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400例,分为中药组(372例)和非中药组(28例),非中药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非中药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法中药汤剂治疗,手术前后均每天服用2次,每次200 mL.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总结中药组处方用药规律,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处方作用靶点.结果: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非中药组(P<0.05),心绞痛症状疗效优于非中药组(P<0.05).数据挖掘共筛选出调脾护心法医案372例,核心药物83味,药性以温热为主,温性药物最多,药味酸、苦、甘为主,共占73.40%;聚类分析发现以"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为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核心中药成分185个;对19个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胞质部分、细胞外围、质膜、内膜系统等相关;在分子功能方面与酶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与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定位调控等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发现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调脾护心法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处方核心药物是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MAPK、IL-17、TNF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观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用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70例(均为单侧患病),以患者意愿分组,接受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5例;接受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为观察组,共35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水平及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美容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1)观察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长,术后出血量及引流量均比对照组多,术后疼痛评分(VAS)比对照组低(P<0.05);(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29%比71.43%,P<0.05);(3)观察组美容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14%比77.14%,P<0.05);(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QLQ-C30)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此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对于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而言,采取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水平,并可满足患者对于美观度的需求,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手术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瘀毒论探讨中药联合黄蜂痔疮膏治疗痔术后肛门下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内服化瘀解毒中药联合外用黄蜂痔疮膏、消炎止痛栓治疗痔术后肛门下坠的临床疗效,为整体缓解痔术后患者肛门不适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 2022 年 3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我院肛肠科行痔手术治疗术后自觉肛门下坠的患者 186 例,随机将其分为中药联合组(62例)、膏栓联合组(62例)、对照组(62例).中药联合组给予口服化瘀解毒中药联合外用黄蜂痔疮膏、消炎止痛栓入肛,膏栓联合组除去中药口服,对照组仅给予消炎止痛栓入肛.治疗 7d后对比 3 组患者肛门下坠感、疼痛评分、便前急迫感评分、排便不爽感评分,评价整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中药联合组及膏栓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改善患者的肛门下坠感,改善疼痛、便前急迫、排便不爽等术后并发症状(P<0.05),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其中中药联合组在改善肛门下坠及疼痛、排便不爽感方面,更优于膏栓联合组(P<0.05).结论:痔术后患者经口服化瘀解毒中药配合黄蜂痔疮膏外用、消炎止痛栓入肛对于缓解肛门下坠及疼痛、排便不爽感优于单用栓剂,并能改善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J管留置时间对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分析术前留置双J管的时长对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1 年 2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 167 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留置双J管后消除明显感染症状,然后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或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根据双J管留置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 d)和研究组(>7 d),分别为 74 例和 93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结果、无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所有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出 71 株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3.38%),其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 3 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留置双J管前和留置双J管后第 7 天时的尿白细胞水平和血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在留置 7d后较留置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 1 个月内无石率相似(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在暂时性低热、发热、血尿、输尿管穿孔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在研究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留置双J管的时长对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愈率无显著影响,但是较长的双J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患者术后出现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其中以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多见.目前LSS治疗方法较多,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包括牵引、针灸、口服药物等,手术治疗包括减压术、融合术、棘突间撑开系统置入术等.临床上各种LSS治疗方式疗效确切,但常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与治疗前对患者状况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有关.该文就LSS治疗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充气腋窝入路与锁骨下入路腔镜对单侧甲状腺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比较腋窝入路与锁骨下入路腔镜治疗单侧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51例行甲状腺单侧叶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及腔镜甲状腺手术适应证,行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34例,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17例.