果得到了验证。除此之外,相对于HFHF组,MCD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P < 0.05),其Simpson指数分别为0.31±0.10和0.42±0.05,Shannon指数为2.03±0.33和1.70±0.28,不同分组间菌群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MCD饮食组,HFHF组中Desulfovibrio、Odoribacter、Roseburia菌群水平明显升高;相对于HFHF组,MCD饮食组小鼠Faecalibaculum、Parasutterella、Alistipes、Butyricimonas_virosa、Turicibacter_sp、Romboutsia_ilealis菌群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肠道菌群差别显著,明确两者差异可能为分阶段治疗MAFLD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衰减参数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肝脂肪变的效能,以此为基础建立诊断模型,探讨其评估M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者3 770例,MAFLD诊断依据亚太MAFLD临床诊疗指南。肝脂肪变程度依据超声影像学分为轻、中、重度,对比分析MAFLD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UAP、临床特征指标、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肝脂肪变特征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FLD肝脂肪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UAP及新建模型诊断MAFLD的临床效能。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770例健康体检者中MAFLD 650例,患病率17.24%,以60~69岁最高,达37.23%;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0.34%与9.17%),年龄性别分析显示男性30~69岁患病率达38.26%,女性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1.94%。MAFLD患者U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278.55 dB/m与220.90 dB/m, Z=-12.592, P<0.001,),且随肝脂肪变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轻、中、重度肝脂肪变依次为257.20 dB/m、286.20 dB/m及315.00 dB/m。UAP诊断MAFLD轻、中、重度肝脂肪变的界值依次为243≤UAP<258 dB/m、258≤UAP<293 dB/m、≥293 dB/m,灵敏度依次为67.20%、93.60%、95.90%,特异度依次为82.10%、72.00%、84.80%。UAP、丙氨酸转氨酶、空腹血糖为MAFLD肝脂肪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建立MAFLD分级模型(UAG模型),诊断MAFLD轻、中、重度肝脂肪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06、0.907、0.946,灵敏度依次为76.50%、82.10%、98.00%,特异度依次为90.80%、83.30%、76.10%。 结论:MAFLD为普通人群常见疾病,30岁以上男性及老年女性为高发人群;UAP可作为评估MAFLD肝脂肪变的新型无创诊断技术,UAG模型对M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导致肝细胞癌的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迅速增长,正逐步成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因素。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到HCC的主要风险因素是肝纤维化程度、糖尿病(DM)、肥胖症、年龄和性别。NASH相关的HCC患者主要为男性,几乎所有患者并发至少一种代谢紊乱(肥胖症、DM、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且大多数HCC为孤立性肿瘤结节。此外,NASH相关的HCC中有相当一部分无肝硬化。与肝硬化性HCC患者相比,非肝硬化性HCC患者的年龄更大,单个大结节性肿瘤更常见,2型DM患病率和肝移植率较低,但二者的病死率相当。控制NASH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HCC的发生风险。NASH相关HCC的患者应按照BCLC分期进行治疗。NAFLD相关HCC治疗的远期结果与其他不同病因的HCC结果相似。但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很高,因此需要准确的术前准备,尤其是心脏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磁共振成像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分布和含量并分析其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及内分泌科就诊的60例肥胖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成分、腰围、血压,空腹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以及肝脏B超,并计算体质指数Z评分(BMI-Z)、腰围身高比(WHtR)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腹部MRI扫描图像计算腹部皮下脂肪(SAT)含量、内脏脂肪(VAT)含量及腹部总脂肪(TAAT)含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肥胖患儿腹部脂肪组织含量与体格测评及其代谢紊乱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腹部不同部位脂肪预测其代谢紊乱的准确性。结果:60例患儿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9.2±1.4)岁。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其BMI-Z( r=0.60、0.46、0.59)、体脂百分比( r=0.64、0.67、0.68)、WHtR( r=0.60、0.57、0.61)呈显著正相关(均 P<0.01);SAT和TAAT均与收缩压( r=0.47、0.49)、甘油三酯( r=0.33、0.35)、HOMA-IR( r=0.33、0.28)等呈正相关(均 P<0.05)。