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 n=26)和全麻组( 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在帕金森病与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 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在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AP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20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个队列(训练组和测试组)共154例受试者,包括正常对照(NC)组40名[男23名、女17名,年龄(60.2±10.5)岁]、PD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4.7±6.3)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4.1±5.9)岁]、多系统萎缩(MSA)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65.0±9.2)岁],采集所有受试者的 18F-FDG PET图像以及临床量表信息,不同组间量表评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基于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二分类和三分类模型,分别计算临床量表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在PD/MSA/PSP/NC组间两两分类的ROC曲线。在2个队列中进行独立分类测试,并采用100次5折交叉验证。 结果:2个队列各组间的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分和Hoehn-Yahr分级量表(H&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4.83~17.95,均 P<0.05)。每个受试者共提取2 444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15个特征构建用于分类模型。在二分类实验中,3种模型在PD/MSA/PSP/NC组间两两分类的AUC分别为0.56~0.68、0.74~0.93、0.72~0.93,其中影像组学模型分类效果优于临床模型( z值:1.71~2.85,均 P<0.05)。在PD、MSA、PSP三分类实验中,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灵敏度分别为80%、80%和77%。 结论: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方法具备对PD和APS鉴别诊断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靶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2周,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82例患者,男39例,女43例,年龄(67±8)岁。治疗前,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 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与单纯帕金森病或单纯原发性震颤的震颤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震颤(ET)合并帕金森病(PD)与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ET合并PD患者35例(观察组)、单纯PD患者35例(对照Ⅰ组)以及单纯ET患者35例(对照Ⅱ组),对各组实施震颤分析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间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比例以及震颤再出现时间[80.0%(28/35)比20.0%(7/35)和65.7%(23/35)、65.7%(23/35)比100.0%(35/35)和88.6%(31/35)、(10.2 ± 2.6)s比(2.5 ± 1.3)s和(7.6 ± 2.9)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5.5 ± 0.7)、(7.2 ± 1.3)、(6.2 ± 1.1)Hz,而姿势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6.2 ± 2.0)、(8.3 ± 1.9)、(6.5 ± 1.3)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881、7.984, 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出现交替收缩(主动肌与拮抗肌)比例分别为76.7%(23/30)、0、34.6%(9/26),姿势状态出现交替收缩比例分别为53.3%(16/30)、20.0%(7/35)、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6.186、7.650, P<0.05),观察组上述各数据均居中。 结论:ET合并PD兼具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点又具有独特性,震颤分析能客观识别出ET合并PD的静止状态肌电图或交替放电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性超声模式,具有非侵入、非电离、MRI实时成像、温度实时反馈和可以即时调整等优点。研究表明,MRgFUS可作用于脑深部靶组织,通过毁损和调控作用治疗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对原发性震颤、震颤型帕金森病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已经获得欧洲CE认证,对颅内肿瘤和外伤性癫痫等其他疾病的治疗还在研究中。本文对MRgFU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建立帕金森病及相关运动障碍病三级全程化管理模式的方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帕金森病(PD)及相关运动障碍病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对于该类疾病各地区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平衡,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实现对运动障碍病全程管理的分工协作。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建立PD和运动障碍病三级全程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提高疾病改善率,降低疾病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起病侧对睡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不同起病侧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分析帕金森病运动症起病侧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658例,按运动症状的起病侧分为左侧组(313例)和右侧组(3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评估其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采用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并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2(PDSS-2)、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分析其睡眠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侧起病组帕金森病患者在NMSS评估中白天疲劳[2.00(0,4.00)分]、难以解释的肢体疼痛[4.00(0,4.00)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右侧起病组[分别为1.00(0,3.00)分, Z=-2.545, P=0.001和2.00(0,4.00)分, Z=-2.797, P=0.005]。两组患者在PDSS-2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肢体不宁状态、周期性肢体活动、肌肉痉挛、早期困倦等方面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RBDSQ的评估中,左侧起病RBDSQ总分[2.00(0,4.00)分]显著高于右侧起病组[1.00(0,3.00)分, Z=-4.363, P<0.001],左侧起病组在梦境内容、夜间行为、夜间运动、梦中自伤与伤害床伴、部分夜间异常行为、夜间觉醒、醒后梦境记忆以及睡梦紊乱等方面的发生率也高于右侧起病组。此外,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与高龄起病( OR=1.037,95% CI 1.018~1.057, P<0.001)、病程( OR=1.014,95% CI 1.010~1.018, P<0.001)、以姿势步态异常起病( OR=1.505,95% CI 1.058~2.141, P=0.023)相关。