统计两组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两组在肿瘤大小、清除淋巴结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美容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经锁骨下与经腋下腔镜甲状腺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两者美容满意度相当,经锁骨下方式手术时间短,操作更为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癌的临床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胆道癌(BTCs)是一类起源于肝内外胆道上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高侵袭性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总体来说,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BTCs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符合手术治疗的条件,且根治性手术治疗效果取决于原发肿瘤的解剖部位、病理分期等因素.此外,部分特定类型不适合行根治性手术的肝内胆管癌(iCCA)患者,可选择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对于某些晚期且不具备手术指征的BTCs患者,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成为其最主要的治疗选择.就BTCs近年来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根据BTCs的解剖亚型和进展的基因驱动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并比较了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BTCs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骨科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定位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置入空心钉固定)30例和对照组(采用徒手操作置入空心钉固定)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4.9±9.2)岁;Garden分型:Ⅱ型2例,Ⅲ型18例,Ⅳ型10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3.5±7.9)岁;Garden分型:Ⅱ型1例,Ⅲ型16例,Ⅳ型13例。所有骨折均行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倒三角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Garden对线指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测量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包括螺钉间距、螺钉至颈皮质距离、螺钉覆盖面积、螺钉间平行偏差、螺钉与颈轴线偏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4±1.9)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3.1±5.5)min]、透视次数[(13.7±2.2)次]、导针钻孔次数[(3.7±0.6)次]、螺钉至颈皮质距离[(12.4±2.8)mm]、正位X线片上螺钉间平行偏差(2.2°±1.1°)、侧位X线片上螺钉间平行偏差(2.4°±1.0°)、正位X线片上螺钉与颈轴线偏差(4.0°±0.9°)、侧位X线片上螺钉与颈轴线偏差(3.2°±0.8°)均优于对照组[(46.5±8.6)min、(23.1±5.2)次、(11.0±2.2)次、(19.0±3.3)mm、6.5°±2.6°、7.1°±2.9°、7.7°±2.6°、9.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螺钉间距[(45.7±5.8)mm]、螺钉覆盖面积[(74.1±10.9)mm 2]均大于对照组[(31.3±7.7)mm、(55.5±9.0)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Garden对线指数、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有1例骨不连,对照组有2例骨不连同时螺钉退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螺钉穿出或断裂、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相比徒手操作置入空心钉,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置钉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减少透视次数和导针钻孔次数,有效提高螺钉置入精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LPE)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4例)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9例)收治,经术前影像学或术中发现的原发直肠肿瘤侵犯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以外、及侵犯邻近组织脏器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cT4b)并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PE)治疗的共计173例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行LPE的患者为LPE组,91例行开放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OPE)的患者为OPE组,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以及1、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新辅助治疗外,LPE和OPE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PE组手术时间(319.3±129.3)min,短于OPE组的(417.3±155.0)min( t=4.531, P<0.001),术中出血175(20~2 000)ml,少于OPE组的500(20~4 500)ml( U=2 206.500,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PE组与OPE组患者肿瘤R 0切除率分别为98.8%和94.5%(χ 2=2.355, P=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E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3%(15/82),低于OPE组的37.4%(34/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27, P=0.005);术后手术部位感染LPE组和OPE组分别为7.3%(6/82)和23.1%(21/91)(χ 2=8.134, P=0.004),腹部伤口感染分别为0和12.1%(11/91)(χ 2=10.585, P=0.001),泌尿系感染分别为0和6.6%(6/91)(χ 2=5.601, P=0.030);LPE组住院时间12(4~60)d,短于OPE组的15(7~87)d( U=2 498.000, P<0.001)。中位随访时间,LPE组40(2~88)个月,OPE组59(1~130)个月。LPE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3%、76.0%和62.5%,OPE组则分别为91.2%、68.9%和57.6%;LPE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8%、64.9%和59.7%,OPE组则分别为76.9%、57.8%和52.7%;LPE组1年、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1%和14.1%;OPE组则分别为8.0%及1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LARC患者,与开腹手术相比,LPE并未降低手术根治性和远期肿瘤学疗效,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发并症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治疗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治疗(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9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病理证实肿瘤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9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ESD术后是否追加治疗分成追加治疗组(57例)和未追加治疗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2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追加治疗组中,15例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无一例肿瘤转移,但有1例死于食管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42例追加放化疗,无一例死亡,但有3例肿瘤转移。未追加治疗组中,有13例出现食管癌局部复发,有2例死于食管癌复发,有1例死于脑卒中。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追加治疗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治疗组( P=0.001)。 结论: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术后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