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断的8例TFE3重排的PEComa,3例为会诊病例,5例为本院标本,其中7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穿刺活检标本。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检测,并进行预后随访。结果:8例患者中,5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45岁)。发病部位:子宫1例,肝脏1例,脐尿管1例,肾脏2例,腹腔1例,结肠1例,腹膜后1例(后3次复发,部位分别为腹腔、盆腔和卵巢、腹腔)。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透亮或嗜酸,巢片状排列,大部分区域由纤细的薄壁血管分隔形成巢泡状,未见乳头状结构,无明显的平滑肌及脂肪成分;3例细胞异型性显著,可见奇异形核及瘤巨细胞并伴有大片坏死,核分裂象多见(最多约28个/50 HPF)。3例可见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所有病例均弥漫一致强阳性表达TFE3,8例均表达HMB45(2例灶状阳性),6例(6/8)表达Cathepsin K和Melan A,2例(2/8)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均为灶状阳性),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PAX8和结蛋白。8例FISH均检测到TFE3基因断裂,其中4例进行了二代测序,显示2例具有SFPQ::TFE3融合,1例具有ASPSCR1::TFE3融合,另1例未检出。7例随访到有效信息,随访时间4~94个月,4例无病生存,2例复发,1例初诊时已出现转移,所有患者均未死亡。结论:TFE3重排的PEComa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个别病例表现出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出现复发和转移,应提示临床进行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肝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再手术4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复发肝母细胞瘤(relapsed hepatoblastoma,RHB)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5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临床资料,共计4例术后复发,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范围2岁3个月至7岁8个月,术后复发时间为(2.6±2.3)年,范围为0.6~5.8年,均为术后定期随访中发现。文献复习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肝肿瘤(liver tumor)"、"儿童(Children)"、"复发(relapsed/recurren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1年12月关于复发肝母细胞瘤的文献,并对复发病例的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HB患儿复发时血清AFP升高3例,正常1例,其血清AFP为(4 084.4±8 144.4) ng/ml,范围为1.0~16 301.0 ng/ml,CT和(或)MRI检查均可见肝复发灶,未见远处转移。4例患儿均先接受Ⅰ期不规则肝切除术完整切除复发肿瘤灶。术中、术后病理证实肝原位复发2例,其他部位复发2例。术后按北美儿童肿瘤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针对HB复发的方案进行化疗,时间为(4.3±1.3)个疗程。再手术后随访时间为(3.6±2.2)年,范围为2.2~6.8年。4例患儿均存活至今,未见HB再复发与转移。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16篇,结合本中心4例,共196例RHB患儿,对于术后复发的HB患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RHB患儿的总体发病率极低,诊治尚无统一标准且预后差。结论:术后密切随访是早期发现儿童HB复发的关键,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RHB的有效方法;再次完整手术切复发肿瘤和规范的化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且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胃癌病例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24例,以术前血清AFP >10 μg/L为标准,筛选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病例,在此基础上按病理学标准筛选GAED病例,进一步观测其形态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情况。以289例不伴有AFP升高的普通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GAED与对照组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上的差异。 结果:724例胃腺癌中,伴血清AFP升高者有25例,其中GAED有11例,占44%。镜下观察:11例GAED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胞质透明或空泡状,其中5例可见囊腺样结构,类似于胚胎发育时的胚囊;4例可见均质红染的圆形颗粒;6例可见腺腔内红染物。所有11例GAED均有淋巴结转移,同时2例有肝转移,5例可见血管内癌栓。癌细胞表达肠型分化标志物CDX2(11/11)、CD10(8/11)、MUC2(3/11)和原始分化标志物SALL4(8/11)、GPC3(7/11)、AFP(5/11)。同时有3例GAED存在HER2基因扩增(3/11)。随访显示,11例GAED的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短( P=0.02),而总体生存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 结论:导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中GAED占有较高比例,此类胃癌兼有肠型分化和原始的低分化特点,其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可能较差,应避免将其诊断为普通高-中分化腺癌而低估其恶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原发肝脏NK/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岁,因“间断发热半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肝左叶可扪及,剑突下5 cm。实验室检查:ALT 50 U/L,AST 89 U/L,乳酸脱氢酶1 004 U/L,羟丁酸脱氢酶722 U/L;EB病毒IgG阳性,巨细胞病毒IgG阳性,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阳性。血液病原微生物监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EB病毒序列数增加。