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9年祥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09—2019年祥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本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9年祥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的三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祥云县2009—2019年累计报告病例744例,发病率最低为2011年0.11/万,最高为2014年3.49/万,发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1年间累计死亡3例,病死率为0.40%;全县11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云南驿镇和祥城镇报告病例307例,占病例总数的41.26%,发病数较少的2个乡镇是鹿鸣乡和东山乡,仅占2.28%;发病高峰期为4—6月份;发病年龄以35岁及以上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发病比例最高;11年来鼠密度监测显示野外为2.24%,家鼠为4.31%,综合鼠密度为3.28%,其中2019年综合鼠密度高达6.97%。结论:祥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呈现上升趋势,报告病例集中在云南驿镇和祥城镇,人群分布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应防止个别乡镇暴发流行的可能,在疫源地应大力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价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为儿童蛲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2022年9-10月在南京市12个区中各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对全部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分别在主城区和郊区各选取感染率较高且环境、规模等相近的4所幼儿园,将其全部儿童、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和每个班级的班主任纳入研究对象.其中主城区2所和郊区2所幼儿园为实验组,实施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其余4所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蛲虫病防控措施,两组均开展为期1年的干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实验组干预分为症状监测(对疑似儿童蛲虫感染的症状进行监测)、同伴监测(对患儿同住家人和同班级儿童、玩伴采样检测)、环境监测(采用透明胶纸对阳性患儿家庭和所在班级环境粘贴采样),并从"知、信、行"3个维度切入,家庭、学校、社区多部门协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干预仅对检测发现的阳性患儿驱虫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干预实施完成后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两组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干预实施前后,分别对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开展蛲虫病防治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5%(13/885)和1.4%(12/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2,P>0.05).干预期间,实验组症状监测共发现疑似症状儿童234人,其中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34.6%,81/234),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0.5%,48/234);疑似症状儿童共检出阳性8例,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5/8),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8).同伴监测共在患儿同住家人中检出阳性4例,同班级儿童中检出阳性2例.环境监测中在患儿家庭环境中检出毛绒玩具阳性样品4份,被子、床单、沙发阳性样品各2份,在患儿班级中检出课桌和椅子阳性样品各1份.干预1年后,实验组蛲虫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5%下降至0.1%(1/885)(x2=10.368,P<0.05),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0.9%,8/886)(x2=4.014,P<0.05).干预前两组在儿童卫生行为习惯、家长及教师蛲虫病"知、信、行"各知识点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饭前便后是否洗手、是否勤剪指甲、是否有咬手指习惯、是否有咬玩具等习惯行为的正确率(89.9%,796/885;88.9%,787/885;85.8%,759/885;86.8%,768/885)和是否有单独毛巾、每周洗澡频率、每个月被褥晾晒频率卫生习惯的正确率(89.2%,789/885;85.7%,758/885;78.9%,698/885)均高于对照组(61.7%,547/886;71.2%,631/886;56.2%,498/886;59.8%,530/886;78.8%,698/886;78.8%,698/886;68.6%,608/886)(x2=192.194、86.989、187.741、164.402、35.371、14.285、24.010,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家长蛲虫病"知、信、行"全部题目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教师对蛲虫病认知调查各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儿童蛲虫感染率,实现及时阻断、精准防控,同时提升了家长、教师的蛲虫防病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带动儿童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阻断蛲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MS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对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的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MS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剔除34份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91份(93.5%)。对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知识得分为7(5,10)分,态度得分为9(8,10)分,行为得分19(18,21)分。对MS组分及组分的诊断标准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老年人对MS的知识得分与态度( r=0.263)、行为( r=0.134)得分呈正相关(均 P<0.01)。单因素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参加教育讲座、MS患病情况是MS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均 P<0.05);休闲时间、参加教育讲座、定期体检、退休前职业是MS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均 P<0.05);参加教育讲座、休闲时间、定期体检、退休前职业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社区老年人对MS的组分和诊断标准知识掌握程度低,但对MS的防治态度和行为积极;MS的知信行水平受健康教育讲座、职业、定期体检等影响。应加强社区老年人MS诊断标准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强MS的防病意识,提高老年人对MS的知信行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烟草病学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吸烟是多种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性”危险因素,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控烟是疾病防控最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间,烟草病学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本综述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机制研究、控烟工作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多人更加深刻认识到“吸烟为致病之首恶,控烟为防病之首善”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950—1952年西南区卫生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西南区落后的卫生状况,重建社会秩序,开展社会改革,党和政府通过构建行政组织网络、恢复整顿医政药政、培养卫生专业人才、整治环境除害防病、宣传医药卫生知识等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相应措施既取得了卫生治理的成效,也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推动了当地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改革的进行,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防融合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医防融合是“治病”和“防病”有效衔接。