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倍基因组长度C2亚型HBV重组体的表达和多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C2蛋白的HBV多肽。方法:同源重组法构建含1.2倍HBVC2全基因组表达重组体;脂质体法转染HepG2和Huh-7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核心抗原(HBcAg)水平和分布。电转染法转染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B-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分离鉴定HBV多肽,生物信息学预测亲合力,并检索已报道序列。结果:成功构建了含3881 bp目的片段的HBVC2全基因组的重组体,即pAAV/HBV1.2 C2。HepG2和Huh-7细胞转染重组体后24、48和72 h,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HBeAg均呈现较高水平;HBcAg多分布在细胞核,均在48 h表达水平达高峰。从5株BLCLs细胞裂解液中检出来源于HBsAg、HBeAg和HBcAg的HBV多肽(序列长度≥8aa)共95条。比较分析共同序列和包含或重叠(≥8aa)序列,67条多肽形成了11个HBV多肽热点核心区域,有92条已见报道。51(53.68%)条多肽有相应的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分型,而与5株细胞所携带HLA等位基因一致的共有21条。 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了pAAV/HBV1.2 C2,获得了真实世界的HBVC2多肽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AFLD不同病变阶段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不同病变阶段,即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病变阶段中肠道菌群的具体差异,为MAFLD相关的肠道菌群移植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分别以正常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和高脂高果糖饮食(HFHF)喂养小鼠12周,构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通过肝脏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应用qPCR方法对炎症和肝纤维化因子进行评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转氨酶及血脂变化,同时用16S rRNA测序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通过小鼠肝脏HE病理切片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可知,MCD和HFHF组的炎症评分分别为2.12±0.18和1.06±0.24,肝纤维化评分为2.22±0.16和0.46±0.10,MCD饮食组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重于HFHF饮食组( P < 0.001及 P < 0.01);HFHF组的脂质沉积重于MCD饮食组( P < 0.001),其评分值分别为2.36±0.17和1.60±0.24。同时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趋化因子-2和肝纤维化指标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转录水平上对上述结果得到了验证。除此之外,相对于HFHF组,MCD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P < 0.05),其Simpson指数分别为0.31±0.10和0.42±0.05,Shannon指数为2.03±0.33和1.70±0.28,不同分组间菌群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MCD饮食组,HFHF组中Desulfovibrio、Odoribacter、Roseburia菌群水平明显升高;相对于HFHF组,MCD饮食组小鼠Faecalibaculum、Parasutterella、Alistipes、Butyricimonas_virosa、Turicibacter_sp、Romboutsia_ilealis菌群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肠道菌群差别显著,明确两者差异可能为分阶段治疗MAFLD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肪组织: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脂肪组织不再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存储仓库,而是能主动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复杂内分泌和免疫器官。研究发现,脂肪组织除了经典的白色脂肪(WAT)和棕色脂肪(BAT)外,还有散在分布于WAT中的可诱导的米色脂肪和存在于妊娠和哺乳期乳腺中的粉色脂肪。脂肪组织中除了成熟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干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天然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脂肪组织相关淋巴细胞集簇(FALC)和淋巴结。脂肪组织不仅能分泌600多种脂肪细胞因子,还能分泌包括脂质、代谢产物、非编码RNA和细胞外小泡(EV)在内的多种物质,在脂肪组织局部或者远距离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另外,脂肪组织还具有部位特异性、高度可塑性和异质性。脂肪组织依赖自身的表型重塑、结构重塑和代谢重塑,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现在认为脂肪组织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塑性、能动态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脂肪组织的这些新认识,为未来减肥和改善糖脂代谢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12基因的兔脂肪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12基因序贯转染兔脂肪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原代培养兔脂肪干细胞(取自新西兰大耳兔颈背部皮下脂肪),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9d、CD106检测结合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序贯转染BMP-12和bFGF基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BMP-12和bF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细胞Ⅰ型胶原和弹性蛋白RNA的表达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兔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 CD44、CD49d表达阳性,CD106表达呈阴性。Western blot检测筛选后的ADSCs稳定表达BMP-12(0.229±0.005)和bFGF(0.208±0.019)蛋白( F=120.22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基因转染的ADSCsⅠ型胶原(2.250±0.007, F=340.103, P<0.05)和弹性蛋白(1.807±0.008, F=107.314, P<0.05)的mRNA表达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cDNA3.1+绿色荧光蛋白(GFP)-BMP-12和pcDNA3.1+红色荧光蛋白(RFP)-bFGF可以促进AD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可能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韧带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PLC-MS/MS对脓毒症患者进行血清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脂质组学变化,寻求差异脂质代谢物,初步揭示脓毒症发生过程中的脂质组学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采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明确诊断为脓毒症的30例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的上肢浅静脉晨血血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进行血清脂质代谢产物分析,并对质控样本进行基峰图(BPC)分析,验证实验的重复性;运用Student- t检验和差异倍数(FC)分析筛选差异脂质代谢物,判断其表达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观察两组样本整体分布情况,评价模型准确性,并结合变量权重值(VIP)选取差异显著的脂质代谢物;最后利用Metabo Analyst平台开展脂质代谢通路分析。 结果:BPC结果显示实验重复性好,实验数据可靠。PCA模型主要参数模型解释率R 2X=0.511,表示模型可靠;OPLS-DA模型主要参数模型解释率R 2Y=0.954,预测能力Q 2=0.913,亦表明模型稳定可靠。以FC>2.0或FC<0.5、 P<0.05为基础,结合VIP>1,共筛选得到72个差异脂质代谢物,结合Metabo Analyst 5.0平台数据库比对结果,指认出24个可识别的差异脂质代谢物,其中磷脂酰乙醇胺(PE)8个,溶血磷脂酰胆碱(LPC)7个,磷脂酰胆碱(PC)6个,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个,磷脂酰丝氨酸(PS)1个。