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与左侧起病( OR=2.215,95% CI 1.395~3.515, P=0.001)、高龄起病( OR=1.045,95% CI 1.019~1.072, P=0.001)、病程( OR=1.014,95% CI 1.009~1.019, P<0.001)相关。 结论:左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肢体不宁状态、周期性肢体活动、肌肉痉挛、早期困倦等睡眠障碍的表现。同时,左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右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起病侧是影响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左侧起病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的一个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的疼痛特征及转归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疼痛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对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专科门诊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的106例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疲劳量表-14(FS-14)、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疲劳、运动症状、病情的严重程度、认知以及情绪。对其中58例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为50.0%(53/106),其中骨骼肌肉痛最常见。病程长的患者更易出现疼痛[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的病程3.0(1.5,5.0)年,帕金森病不伴疼痛患者的病程2.0(1.5,2.5)年, Z=-2.0, P=0.046];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疼痛程度更重[男性KPPS评分14.5(8.0,21.5)分,女性KPPS评分10.0(4.0,15.3)分, Z=-2.81, P=0.005]。首次评估发现帕金森病伴疼痛组的H-Y分级和FS-14评分显著高于不伴疼痛组[伴疼痛组H-Y分级2.0(1.5,2.5)级,不伴疼痛组H-Y分级2.0(1.5,2.0)级,Z=-2.02, P=0.043;伴疼痛组FS-14评分10.0(8.0,11.0)分,不伴疼痛组FS-14评分8.0(5.0,10.0)分, Z=-3.32, P=0.001];KPPS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正相关( r=0.39, P=0.005; r=0.38, P=0.007);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S-14评分较高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疼痛的风险增加( OR=1.27,95% CI 1.09~1.48, P=0.002)。两次KPPS评分改善与PSQI评分和FS-14评分改善呈正相关( r=0.54, P=0.003; r=0.48, P=0.01)。在随访前后药物不变、服药状态不变的情况下,KPPS评分的降低仅与FS-14评分的降低呈正相关( r=0.42, P=0.04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S-14评分的改善有利于疼痛评分的降低( OR=2.02, P=0.033)。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疼痛发生率高,疲劳是预测帕金森病疼痛发生和转归的因素,帕金森病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和变化与焦虑、抑郁、睡眠、疲劳有关,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疼痛与情绪、睡眠、疲劳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小RNA-124和RNA-1976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124(miR-124)和RNA-1976(miR-1976)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58例为PD组,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对PD患者分为UPDRS≤60分(25例)和UPDRS>60分(33例)两组,并进行Hoehn-Yahr分级。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血清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血清中miR-124和miR-1976的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4、miR-1976对PD的诊断价值。利用TargetScan、miRTarbase等多个预测软件对miR-1976的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血清miR-124表达下调[(1.49±0.36)比(1.02±0.32)]( t=8.85, P<0.001),miR-1976表达上调[(0.98±0.30)比(1.33±0.37)]( t=6.92, P<0.001);血清miR-124低表达、miR-1976高表达是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 P<0.05);UPDRS评分>60分的PD患者Hoehn-Yahr分级明显高于UPDRS≤60分的患者[(3.42±0.73)比(2.1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5, P<0.05),但血清miR-124、miR-1976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124:(1.09±0.26)比(0.98±0.38);miR-1976:(1.42±0.43)比(1.23±0.68)]( t=0.89,0.62,均 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miR-124、miR-1976诊断P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0.797,截断值分别为1.205、1.196,对应灵敏度分别为74.1%、51.8%,特异度分别为77.8%、90.1%;二者联合诊断PD的AUC为0.912,灵敏度为76.4%,特异度为93.2%。PINK1基因为miR-1976的潜在靶基因。 结论:PD患者血清miR-124表达水平降低,miR-1976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均对PD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但二者表达水平与UPDRS评分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CHPS的曲美他嗪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主动监测方法及人群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对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患者中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 883例次病例中,CHPS报警病例167例次,经人工复核后确定阳性病例26例次,CHPS阳性预警率为15.57%。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实际发生率为0.53%。26例次阳性病例的年龄为(75.08±10.79)岁,所有阳性病例无原发性帕金森病(IPD)病史、家族史;年龄 > 65岁者共21例次(80.77%),既往有缺血性脑病病史者19例次(73.08%),双侧肢体阳性症状者17例次(65.38%),颅脑CT或MRI检查显示异常者20例次(76.92%),用药剂量60~70 mg/d者21例次(80.77%)。26例次阳性病例中,女性患者18例次(69.23%),肾功能正常者18例次(69.23%)。随访结果显示,14例次(53.85%)未停用TMZ,症状未缓解或加重8例次(30.77%),症状缓解或消失18例次(69.23%)。结论:利用CHPS可及时发现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较传统监测模式优势明显。年龄 > 65岁、既往缺血性脑病史是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无IPD病史、家族史,双侧肢体阳性症状,颅脑CT、MRI检查显示异常有助于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鉴别。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以女性多见,肾功能正常及正常用量下也可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较为罕见,临床认知度低,诊断困难,后果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