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 17 年生的巨尾桉纯林(PP)与巨尾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混交林(MP)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分别测定 0~10 cm和 10~20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SA)、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等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以土壤pH、有机碳(SOC)及全氮(TN)最为显著.(2)MP 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优于PP,差异主要体现在>2.00 mm和<0.25 mm粒径中,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相较于PP,MP的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仅在 0~10 cm土层显著提高,但其团聚体水稳定性在 0~10 cm和 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3)Mantel分析结果显示团聚体稳定性与TN相关性最强,通过RDA分析进一步说明TN是驱动其团聚体稳定性变异的最关键因子.综上认为,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南亚热带乡土树种与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营造乡土树种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经营的常见模式.为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对乡土树种和桉树人工林的响应特征与机制,该研究以南亚热带 4 个乡土树种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外来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为对象,基于各林分土壤(0~20 cm)真菌 18S r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利用FUNGuild数据库,比较分析乡土树种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差异特性及影响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5 个研究林分的土壤真菌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但不同乡土树种林分与尾巨桉林的土壤真菌优势目存在差异.(2)尾巨桉林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其群落组成结构也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存在显著差异(P<0.05).(3)4 个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的腐生营养型的相对丰度高于尾巨桉林,并且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尾巨桉林,尾巨桉林土壤共生营养型以及外生菌根真菌和木材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4)pH是导致尾巨桉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差异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综上认为,在南亚热带地区将尾巨桉林改建成火力楠林或米老排林可提高土壤养分水平,提升土壤生态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糖皮质激素在病毒性脓毒症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Sepsis-3.0重新定义脓毒症为"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1]。细菌感染是脓毒症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儿童、免疫缺陷群体以及部分热带地区的脓毒症病例中,病毒感染占有较高的比例。东南亚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对社区获得性脓毒症患者进行了多种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在儿童和成人中,病毒性脓毒症分别占36%和12%,其中常见的病毒是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鼻病毒、流感病毒等[2]。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脓毒症,但其诊断率相对偏低,亦缺乏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病毒性脓毒症。然而,病毒性脓毒症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儿科领域将其定义为对病毒感染的严重炎症反应[3],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参照Sepsis-3.0对病毒性脓毒症进行定义和诊断[4-5]。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在感染中的应用已有70余年的历史,但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GC在病毒性脓毒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0-2019年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与中国南亚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和阈值效应.方法 收集2010-2019年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手足口病月发病数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分析因素,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暴露反应关系和阈值效应.结果 2010-2019年南亚热带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2=105.565,P<0.050),有4-7月和9-10月2个发病高峰.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58∶1;0~5岁年龄组儿童(94.74%)和散居儿童(78.13%)发病最多.月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昼夜温差、气压和相对湿度与手足口病发病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关系.降水量低于5.00mm、平均气温在15.70~23.80℃、气压低于969.00hPa和相对湿度在71.00%~78.00%时,每变化1个单位,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46%、3.12%、7.97%和1.41%;昼夜温差低于5.60 ℃时,每升高1个单位,发病风险降低4.65%.结论 需要对0~5岁年龄组,特别是0~2岁年龄组的散居儿童和男性儿童及其监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干预和健康教育,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气象情况在温暖、潮湿季节来临前制定预警和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通过树种选择与配置优化提高土壤磷有效性进而促进树木生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多样性平台开展研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方法,选取马尾松、米老排、格木、红椎、火力楠、灰木莲、土沉香、降香黄檀8个乡土树种,建立了 1、2、4和6个树种丰富度梯度的混交造林试验,测定了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氯化钙磷、柠檬酸磷、酶磷和盐酸磷),探究不同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非固氮树种,固氮树种(格木和降香黄檀)的混交有效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树种合理配置有利于土壤生物有效磷的生成积累.固氮树种混交条件下,土壤氯化钙磷含量显著增加了 46.2%~160.3%,微生物矿化产生的酶磷提高了 69.3%~688.2%,盐酸磷增加了 31.5%~81.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提高了 81.8%~149.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 88.1%~160.6%.冗余和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速效磷、全磷、蛋白酶、纤维二糖水解酶、酸性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碳是驱动根际土壤生物磷组分差异的关键因子;固氮树种混交提高了酶磷和柠檬酸磷含量,这两种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与林分树木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固氮树种(格木)混交有效提升了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有利于促进林分树木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种负效应在长期增温下是否仍存在和有机碳组分是否变化.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模拟增温,探究长期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2017-2021年的连续增温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表层土壤中,增温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4.5%,其中土壤重组有机碳库显著降低9.1%,轻组有机碳库显著增加9.8%,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5.8%,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含量不变.增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库、重组有机碳库、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增温处理与增温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库,但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络合态碳和轻组有机碳库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长期增温背景下南亚热带季风林的土壤有机碳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增加而增加,使总有机碳增加的生物调控作用可能比矿物保护作用强,但减少的惰性碳组分和增加的活性碳组分可能会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与大多数研究所发现的短期增温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形成对比,结果可为预测未来该地区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冕花螳的室内人工饲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冕花螳(Hymenopus coronatus)又称兰花螳螂,原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我国云南、海南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因其形态优美、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科普价值.介绍观赏昆虫冕花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我国北方室内人工饲养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舟翅桐属(锦葵科,梧桐亚科),中国植物一新分布属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文章报道了云南省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舟翅桐属(Pterocymbium R.Br.)及其属下热带落叶大乔木——大花舟翅桐(P.macranthum Kosterm.)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此外,还完善了其属和种的描述,评估了境内种群规模和濒危程度.[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对其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并用数码相机对关键分类特征进行拍摄记录;利用无人机航拍对大花舟翅桐境内种群进行规模快速评估;采用访谈法并结合经验对其IUCN物种受威胁等级进行评估.[结果]大花舟翅桐在中国境内约有1 000株,分布区面积约2 000 hm2,建议将其评为IUCN红色物种名录易危(VU)物种.[结论]舟翅桐属为中国新记录属,属下大花舟翅桐为中国新记录种.该发现将其分布区向北扩展至热带亚洲北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与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一起聚集性疫情来源的间日疟原虫分子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 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结论 分子溯源分析结果不支持该起疫情中4例间日疟原虫株的感染来源为中国中部种群,疟原虫分子溯源技术可为疟疾消除和消除后疟疾病例感染来源的判定提供客观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