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某化工园区周边室内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及其健康风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化工园区周边家庭室内空气中典型苯系物(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间+对二甲苯)和卤代烃(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的污染特征、来源和健康风险.方法 选择西南某典型化工园区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区域15户家庭连续3年室内空气中夏、冬两季样品进行分析.结果 园区附近居民室内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benzene series and halocarbons,BSHs)普遍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2.35~6.68 μg/m3和0.26~7.43 μg/m3,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的浓度超过了《国际WELL健康建筑标准TM第2版》的标准限值.室内空气中BSHs既有室内来源,也有室外传输.对于单个污染物而言,四氯乙烯无明显的致癌风险,苯、乙苯、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存在可接受的致癌风险,三氯甲烷存在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甲苯、邻二甲苯和间+对二甲苯均无明显的非致癌风险,但污染物累计致癌风险超过了风险阈值.结论 化工园区附近室内空气中BSHs普遍检出,来源复杂,其风险值得长期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源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CHCl3和CHBr3通量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氯仿(CHCl3)和溴仿(CHBr3)是两种重要的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hydrocarbon,VHCs),可通过光化学作用,引起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优势物种—盐地碱蓬(Suaeda glauca)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来探究不同浓度氮输入水平(CK,对照,6.0 g N m-2 a-1;1.5N0,低氮处理,9.0 g N m-2 a-1;3.0N0,高氮处理,18.0 g N m-2 a-1)对盐地碱蓬以及盆栽微生态系统CHCl3、CHBr3通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梯度下盐地碱蓬CHCl3和CHBr3排放通量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低浓度1.5N0下可以促进盐地碱蓬CHCl3的释放,高浓度3.0N0则抑制;盐地碱蓬CHCl3、CHBr3气体通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枯萎期与苗期,其主要原因是不同氮梯度刺激了气体消耗与产生之间的平衡以及植物各生长期生长因子的改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盐地碱蓬CHCl3排放通量受多种因子相互作用,植物根长与CHBr3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根部越长,CHBr3的排放通量越低.不同氮梯度下盆栽微生态系统内CHCl3、CHBr3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不同,CHCl3通量为先升后降,CHBr3为先降后升,气体通量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在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盆栽微生态系统气体排放通量主要受土壤NH4+-N、NO3--N、以及植物凋落物等交互作用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分析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探索萃取纤维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离子强度、解吸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使用DVB/CWR/PDMS 80 μm萃取头,取10mL水样到顶空瓶,加入3.0 g NaCl,35 ℃下萃取15 min后于250 ℃解吸5 min,以50∶1分流比进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 reaction monitoring,MR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本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0.999,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0.1%~107.2%(n=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10%.利用本方法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测定,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被检出.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短时间分析生活饮用水中常见挥发性卤代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科学防治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
编辑人员丨2024/5/18
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1,2-DCE)是一种卤代烃类化合物,属高毒物质,常用作化学合成原料、工业溶剂、黏合剂、金属清洗剂和脱脂剂等.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或较长时间接触较高水平的1,2-DCE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1,2-DCE中毒,表现为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近十年国内1,2-DCE中毒时有发生,主要发病形式为亚急性中毒.其潜伏期较长,多为几天至几十天;起病隐匿,病情可突然恶化;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毒性脑病,突出表现为脑水肿,部分重度中毒者可有脑局灶性受损的表现,如小脑性共济失调、定向障碍等.急性1,2-DCE中毒治疗上无特效解毒剂,临床上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防治中毒性脑病为重点,积极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某化工园区附近学龄儿童血液中三种典型卤代烃的内暴露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某化工园区附近学龄儿童体内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的内暴露情况及其对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选择某化工园区主导风向上风向1 km处的中学作为暴露组,在距离该化工园区上风向25 km地区选择某所中学作为对照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暴露组内抽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调查对象作为暴露组儿童,同时按照1∶1匹配的原则,在对照组内选择与暴露组儿童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儿童,共纳入184名调查对象.采集环境空气、饮用水及调查对象血液样品,检测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的浓度及静脉血血液学指标.结果 暴露组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儿童血液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内暴露水平和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儿童的单核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儿童血液中三氯甲烷的检出风险是对照组的3.13倍(OR=3.13,95%CI:1.20,8.15),四氯化碳的检出风险是对照组的7.02倍(OR=7.02,95%CI:1.44,34.34).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被动吸烟情况等因素后,三氯甲烷对单核细胞计数以及四氯化碳对血红蛋白浓度均存在非线性影响(P<0.05).结论 暴露组儿童血液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内暴露水平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三氯甲烷暴露与单核细胞计数有关联,四氯化碳暴露与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11种卤代烃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11种卤代烃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活性炭管吸附、二硫化碳解吸、经DB-624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11种卤代烃类化合物分离良好,在各自曲线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检出限范围0.1 ~ 2.0 μg/ml,相对标准偏差0.85%~3.80%,平均解吸效率为92.62%~ 98.88%.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11种卤代烃类化合物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饮用水中10种挥发性卤代烃同时测定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能够同时测定饮用水中10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自动顶空进样技术,对饮用水中三氯甲烷、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氯一溴甲烷、四氯乙烯、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1,1-二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烯等10种挥发性卤代烃进行分离和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对顶空条件进行考察,并对气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10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 >0.999,水样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5%~107.0%,相对标准偏差为1.9%~4.4%,方法检出限为0.006~10.950 μg/L.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和选择性好,适合饮用水中10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工作场所空气中11种烃类有机物的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溶剂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1种烷烃和卤代烃的测定方法 .方法 样品经活性炭管采集后,二硫化碳溶剂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HP-INNOWAX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 11种烃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14~2.42 mg/L和0.47~8.06mg/L,最低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分别为0.02~8.06 mg/m3和0.08~1.34 mg/m3(以采集6.0 L空气计);平均解吸效率为85.94%~95.85%,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0.04%~7.08%和0.09%~8.04%,样品在常温下至少可保存14天.结论 该方法 准确度高,灵敏快速,检出限低,适合于工作场所空气中11种烃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发酵液的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环链棒束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发酵条件、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毒力的研究,对该菌发酵液中的化学物质研究甚少.本文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对环链棒束孢发酵液进行分级萃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鉴定分析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萃余物中的化学物质组成.共鉴定6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酯类、烷烃、烯烃、卤代烃和酮类非极性/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等,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角鲨烯、环戊烯丙菊酯物质、瓜叶菊素Ⅰ等物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发酵液提取物中还含有多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应结合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和波普学手段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广泛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氯吡啶醇钠致职业性氯痤疮三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GBZ 55-2002《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职业性痤疮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矿物油类或某些卤代烃类引起的皮肤毛囊、皮脂腺系统的慢性炎症损害[1],分为油痤疮和氯痤疮2类.由煤焦油、页岩油、天然石油及其高沸点分馏产品与沥青等引起的称为油痤疮;由某些卤代芳羟、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热解物等引起的称为氯痤疮.三氯吡啶醇钠是合成多种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尤其用于生产高效低毒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毒死蜱[2].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氯代基团,故与致氯痤疮源的结构相符[3].除通过除皮肤接触外,吸入或摄入均能导致氯痤疮,即中毒时皮肤出现的痤疮样皮疹[4].目前国内外有关三氯吡啶醇钠导致机体损害的报道较少,我院于近日收治短期接触三氯吡啶醇钠后出现氯痤疮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