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五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利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修复手背与环指背侧不规则创面1例;修复手背桡侧与环、小指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示、中指中节及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侧方创面1例,创面大小为4.3 cm×1.8 cm~9.2 cm×5.3 cm,均为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2.0 cm~9.5 cm×5.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15个月,成活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需再次手术修薄,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供区隐蔽,瘢痕轻,临床效果良好,是修复手部2个创面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的设计方法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的设计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包含上行支及下行支的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以及单指末节脱套伤患者12例,其中单指末节脱套伤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5.2 cm~3.4 cm×6.8 cm,相邻手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6 cm~2.7 cm×3.2 cm。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掌侧缘和手背尺侧缘,设计以包含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及下行支的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单叶皮瓣切取范围2.0 cm×2.8 cm~3.0 cm×3.6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门诊直接访问、电话咨询以及手机微信视频通话相结合的形式随访。结果: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出现动脉危象1例,经手术探查皮瓣成活;其中1例以下行支营养血管远端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供血不足,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满意。远端叶皮瓣TPD为6.2~12.4 mm,平均7.3 mm;近端叶皮瓣TPD 7.3~14.8 mm,平均9.4 mm。结论:包含上行支及下行支的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及单指末节脱套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手术操作方便,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在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在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8~72岁。采用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进行修复,一叶修复舌部,一叶修复口底,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并评价患者的外形、张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下肢恢复情况等。结果:6例患者中1例口底癌因分穿支血管蒂长度不足而采用单叶皮瓣;其余5例采用双叶皮瓣修复。5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术后形成积液感染,经冲洗、换药后愈合。术后6个月,无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其中5例双叶瓣患者恢复接近正常状态,张口度Ⅱ~Ⅲ度;1例单叶瓣患者恢复一般,言语、吞咽功能仍受限。6例供区瘢痕隐蔽,下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应用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 1级4例、S 2级7例、S 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 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存在相邻2处创面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5~51岁。清创后单处创面面积为2.5 cm×2.0 cm~7.5 cm×2.5 cm。创面均采用小腿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双叶皮瓣的单叶面积为3.0 cm×2.0 cm~8.0 cm×3.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切取皮瓣数量、携带穿支数量和类型,测量穿支和腓浅动脉口径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记录供受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皮瓣修复效果,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术中成功切取15个双叶皮瓣,共携带36条腓浅动脉穿支,均为肌间隔穿支,口径为0.2~0.8 mm;携带腓浅动脉口径为0.4~1.1 mm;血管蒂长度为3~8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皮瓣颜色、质地均与手部正常组织接近,其中10例患者皮瓣外观良好;另外5例患者因皮瓣外观较臃肿,于术后6个月行Ⅱ期皮瓣削薄成形术。小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未见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供区远端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皮瓣修复效果评定中优者11例、良者4例,皮瓣感觉功能评定均为S 2级。 结论: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肌间隔穿支比例高,血供充足可靠。采用该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供区损伤小,仅需吻合1组血管便可修复2处创面,降低显微操作难度,可获得较佳的皮瓣修复效果及感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复合眶内容物缺失的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复合眶内容物缺失的上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因口腔颌面部肿瘤行眶内容物剜除合并上颌骨缺损病例,均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根据缺损类型,分为眼眶周围皮肤、鼻腔侧黏膜、口腔侧腭部黏膜均有缺损的口-鼻-眶复合缺损;眶内容物及口-鼻腔复合缺损;眶内容物及鼻腔-眼眶皮肤复合缺损;眶内容物及眼眶皮肤缺损。根据缺损类型及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数量,将皮瓣设计为3叶、双叶或单叶皮瓣,并决定是否行口鼻瘘封闭。术后根据患者口内条件,行赝复体修复。结果:研究共纳入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3~82岁。8例为眶内容物及口-鼻-眶复合缺损,17例为眶内容物及口-鼻腔复合缺损,1例为眶内容物及鼻腔-眼眶皮肤复合缺损,3例为眶内容物及眼眶皮肤缺损。29例股前外侧皮瓣均成活,其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为3叶皮瓣,1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其他皮瓣未行分叶设计。25例存在口鼻瘘的患者中,11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封闭,其中7例术后行上颌赝复体修复;14例患者鼻腔侧未行封闭式修复,术后口鼻相通,其中6例行上颌赝复体修复。2例患者行种植体支持式义眼修复。术后随访4~88个月,1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复合眶内容物缺失的上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股前外侧皮瓣因设计灵活,可行复杂缺损的修复,在封闭口鼻瘘、改善术后面型及口鼻腔卫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理想的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型游离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小型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小型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7月—2022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5例手部小型创面患者(共16处创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9~56岁。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6.0 cm×3.0 cm。根据创面缺损范围和形状于腹股沟区设计13个单叶穿支皮瓣和2个双叶穿支皮瓣,皮瓣大小为4.5 cm×2.5 cm~7.5 cm×3.5 cm。根据受区情况,将皮瓣蒂部动静脉分别与受区动静脉吻合。对供瓣区创面进行分层减张缝合封闭。术中测量皮瓣厚度。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记录供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末次随访时,评估患手感觉恢复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手功能,观察供受区瘢痕情况并询问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皮瓣厚度为0.3~1.0 cm,平均0.6 cm。术后,11个单叶皮瓣和2个双叶皮瓣存活良好,其余2个单叶皮瓣中的1个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拆线减张、皮瓣放血等处理后逐渐恢复正常,1个皮瓣尖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受区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35个月,皮瓣弹性好,质地软;8个皮瓣稍臃肿,于术后3~8个月行皮瓣修整术,其余皮瓣外观较佳。末次随访时,所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0例、良者4例、可者1例,供受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患者对患手外观和功能恢复表示满意。结论:微型游离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小型创面,具有皮瓣成活率高、供瓣区隐蔽、损伤小、并发症少、修复效果较好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推荐用于修复手部非功能区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我们采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在创面治疗的基础上,修复8例外伤后肢体存留创面患者。术前常规采用高频彩超行大腿外侧区穿支定位。术中因双叶皮瓣穿支分布不均衡,采用三种类型供血方式切取、组合双叶皮瓣,其中5例为穿支共干+内增压型、2例为穿支共干+内增压+筋膜型、1例为穿支共干+筋膜型。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顺利存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顺利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弹性可、颜色与受区相近,边无明显瘢痕挛缩,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随访期内未出现破溃或溃疡。1例患者为瘢痕体质,虎口瘢痕轻度增生,虎口略小。结论:采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可以根据术中的穿支分布情况做不同类型的供血组合,是双叶皮瓣穿支不均衡或变异时的必要补充措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皮瓣,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皮瓣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 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 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 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