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CO短期暴露对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中国62个城市中大气CO短期暴露对心力衰竭住院的影响.方法 基于China-PEACE心力衰竭回顾研究,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62个城市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同时获取62个城市每日CO暴露浓度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贝叶斯层次模型分析大气CO浓度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系,根据年龄、地区和季节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 117 364名心力衰竭患者,在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日均大气CO暴露浓度为1.07 mg/m3.CO浓度每升高1 mg/m3,暴露当天心力衰竭住院的OR值为1.041(95%CI:1.015~1.068).在住院前0~1 d,CO移动平均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032,95%CI:1.001~1.06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亚组人群中,大气CO暴露水平升高均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在北方地区CO暴露水平升高可以增加心力衰竭住院风险,而在南方地区,住院日前1 d和前2d对应的CO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统计学关联相反[OR值分别为1.102(95%C/:1.054~1.153),0.949(95%CI:0.907~0.995)].结论 大气CO短期暴露水平升高可导致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淄博市大气PM10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时空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淄博市PM10暴露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淄博市2017-2019年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利用符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进行超额死亡风险评估.结果 2017-2019年淄博市年均PM10浓度为112.07 μg/m3,呈现年度降低趋势,日均非意外死亡79例.PM10年均浓度和人群非意外死亡总体均呈现中心城区高、外围区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随着PM10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为0.36%(95%CI:0.18%~0.54%).当参考浓度分别为150、70 μg/m3时,2017-2019年归因于PM10的非意外总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80、1 504例;以2019年PM10浓度(105μg/m3)为参考浓度,2017-2019年由于PM10浓度降低可避免非意外死亡324例.结论 PM10暴露可导致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增加,PM10浓度降低可导致超额死亡风险逐年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沈阳市大气O3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沈阳市O3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的影响,并探讨人口特征和季节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方法 收集沈阳市2014-2018年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逐日死亡人数、O3逐日平均浓度及同期气象资料,并计算逐日寿命损失年(YLL),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讨O3污染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ER及YLL效应值).结果 O3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在累积滞后3d(lag03)达到最大效应,O3每增加10 μg/m3,ER及YLL效应值分别为1.08%(95%CI:0.53%~1.62%)和3.97(0.54~7.40)人年.不同人口特征下,O3对女性、≥65岁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死亡风险 ER 更高,分别为 1.23%(95%CI:0.48%~1.98%),1.33%(95%C/:0.73%~1.93%),1.17%(95%CI:0.08%~2.27%),但仅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LL效应值在男性、≥65岁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表现出更高风险,但不同亚组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暖季,O3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ER及YLL效应值的影响均明显增加.结论 沈阳市大气O3污染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YLL有一定相关性,女性、≥65岁人群为O3健康损伤的脆弱人群,暖季可增加O3对人群死亡风险及YLL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与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比较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H市和J市2016-2018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及气象因素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PM2.5、PM10、SO2、NO2、O3和CO这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当地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结果 H市大气中PM2.5、PM10、SO2、NO2、O3和 CO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49.2、74.3、23.9、40.3、78.4 μg/m3 和 1.0 mg/m3,J 市分别为 32.6、49.0、9.0、21.2、79.2 μg/m3 和0.6 mg/m3.H市和J市平均非意外每日总死亡人数分别为162、39例.各污染物浓度每增加10 μg/m3,H市和J市PM2.5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26%(lag0)和0.35%(lag0),PM10分别增加0.19%(lag2)和0.31%(lag0),SO2分别增加1.06%(lag2)和 2.78%(lag1),NO2 分别增加 0.85%(lag2)和 1.31%(lag1),CO 分别增加 0.04%(lag5)和 0.06%(lag0),O3 分别增加0.83%(lag1)和0.64%(lag6).H市PM25对总人群的影响大于≥65岁人群和<65岁人群,NO2、03和CO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PM10和SO2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而PM2.5、PM10、NO2、O3和CO对J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结论 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非意外日死亡风险,J市大气污染物(除O3外)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风险高于H市,两城市SO2、NO2和O3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中盆腔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患者骨盆骨髓剂量体积参数( Vx)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HT)的相关性,为降低放疗相关的血液不良反应风险,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的4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5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45~50.4 Gy/25~28次。放疗期间同步卡培他滨或5-氟尿嘧啶(5-FU)化疗。根据通用不良反应标准5.0 (NCI-CTC.V 5.0)评估放疗期间的急性H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盆(髋骨、骶骨、股骨)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 Vx与急性HT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段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总体积( TV)、髋骨骨髓受照体积( C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骶骨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体积( S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5)。阈值效应分析显示, CV10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575 ml, OR(95% CI)为1.85(1.08, 3.16)。 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中,与 TV相比, CV是预测急性HT的更优指标。与急性HT相关的 CV主要集中在低剂量水平( CV5、 CV10)。