多年来,医防融合研究多聚焦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慢性传染性疾病,对急性传染病关注不足。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如何做好持续监测、早期预警、应急处置和合理救治,将是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和改革的重点。而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是弥合医防裂隙的首要前提,也是推动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的重要路径,信息化则是实现医防高效协同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欧洲国家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对比并探讨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及医防融合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3年南通市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南通市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分布特征,为制定感染性腹泻疾病防控措施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 在感染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采集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11种病原体检测.参照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实验室监测技术手册(2022试用版),对采集的粪便样品进行6种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弯曲菌)培养、分离和鉴定.运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5种致泻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及星状病毒)核酸.结果 66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例标本中,共检出致病病原体223份,总阳性率为33.48%.共检出肠道致病菌43株,其中沙门菌25株,致泻大肠埃希菌18株,检出率分别为3.75%、2.70%,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空肠弯曲菌未检出.致泻病毒株180株,其中以诺如病毒感染病例最多为68株;其次为肠道腺病毒42株、轮状病毒31株、星状病毒23株、札如病毒16株,检出率分别为10.21%、6.31%、4.65%、3.45%、2.40%.混合感染19例,检出率为2.85%.沙门菌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诺如病毒以G2型为主.第2季度总检出率最高,细菌与病毒阳性病例分别为17例(11.41%)和48例(32.21%).不同季度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细菌、病毒及总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250、12.848、11.141、10.435、15.826、20.035,P均<0.05).结论 南通市致泻病原体复杂多样,好发于第2季度,存在发生流行的潜在风险,应加强群众对卫生防病的认知,加大托幼机构、学校、单位等聚集性的饮食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感染性腹泻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某部官兵血清中人兽共患病抗体水平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明确某部官兵血清中人兽共患病抗体水平,评估该部营区内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流行水平.方法 于2020年12月收集某部营区262名官兵年度体检静脉血,针对汉坦病毒、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布鲁菌进行血清抗体ELISA检测.分析该部官兵中年龄、鼠类接触史、牲畜接触史对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 262名官兵中,11人汉坦病毒抗体阳性,11人鼠疫杆菌抗体阳性,44人炭疽杆菌抗体阳性,布鲁菌抗体均为阴性.汉坦病毒抗体阳性、阴性官兵的年龄差异不显著,鼠疫杆菌、炭疽杆菌抗体阳性官兵的年龄大于阴性官兵.有鼠类接触史的官兵暴露于鼠疫杆菌、汉坦病毒的风险更大,而炭疽杆菌抗体阳性官兵中,有无牲畜接触史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部营区存在较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传播风险,需针对性加强卫生防病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分析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新格局、新经验,阐述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新进展、新趋势,文章采用需求分析、趋势研判、制度评价、实证举要等方法,阐述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方式实现了从"以服务学生常见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战略性转变、从"以专项措施开展学校卫生健康服务为主导"向"以综合施策推进学校卫生健康服务为主导"的政策性转变、从"以生物医学防病保健为重点"向"以社会教育行为改进为重点"的模式性转变.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历程迅速、趋势明显,正在带来系列成效,并将持续回应时代需求而行稳致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2012-2022年合肥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了解合肥市其他感染性腹泻(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OID)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合肥市2012-2022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数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报告发病率、病原体构成比、罹患率等指标,探讨三间分布和病原谱特征.结果 2012-2022年合肥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18 484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158.40/10万~370.50/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245.85/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年度内呈双峰分布,7-8月为夏季高峰,12月—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报告病例中,男性123 712例,女性94 772例,性别比为1.31∶1,男性、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 271.34/10 万、219.01/10 万;5 岁及以下人群发病 141 716 例(占64.8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136 294例,占62.38%).明确病原体诊断的病例有46 924例(占21.48%),主要病原体为病毒(44 694例,占95.25%),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占88.01%(39 337/44 694).2012-2022年合肥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起,共发病1 542例,波及人口62 828人,总罹患率为2.45%;其中23起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26起发生在学校.结论 合肥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5岁及以下儿童为重点防控人群,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在流行高峰来临前加强对学校等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做好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提高群众防病意识,落实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