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并分析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诊断的3例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及病理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为检索词,在 PubMed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4-2023 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189 篇,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parotid gland"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仅检索到相关文献5篇;分别以"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淋巴结炎"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腮腺"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未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阅读文献入选50例及本研究病例,共53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3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2.71±1.52)岁.以反复颈面部肿物为主要表现,常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病程1个月至1年,多数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彩色超声、CT及核磁检查提示腮腺脓肿,25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10例脓液及病灶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病理均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阳性,抗酸杆菌染色阴性,脓液及病灶组织GeneXpert MTB/RIF阴性,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阴性.经手术联合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未再复发.结论:当婴幼儿反复出现单侧无痛性腮腺或耳前淋巴结肿大,皮肤潮红至紫罗兰色,不伴发热、咳嗽、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差,血IGRA阴性,无活动性肺结核病史,需警惕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确诊后需及时手术切除联合抗感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治疗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霍奇金淋巴瘤(HL)的发病率占全部淋巴瘤的5%~10%,尽管标准一线化疗组合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对HL患者的治愈率较高,但我国仍有约20%患者一线治疗后进展或复发。复发患者经过挽救化疗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无进展生存时间略有改善,但总体治愈率仅50%左右,移植前治疗能否达到完全缓解对于移植后能否实现长期无进展生存至关重要,因此一线化疗失败及难以耐受化疗的患者需要有效的解救治疗及移植前桥接方案。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单抗在治疗复发难治HL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单药治疗暴露出了诸多不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含PD-1单抗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以分子免疫学和临床前研究为基础介绍了一些有潜力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方案、PD-1单抗联合表观遗传药物方案、PD-1单抗联合细胞衔接蛋白方案、PD-1单抗联合其他免疫调节剂方案、PD-1单抗联合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方案、PD-1单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从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等方面阐释了目前不同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劣,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产色分枝杆菌引起髂腰肌、骶髂关节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产色分枝杆菌属于不产色缓慢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现报道1例由不产色分枝杆菌引起髂腰肌、骶髂关节病变的诊疗过程及体会。本例患者病史短,症状较轻。腰部脓液标本通过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为不产色分枝杆菌。给予抗非结核分枝杆菌(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局部脓液引流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矽肺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了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NTM肺病与肺结核从临床表现到影像学表现都非常相似,普通痰检无法准确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NTM,需要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基培养、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对其进行鉴别。1例清砂打磨工在行职业性尘肺病诊断过程中肺部CT示右肺浸润影动态改变并出现空洞,痰药敏试验示NTM感染,患者拒绝治疗;20个月后复查肺部CT示肺内浸润影及空洞均进一步增大,行NTM菌种鉴定示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给予阿米卡星、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及乙胺丁醇联合抗菌治疗,目前尚在治疗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难治性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诊疗及随访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44岁,已婚。2018年11月在喀什CDC行HIV抗体检测确认阳性,CD4 +T细胞计数205个/μL,进行拉米夫定0.3 g+替诺福韦0.3 g+依非韦伦0.6 g治疗,1次/d,自诉规律服药。2019年2月因咳嗽咳痰至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完善相关检查:CD4 +T细胞计数24个/μL。胸部CT(2019年2月11日,见图1?):考虑双肺感染性病变;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少量积液。B超定位处行胸腔积液穿刺术,送检胸水显示:李凡他试验阳性。初步诊断考虑:1、艾滋病相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遂予HRZE方案化疗,异烟肼(H)注射液0.3 g,静脉输液;利福平(R)注射液0.6 g,静脉输液;吡嗪酰胺片(Z)0.5 g,口服;盐酸乙胺丁醇片(E)0.75 g,口服。抗结核联合头孢甲肟2 g,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同时予复方甘草酸苷80 mg/d保肝治疗。2月20日及3月5日连续复查胸部CT(见图1?和?):两肺病变较2月11日时进展。同时,复查CD4 +T细胞计数为20个/μL,考虑患者病情进展与免疫重建炎症反应有关,故继续行抗结核联合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阿奇霉素片预防机会性感染,并口服泼尼松片30 mg/d减少炎性渗出,但治疗效果不佳。截止3月20日,患者规律HAART治疗近5个月,CD4 +T细胞计数未见升高,会诊后建议调整抗病毒药物方案为:多替阿巴拉米片,余维持原治疗方案。3月21日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诊断:支气管内多发血管性病变:卡波西肉瘤可能性大(图2,因支气管黏膜活检出血风险较大,故未予活检)。4月23日复查,原各项异常炎症指标较前恢复正常,CD4 +T细胞数升至61个/μL。调整HAART方案为多替阿巴拉米片50 mg/d带药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伴Ollier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伴Ollier病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卵巢JGCT伴Ollier病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因性早熟伴进行性腹围增大1个月入院,6岁时诊断内生软骨瘤病伴下肢畸形(Ollier病)。此次入院经腹部B型超声及CT检查提示左侧卵巢实性占位,腹水大量;行左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网膜切除+腹水脱落细胞检测。