为校正各变量间的混杂干扰作用,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体脂百分比(β=0.59、0.66、0.65)及WHtR(β=0.53、0.63、0.59)相关(均 P<0.01)。ROC曲线显示,SAT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评估性能更好,VAT则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性能更好(曲线下面积=0.68、0.69、0.69,95% CI 0.54~0.82、0.55~0.84、0.53~0.85, P=0.017、0.014、0.019)。 结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含量与体脂百分比及WHtR密切相关,随腹部脂肪含量的增加,发生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增高,并呈现部位差异。临床评估肥胖患儿腹部脂肪预测代谢风险时,应在BMI-Z基础上,结合腰围和体成分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诸多研究已表明,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 glucose,TyG)指数可作为评估胰岛素抵抗的代谢指标,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本综述重点阐述TyG指数与上述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性疾病的诊断、风险预测等方面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妊娠期糖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妊娠期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分娩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获取孕妇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实验室糖脂代谢数据和最终母婴结局的信息。以B超结果作为NAFLD诊断依据,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及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并运用 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妊娠合并NAFLD与代谢相关妊娠结局的关联。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 708名孕妇,平均年龄(29.1±4.7)岁,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1.0±2.8)kg/m 2,其中NAFLD孕妇占3.8%(554例)。NAFLD组具有更高的空腹血糖[(4.2±0.5)mmol/L对(4.1±0.5)mmol/L, P<0.01]、糖负荷后1 h[(7.4±1.7)mmol/L对(6.6±1.6)mmol/L, P<0.01]和2 h血糖[(6.2±1.4)mmol/L对(5.7±1.3)mmol/L, P<0.01]、HbA 1C[(5.2±0.4)%对(5.1±0.5)%, P<0.01]、三酰甘油[(2.1±1.1)mmol/L对(1.6±0.7)mmol/L, P<0.01]、总胆固醇[(4.8±0.8)mmol/L对(4.7±0.9)mmol/L, 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7)mmol/L对(2.5±0.7)mmol/L, P<0.01]、尿酸[(224.1±51.8)μmol/L对(203.0±45.9)μmol/L, P<0.01]水平。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NAFLD组妊娠期糖尿病( OR=1.722, 95% CI 1.079~2.747, P=0.023)和妊娠期高血压( OR=3.845, 95% CI 2.247~6.582, P<0.001)风险较对照组升高。 结论:与非NAFLD孕妇相比,NAFLD孕妇妊娠期糖脂代谢紊乱显著,并且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更高。提示应加强对合并NAFLD的妊娠妇女糖脂代谢、血压的监测,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OTS-c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MOTS-c是线粒体DNA(mtDNA)短开放阅读框(sORF)编码的小分子多肽,由线粒体12S rRNA编码,作为最新被发现的线粒体衍生肽(MDPs),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IR)预防2型糖尿病(T2DM);增加棕色脂肪(BAT)产热,促进白色脂肪(WAT)棕色化,以适应寒冷;防止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冠心病,延缓骨质疏松(OP)。MOTS-c对改善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的不良结局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MOTS-c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细胞角蛋白18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风险。方法:队列研究基于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调查,随访期为5年。依据超声诊断NAFLD,糖耐量试验诊断T2DM,用M30凋亡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CK-18水平。共有457例受试者被纳入作为研究人群,并分为3组。首先根据超声结果分为2组:非NAFLD组(363例)和NAFLD组(94例)、再依照CK-18水平二分位将NAFLD组分为低CK-18-NAFLD组(46例)和高CK-18-NAFLD组(48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NAFLD人群中T2DM的发病风险,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间19例受试者(3.9%)发生糖尿病。非NAFLD组、低CK-18-NAFLD组和高CK-18-NAFLD组T2DM发生率分别为2.5%(9/363)、8.7%(4/46)和12.5%(6/48)。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与非NAFLD组相比,低CK-18-NAFLD组和高CK-18-NAFLD组T2DM的校正后相对风险分别为3.37(95% CI:1.05~10.86, P=0.042)和4.71(95% CI:1.71~12.99, P=0.003)。 结论:超声诊断的NAFLD患者CK-18水平与T2DM风险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