本研究中的阈值( CV10=575 ml)可作为盆腔放疗中降低急性HT风险优化放疗计划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州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臭氧(O 3)等大气气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和气象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等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上述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2015-2019年期间,广州市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增加4.16倍(95% CI:1.49,6.90);NO 2、SO 2浓度每升高10 μ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分别增加8.13倍(95% CI:1.91,14.74)、2.17倍(95% CI:0.83,3.53)。 结论:CO、NO 2、SO 2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能与儿童发生支气管肺炎住院风险的上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能量管理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能量管理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生后24 h内收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且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939例,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BPD组,计算倾向性评分后按照匹配度优先顺序选择未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计算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总能量、肠内能量、肠外能量、液体总量及单位液体能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连续变量、 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能量、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肠外能量与BPD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并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肠外能量对BPD发生的阈值效应。 结果:BP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8.4±1.9)周,出生体重(1 107±258)g,男140例(56.0%);对照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9.5±1.3)周,出生体重(1 324±261)g,男131例(52.4%)。早产儿出生后第2周单位液体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OR=0.32,95% CI 0.12~0.84, P=0.021),出生后第2周总能量增加也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总能量>418~502 kJ/(kg·d)时明显低于≤334 kJ/(kg·d)时( OR=0.15,95% CI 0.03~0.85, P=0.033),而出生后前2周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生后第2周肠外能量/总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升高相关( OR=8.45,95% CI 2.14~33.32, P=0.003),出生后第2周肠外供能≥305 kJ/(kg·d)时,增加肠外供能会明显增加BPD发生风险( OR=1.02,95% CI 1.01~1.03, P=0.003)。 结论: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保持较高的总能量供应或许能降低BPD发生风险,但持续依赖较高的肠外能量以满足总能量的需求反而会增加BPD发生风险,故应尽早开启肠内喂养且在耐受情况下尽量增加肠内喂养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19~79岁成年人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19~79岁成年人中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关联。方法:调查对象来自第一轮中国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共纳入10 153名19~79岁的成年人。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中铅和硒的水平、血清hs-CRP水平,将hs-CRP>3.0 mg/L定义为hs-CRP升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铅和血硒与血清hs-CRP升高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为(48.91±15.38)岁,其中男性5 054名(61.47%),hs-CRP升高者1 181名(11.29%)。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铅水平处于最低四分位数( Q1)者相比较,第二( Q2)、第三( Q3)和最高四分位数( Q4)者hs-CRP升高的 OR值(95% CI)分别为1.14(0.94~1.37)、1.25(1.04~1.52)和1.38(1.13~1.68);与血硒水平处于 Q1组者相比较, Q2、 Q3和 Q4组者hs-CRP升高的 OR值(95% CI)分别为0.86(0.72~1.04)、0.91(0.76~1.11)和0.75(0.61~0.9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发现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血铅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血硒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负向关联,未发现血铅和血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为免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的血清样本,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对其进行SFTSV中和抗体检测,阐明其消长规律,应用Spearman相关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95例,其血清SFTSV中和抗体总阳性率为98.95%(94/95),总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21。抗体水平随病后时间的延长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F=2.31, P=0.03),急性期高病毒载量者抗体水平较高( t=2.23, P=0.03)。抗体水平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关系( r s=0.30, P<0.01),与病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r s=-0.25, P=0.03)。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急性期病毒载量CT值在0~125 000 copies/mL范围内对其影响尤为显著;抗体水平于病后7—20个月期间下降明显,21—40个月期间趋于平缓,41—96个月期间持续下降。 结论: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血清SFTSV中和抗体普遍呈阳性,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降低,且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可进行针对性免疫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肃省肃北、肃南县鼠疫疫源地气象因素对鼠疫流行影响的非线性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肃北、肃南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气象因素对鼠疫流行的影响。方法:收集1973 - 2016年肃北、肃南2个县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当年及领先1、2、3年(相对于当年作为参照的前1、2、3个年份)的气象因素(年均降雨量、气温、相对湿度)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采用R2.3.2软件,以年鼠疫检菌阳性率为因变量,气象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采用非线性效应关系定量研究气象因素对鼠疫的影响。结果:2006 - 2016年与1974 - 1983年相比,年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平均值肃北县分别上升了0.99 ℃、3.55%RH、12.16 mm;肃南县分别上升了1.00 ℃、2.01%RH、14.60 mm。1973 - 2016年共发生11起人间鼠疫,发病12例,死亡7例。肃北县鼠疫疫源地内领先3年年均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mm,动物鼠疫发生增加0.40%;领先2年年均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RH,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1.66%。肃南县鼠疫疫源地内领先1年年均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mm,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32%;领先3年年均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RH,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1.96%。另外,肃北、肃南县领先2年年均气温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动物鼠疫发生分别增加73.17%、70.18%。结论:甘肃省肃北、肃南县鼠疫的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一定范围内的年均气温上升对鼠疫的流行不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滞后效应。另外,同一疫源地内不同类型气候对动物鼠疫流行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