以"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病"、"Maffucci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1981年1月至2021年1月的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JGCT,腹水脱落细胞检测(+),网膜无结节,肿瘤分期为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cs,FIGO)Ⅰc期,术后予卡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化疗,恢复良好,雌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文献检索到13例患儿患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病或Maffucci综合征),结合本组1例,共14例患儿。14例患儿内生软骨瘤病诊断中位年龄为7.0岁,范围在1 d至17.0岁;卵巢JGCT诊断中位年龄为11.5岁,范围在1 d至22.0岁。其中6例患儿有雌激素升高相关表现;6例患儿合并腹水。所有患儿卵巢JGCT诊断时为FIGO Ⅰ期(其中Ⅰa期7例,Ⅰc期7例),均接受保育手术(患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辅助化疗5例,除1例术后7年复发外,其余患儿均达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范围在5~96个月。内生软骨瘤病最终转化为软骨肉瘤2例,经过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罕见。对诊断为内生软骨瘤病患儿,当发现卵巢占位,且有雌激素水平升高临床表现时,通常被诊断为卵巢JGCT。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患儿经过手术治疗、辅助化疗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方法:选取无锡市2011至2018年从各类监测样本中分离的109株鼠伤寒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耐药性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09株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9.72%(76/109)和68.81%(75/109);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氯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85%(26/109)、22.02%(24/109)、11.93%(13/109)、4.59%(5/109)、3.67%(4/109)、3.67%(4/109)、0.92%(1/109)、0.92%(1/109);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均敏感;对阿奇霉素的耐药逐年下降,2018年开始出现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对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呈上升趋势。有31株菌对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28.%(31/109)。109株鼠伤寒沙门菌经聚类分析可分为85个带型(N1~N85),相似度57.3%~100%。结论: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下尿路梗阻的病原菌检验情况及其耐药性、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上下尿路梗阻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00例上下尿路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是否出现病原菌感染,分析病原菌分布、耐药菌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下尿路梗阻患者病原菌感染影响因素。结果:共79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61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16例,真菌感染2例;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阿米卡星、氨曲南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不低于50%,奇异变形杆菌对环丙沙星及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不低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及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不低于50%;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不低于50%,表皮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及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不低于50%,屎肠球菌对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氨苄西林及青霉素的耐药率不低于50%;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泌尿科器械检查、留置尿管、膀胱冲洗及膀胱输尿管逆流均是影响上下尿路梗阻患者出现病原菌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P<0.05)。 结论:上下尿路梗阻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尿潴留、留置尿管、膀胱冲洗及膀胱输尿管逆流均是影响患者出现病原菌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是导致上下尿路梗阻患者主要的病原菌感染类型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Fonsecaea nubica感染引起重度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5岁,主诉左小腿红斑及增殖性斑块伴痒3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左外踝出现瘙痒,搔抓后形成红斑、丘疹,逐渐累及左小腿,部分皮损较肥厚,呈增殖性改变,且瘙痒加重,无关节痛及发热等不适,否认有足癣病史。1997年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部分增殖性皮损后,左小腿外侧形成溃疡。2007年至2016年多次在各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真菌感染(具体不详)。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疗程1年,效果不明显,遂遵医嘱改为盐酸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2年,自觉效果不佳,遂自行停药,未再治疗。2016年8月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皮疹再次增多,并向大腿蔓延,遂就诊,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关节畸形及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饮食睡眠及二便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既往无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传染性疾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螺旋体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检查均为阴性。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发性黄豆至鸽蛋大小红斑、丘疹及增生性结节、斑块,小腿外侧部分斑块破溃,见较多黏性渗出物及黄褐色结痂,左踝及足背肿胀(图1A)。溃疡边缘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中上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细胞浸润(图1B),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硬壳小体(图1C)。真菌直接镜检:取溃疡处脓液和黑色小点部位脓液涂片可见少量杆状细菌和少量真菌菌丝。组织液细菌培养:血平板37 ℃培养7 d有细菌生长,通过VITEK2 COMPAC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摩尔摩根菌摩根亚种( Morgamella morganii subsp. morganii)。脓液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7 ℃培养4周见单个黑色菌落,表面凸起灰黑色菌落,背面呈深橄榄黑色,表面可见气生绒毛(图2A)。行小培养4周,显微镜下见大片枝孢型或喙枝孢型分支,分生孢子主要位于孢子梗顶端,以单细胞性紧密堆积成球状或排列成短链状(图2B)。药敏检测显示,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128、128、256、4、512、256和256 μg/ml。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真菌DNA送至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 BLAST比对结果提示该菌株与 Fonsecaea nubica碱基序列一致性大于99%,该菌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编号MW269556(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W269556),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使用MEGA7.0建立邻里连接,最终显示菌株的来源属 Fonsecaea nubi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