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 5S 1椎间不稳、L 5双侧峡部裂、L 5S 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5S 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 4-5椎间不稳、L 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 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 3-4、L 4-5、L 5S 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 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L 5S 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淋巴管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淋巴管囊肿又称为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是一种由淋巴内皮细胞构成的少见的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其病因尚有争论。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淋巴管囊肿系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者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病变可发生于颈部、腋下、纵隔、膈下、腹膜后和肠系膜等,胃淋巴管囊肿少见。本文即介绍1例胃淋巴管囊肿病例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技术在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精准切除术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NB)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1例腹膜后NB患儿,患儿术前均行全腹部平扫+增强CT扫描,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20软件进行处理,使用多层编辑、阈值调节、区域增长、3D编辑等命令重建出肿瘤及周围重要血管,输出标准化的3D打印stl格式文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肿瘤模型。根据3D重建结果进行精准手术规划,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资料,对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在3D打印技术规划下完成手术,其中9例患儿实现肿瘤精准完整切除,2例患儿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时间为140~750 min,平均210 min,出血量为100~1 500 mL,平均240 mL。术后病理报告示NB 9例,节细胞NB 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2例,包括1例严重腹泻合并乳糜漏,予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等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左髂动脉吻合后左下肢负重困难,予康复理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为1~30个月,2例出现原手术区域复发,其中1例化疗后接受再次手术、1例继续化疗中,2例姑息性切除患儿予化疗带瘤生存。应用3D模型病情沟通后患儿家长对疾病、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知晓率明显高于CT交代病情。结论:3D打印技术能准确评估儿童腹膜后NB与周围重要血管的结构关系,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手术方式的认知程度,有利于筛选最佳手术方案,实现肿瘤精准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原始后腹膜的解剖观察及其在术中左结肠后间隙分离时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左结肠后间隙分离时左原始后腹膜的走行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8年1—1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完整脾曲结肠游离)的35例非连续患者的手术录像,对录像中的左结肠后间隙分离过程进行观察,对同期科室数码数据库的5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照片进行分析;(2)前瞻性纳入该科室2020年6月手术的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进行观察;(3)纳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5具腹部尸体标本,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进行解剖观察,并选取腹部尸体标本中3个未分离区域,即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含肾组织)进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1)35例手术录像观察结果:从外侧入路或中央入路分离左结肠后间隙时,有27例(77.1%)可观察到明显的"错层现象"和典型的左原始后腹膜结构,其表现为一层内外侧入路之间的筋膜屏障,为一层致密半透明结缔组织筋膜,脾曲结肠完全游离后见左原始后腹膜断端向头侧延续。(2)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取左结肠系膜的标本背侧面进行观察,可见左原始后腹膜断缘,断缘外侧为裸露的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向下移行为直肠固有筋膜。(3)5具腹部尸体标本解剖所见:分别经外侧入路和中央入路分离左结肠后间隙,遭遇筋膜屏障,其本质为左原始后腹膜与Gerota筋膜;从尸体标本横断面观察,并继续解剖左原始后腹膜,发现从外向内,可进一步将左原始后腹膜从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剥离下来,而从内向外则无法进一步剥离。(4)组织学验证结果:IMA主干区域未见明显筋膜结构,仅在其外侧观察到被肠系膜下丛左侧束反复穿经的Gerota筋膜;内侧区域含4层筋膜结构,分别为左半结肠系膜腹侧叶、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左原始后腹膜和Gerota筋膜,其中在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和左原始后腹膜之间可见细小脉管;外侧区域可见部分肾组织和肾筋膜,高倍视野下在结肠系膜背面可见3层清晰的筋膜结构,分别为左半结肠系膜背侧叶、左原始后腹膜和Gerota筋膜。结论:左原始后腹膜是左结肠后间隙分离过程中,外侧入路或中央入路之间出现"错层现象"的解剖学基础,由于中间入路分离的起始部位Gerota筋膜被肠系膜下丛分支反复穿经,导致该区域较为致密,容易沿着该区域直接进入Gerota筋膜深面,从而使分离平面过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CT图像的深度学习算法在诊断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分期依旧困难。本研究旨在利用人工智能的ResNet-3D算法构建一种矢量向量模型(SVM)分类器,来预测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方法:由放射科医生按原始格式,回顾性提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同时性腹膜转移或无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从专业随访人员维护的结直肠癌数据库中,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期资料。