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脓毒症患者大部分脂质分子表达下调,包括PC、LPC、LPE和部分PE,而部分PE和PS则表达上调,主要与甘油磷脂中的PE(18∶0p/20∶4)、PC(16∶0/16∶0)和LPC(18∶1)代谢通路密切相关。 结论:脓毒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脂质代谢差异显著,差异脂质分子PE(18∶0p/20∶4)、PC(16∶0/16∶0)、LPC(18∶1)可能是脓毒症干预和预测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miRNA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泌体是一种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分泌的胞外小泡,在细胞和器官之间运输脂质、蛋白质和核酸。作为一种天然细胞间通信器,外泌体广泛分布在生物体液中。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具有成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外泌体中miRNA在肺癌诊断、预后评估及药物疗效预测中的作用,并总结其面临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轻度干眼患者SMILE与FS-LASIK术后眼表和干眼严重程度变化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轻度干眼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眼表和干眼严重程度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轻度干眼患者55例(98眼)进行观察。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SMILE组30例(52眼),FS-LASIK组25例(46眼)。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于术前和术后1、3个月观察并收集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e)、泪河高度(TMH)、脂质层厚度等级、眼红分析、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指标。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SMILE组术后1、3、6个月的OSDI评分较FS-LASIK组低( t=2.43, P=0.017; t=2.35, P=0.021; t=2.44, P=0.017),术后12个月2组间OS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MILE组术后1、3个月OSDI评分均较术前增加( t=-8.67, P<0.001; t=3.86, P<0.001),术后6、12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均 P>0.05);FS-LASIK组术后1、3、6个月OSDI评分均较术前增加( t=-13.48, P<0.001; t=-8.33, P<0.001; t=-2.84, P=0.007),术后12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P>0.05);2组术后12个月的OSDI评分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MILE组术后1、3个月的NI-BUTf、NI-BUTave值均较FS-LASIK组高(均 P<0.05)。FS-LASIK组和SMILE组术后1个月中度干眼的发生率分别为50.0%、32.7%,重度干眼的发生率分别为8.7%、0%;术后3个月中度干眼的发生率分别为32.6%、17.3%,均无重度干眼患者。2组间术后1、3个月的干眼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9, P=0.012; χ2=6.71, P=0.035)。 结论::FS-LASIK对轻度干眼患者术后眼表的影响较SMILE明显,且影响作用的时间更长。FS-LASIK相较于SMILE增加了术后中度、重度干眼发生率,术后干眼严重程度更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代谢性炎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代谢性炎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现重点论述肝脏炎症的产生,以及炎症应激下肝细胞内脂质稳态失衡、脂质发生"二次异常转运",过多的脂质又通过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发挥脂毒性作用,加重和放大肝脏的炎症效应,从而导致NAFLD由单纯性肝脂肪变性向脂肪性肝炎演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旨在为临床深入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二十二碳五烯酸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Binding DB寻找DPA潜在的作用靶点,利用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Gene ontology(GO)富集DPA靶点调控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在hBMSCs诱导成软骨分化中添加DPA,培养15 d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n=3),比较DPA组与CON组软骨分化关键基因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和聚蛋白聚糖(ACAN) mRNA的表达量。培养21 d后用鬼笔环肽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和ACAN蛋白分布( n=10),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DPA具有16个潜在作用靶点,这些靶点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和脂质代谢相关生物学过程。分化中的软骨细胞,SOX9和ACAN的mRNA表达DPA组均高于CON组(1.965±0.118比1.002±0.041, q=9.974, P<0.01)和(1.216±0.018比1.000±0.018, q=3.057, P<0.05)。细胞骨架重建DPA组低于CON组(9.682±0.762比21.450±1.653, t=6.466, P<0.01);而ACAN蛋白积累DPA组高于CON组(12.510±1.215比9.539±0.746, t=2.087, P<0.05)。 结论:DPA促进hBMSCs成软骨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量化特征及易损性的门诊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2 660例,病变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共5 078支。将入组患者及病变血管根据年龄分别分为5组:≤40岁、41~ 50岁、51~60岁、61~70岁、>70岁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各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的脂肪、钙化、纤维成分体积比以及各年龄组斑块CT易损征象的出现比例。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及各影像参数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冠心病常规危险因素与CT高危斑块的关系。结果:斑块的不同成分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各年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均以纤维成分为主,各组的斑块中纤维成分体积比分别为83.33% (75.42%,91.60%)、81.51% (74.44%,89.07%)、81.85% (74.88%,88.88%)、82.33% (74.03%,89.20%)、80.99%(73.43%,88.19%)(χ 2=9.775 , P=0.044)。斑块的钙化体积比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钙化成分体积比依次为1.10%(0, 5.53%)、1.19%(0, 7.58%)、2.29%(0, 10.45%)、3.97%(0, 14.25%)、6.84%(0.40%,17.55%)(χ 2=146.719, P<0.001)。脂质体积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类抛物线变化,以41~50岁组患者的斑块脂质体积比最高,各年龄组冠状动脉斑块的脂质成分体积比分别为10.94%(5.71%,19.31%)、12.18% (5.81%,19.56%)、10.48%(4.83%,17.14%)、8.14% (3.23%,15.11%)、7.20%(2.44%,13.68%)(χ 2=137.470, P<0.001 )。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性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征的出现率以及各年龄组粥样硬化斑块中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均大致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73.9%、91.9%、73.4%)(χ 2=8.678、3.970、21.577, P=0.07、<0.001、<0.001),但正性重构征象出现率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减少(回归系数为-0.08);而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较高(回归系数为0.188)。 结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逐渐增加,斑块脂质成分和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变化,以41~ 50岁组比例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