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1.22 ng/ml,癌胚抗原0.93 ng/ml。彩超:肝左叶非均质回声,见一大小约56 mm×43 mm低回声区。CT:肝左叶可见稍低密度肿块影,右侧边界欠清,左侧边界清,约38 mm× 42 mm× 51 mm,增强扫描可见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超声科会诊后,不建议行“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物穿刺引流术”,患者反复发热、肝脏占位较前增大,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遂行肝左叶肿瘤切除术+肝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短期恢复可。病理:EB病毒阳性NK/T细胞增殖性疾病,结合免疫表型及EBER 原位杂交考虑为:(1)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2)EB病毒阳性NK/T细胞增殖性疾病肿瘤期(图2)。免疫组化:CD3(+),CD20(-),PAX-5(-),CD5(-),CD2(+),CD7(-),CD56(-),TIA-1(+),GrB(+),Ki-67(约70%+),CD4(±),CD8(+),EBNA-2(-)。原位杂交:EBER(+)。术后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TCRB Dβ-Jβ 位点存在单克隆重排(+++),提示淋巴瘤可能。患儿病理诊断明确,告知家属NK/T细胞淋巴瘤易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进展快,预后欠佳,建议尽早化疗,家属拒绝继续治疗,术后11 d 出院后失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享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体会。方法:介绍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原位肝移植术后4例出现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腹腔镜下行根治术的治疗情况。结果:4例患者(结肠癌3例、直肠癌1例)根据病情及主观意愿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2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存活>10个月。结论:腹腔镜术式可有效减少对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手术操作应严格规范无瘤操作的规程,避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补体C3基因敲除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及纤维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补体C3基因敲除对四氯化碳(CCl 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Cl 4对野生小鼠及C3基因敲除鼠进行造模,实验组每周腹腔注射两次2%CCl 4玉米油溶液,每次5 ml/kg,对照组给予相同频率及剂量的玉米油溶液腹腔注射。实验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小鼠对照组(WT-sham),C3基因敲除鼠对照组(C3 -/--sham),野生小鼠实验组(WT-CCl 4),C3基因敲除鼠实验组(C3 -/--CCl 4)。造模4周后处死小鼠,收取其肝组织及血清样本,通过肝功能检测、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各组之间肝损伤、细胞凋亡、肝纤维化、炎症水平等指标的差异。两组之间差异性统计用双尾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WT-CCl 4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高于C3 -/--CCl 4组[ALT:(53.5±3.7) U/L比(32.8±3.1) U/L, P<0.01;AST:(170.3±16.2) U/L比(123.3±7.1) U/L, P<0.05]。同时,WT-CCl 4组细胞凋亡水平、氧化应激相关产物髓过氧化物酶(MPO)、3-氯酪氨酸水平显著高于C3 -/--CCl 4组(细胞凋亡:30.0±3.0比17.0±2.6, P<0.05;MPO:3.3±0.2比1.8±0.3, P<0.01;3-氯酪氨酸:3.8±0.8比1.7±0.3, P<0.01)。WT-CCl 4组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水平、Ⅰ型胶原及平滑肌肌动蛋白生成水平显著高于C3 -/--CCl 4组(天狼星红染色:4.3±0.3比2.0±0.5, P<0.05;Ⅰ型胶原:4.7±0.7比2.3±0.3, P<0.05;平滑肌肌动蛋白:4.6±0.6比2.3±0.3, P<0.05)。WT-CCl 4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及IL-1的RNA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浸润水平显著高于C3 -/--CCl 4组(肿瘤坏死因子:4.2±0.6比2.3±0.3, P<0.05;IL-6:3.0±0.3比1.6±0.2, P<0.01;IL-1:3.2±0.1比2.0±0.3, P<0.05;巨噬细胞浸润水平:5.3±0.6比2.6±0.7, P<0.05)。 结论:C3基因敲除可显著减轻CCl 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3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等资料。结果:39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男19例,女20例,功能型11例(28%),无功能型28例(72%)。19例行CT血管造影提示肿瘤多分布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周围。3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5±66)min比(194±67)min, t=-2.529, P=0.016;(6.6±2.2)d比(9.6±4.8)d, t=-2.096, P=0.043]。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151)ml比(361±608)ml, t=-1.169, P=0.250]。腹腔镜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开放组术后1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肠梗阻。36例获有效随访,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2~115个月,腹腔镜组1例患者术后1年因肿瘤原位复发合并肝脏转移而死亡,开放组1例术后2年肿瘤原位复发,经二次手术康复出院,1例术后2年肿瘤原位复发侵犯大血管而死亡。 结论: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治愈的希望,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腹腔镜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开放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