排除术后异时性腹膜转移、或肿瘤复发的患者以及无法获得增强CT扫描原始图像者。应用ITK-SNAP软件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的术前增强CT扫描图像中勾画原发肿瘤,提取肿瘤邻近腹膜的特征,建立一种ResNet-3D+SVM分类器。再利用测试集对ResNet-3D+SVM分类器的效能进行评估,并与放射科医生常规CT的诊断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同时性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74例和同期无腹膜转移的96例患者共计170例入组,被随机分为训练组(腹膜转移54例,非腹膜转移76例)和测试组(腹膜转移和非腹膜转移各20例)。通过深度学习构建的ResNet-3D算法只用了34 s就分析完了所有40例测试组患者的7 837张测试图像。为了提高该模型对腹膜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将ResNet-3D的人工智能(AI)模型与12个腹膜腹膜转移特征相结合,构建了SVM分类器(均 P<0.05)。该分类器的腹膜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4.11%,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0.912~0.944),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4.44%,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94.44%。其诊断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增强CT(AUC:0.791)。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ResNet-3D+SVM分类器,在诊断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中显示出很大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22年1月诊断的先天性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16例(包括会诊病例10例),分析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16例患儿中,男患儿9例,女患儿7例;5例于母孕产期发现,11例于出生后即发现,肿物分别位于胸壁、腰背部、腹膜后、四肢及会阴部。肿瘤由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局部间质硬化并玻璃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结蛋白、Myogenin、MyoD1、平滑肌肌动蛋白、CD56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其他标志物CD34、CD99、pan-TRK、S-100蛋白、BCOR等均不表达。11例行NCOA2(8q13)及VGLL2(6q22)基因断裂探针检测,提示4例(4/11)染色体NCOA2(8q13)存在断裂易位;6例测序病例中,1例(1/6)检测到MYOD1基因p.L122R位点杂合突变;2例行电镜检测,镜下见束状排列肌丝,部分有原始肌节形成。5例经单纯性手术切除,2例活检后仅随诊观察,9例术后予化疗。有效随访12例,2例术后复发,2例带瘤生存。结论:先天性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是先天性横纹肌肉瘤的罕见亚型,好发于婴儿的胸背部及下肢,NCOA2/VGLL2基因融合改变可能是其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相比横纹肌肉瘤的其他亚型及同亚型的青少年、成人患者预后较好,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与其他婴幼儿软组织肿瘤相鉴别及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影响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总体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并生成有效的列线图模型,以预测该类患者的总生存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治疗的结直肠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预后信息。纳入的病例均为确诊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且腹膜转移为单一转移部位,未合并其他部位远处转移者,排除因梗阻或出血行急诊手术,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而不能耐受治疗,以及失访者。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1)基本临床病理特征;(2)CRS+HIPEC治疗情况;(3)总生存期和总体生存率;(4)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5)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性能。本研究采用的评价标准包括:(1)卡氏评分(KPS):评估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越低则患者状态越差;(2)腹膜癌指数(PCI):即将整个腹腔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最高得分为3分,分数越低,治疗价值越大;(3)肿瘤细胞减灭程度评分(CC):CC-0和CC-1指完全肿瘤细胞减灭,CC-2和CC-3为不完全肿瘤细胞减灭;(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和评估:从原始数据中随机抽样(Bootstrap)1 000次组成内部验证数据集,使用该数据集进行列线图内部验证,当C-index值为0.70~0.90时,表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用校准曲线判断预测符合度,预测风险越接近于标准曲线,则模型的符合度越好。结果:共纳入240例接受CRS+HIPEC综合治疗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女性104例,男性136例;中位年龄52(10~79)岁;术前中位KPS评分90分;PCI≤20分者116例(48.3%),>20分者124例(51.7%);术前肿瘤标志物异常175例(72.9%),正常38例(15.8%)。HIPEC时长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的患者分别有7例(2.9%)、190例(79.2%)、37例(15.4%)和6例(2.5%);CC评分0~1分142例(59.2%),2~3分98例(40.8%)。术后Ⅲ~Ⅴ级不良事件发生率21.7%(52/240)。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5.3(0.4~128.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8.7个月,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8%、37.2%和2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术前肿瘤标志物、CC评分和HIPEC时长均为影响CRS+HIPEC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均 P<0.05)。采用上述4个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发现其在预测1、2、3年生存率方面表现良好。在1、2、3年生存率校准曲线中预测值和实际值一致性良好,C-index值为0.70(95%CI:0.65~0.75)。 结论:以KPS评分、术前肿瘤标志物、CC评分和HIPEC时长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接受CRS+HIPEC后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日龄、首发症状时间、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消化道畸形疾病构成及主要临床特点,术前相关检查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病例507例,包括肛门直肠畸形(166例)、肠闭锁和肠狭窄(9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84例)、肠旋转不良(72例)、环状胰腺(43例)、胃肠重复畸形(11例)、肠神经发育异常症(1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9例)、脐肠瘘(7例)、胎粪性腹膜炎(7例)、梅克尔憩室(2例)、先天性肠系膜畸形(2例),其中男376例,女131例,足月儿433例,出生体重为(3157.53 ± 596.50)g。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共166例,其中27例因原始影像结果测量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其余139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会阴肛门成形术组(76例)和结肠造口术组(63例)。比较两组腹部倒立侧位X线检查直肠盲端至肛隐窝的距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消化道畸形患儿总体入院日龄为生后2.0 (1.0,8.0) d,首发症状时间为生后1.0 (1.0,4.5) d,住院时间为13.0 (8.0,19.0) d。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以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和肠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311/507,61.34%)、腹胀(239/507,47.14%)及胎便异常(159/507,31.36%)。术前X线检查阳性479例,总体阳性率达94.4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186例,阳性率36.69%;产前超声检查异常116例,阳性率22.88%。ROC分析结果表明,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率为73.2%,最佳阈值20.5 mm,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64.5%。结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不同疾病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及胎便异常;X线检查准确率高,但产前、产后超声检查对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提倡在消化道畸形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腹痛为表现的节细胞神经瘤误诊为克罗恩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节细胞神经瘤是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化良好的肿瘤,弥漫性节细胞神经瘤是肠道节细胞神经瘤的一种罕见亚型,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结肠镜表现与克罗恩病类似,易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现报道1例9年前外院误诊为克罗恩病,经消化内科、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皮肤科等多学科会诊最终修正诊断为弥漫性节细胞神经瘤,伴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且此次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复发伴恶变就诊的患者,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右原始后腹膜在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手术过程中的右原始后腹膜走行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探讨该筋膜的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1)回顾性收集2020年1—10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7例行腹腔镜右半(扩大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非连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从尾侧背侧入路和尾侧腹侧入路2个方向观察右原始后腹膜结构。(2)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手术的3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术后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组织学研究。(3)纳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5具腹部尸体标本,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从头侧入路和尾侧背侧入路进行解剖观察和组织学研究。组织学研究采用Masson染色进行观察。结果:(1)手术录像观察结果:17例患者均可观察到典型的右原始后腹膜结构,该筋膜为升结肠后间隙与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之间的刚性障碍,应锐性切断右原始后腹膜以使两间隙相沟通,以便避免误进入右半结肠系膜内。切断后的右原始后腹膜腹侧断端沿右半结肠系膜背侧面向外侧走行,背侧断端向尾侧覆盖十二指肠水平部,继续向下移行,覆盖Gerota筋膜表面向下走行。(2)解剖观察结果:对3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术后标本进行观察,见右半结肠系膜背侧面光滑完整,于十二指肠外侧缘对应区域可锚定并观察到右原始后腹膜的腹侧断端,断端呈半环形附着于右结肠系膜背侧面。组织切片并Masson染色观察,可见右原始后腹膜腹侧断端向头侧走行,与右结肠系膜背侧面紧密融合并卷曲,汇合点尾侧右半结肠系膜背侧面呈双叶结构。(3)尸体标本解剖所见:从5具腹部尸体标本观察到右原始后腹膜为薄层筋膜结构,是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和升结肠后间隙之间的刚性障碍。分别选取右原始后腹膜腹侧断端(含右结肠系膜背侧面)、右原始后腹膜背侧断端(含部分十二指肠壁)和右结肠系膜背侧面进行组织学观察,可见右原始后腹膜腹侧断端向头侧与右半结肠系膜背侧面融合,融合水平尾侧的右半结肠系膜背侧面逐渐分开呈双层疏松筋膜结构;右原始后腹膜背侧断端覆盖于十二指肠水平部表面,于其腹侧移行至肾前筋膜表面,继续向尾侧走行。结论:右原始后腹膜是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和升结肠后间隙之间的刚性障碍,其与右半结肠背侧叶融合形成的Toldt筋膜走行至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边缘,再次分开,右原始后腹膜附着于十二指肠边缘,折反走行于肾前筋膜表面,而右半结肠背侧叶走行于胰十二指肠前方移行为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术中识别并切断该筋膜,从而贯通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和升结肠后间隙,有助于保证右半结肠系膜背侧面的完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