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心脏移植受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成人心脏移植受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运用结构化语言查询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04年1月—202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957例成人受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资料、既往史、术前血肌酐、术前总胆红素、术前是否呼吸机辅助、术中供体心脏冷缺血时间等信息。按照3∶1的比例将入选患者分成训练组( n=717)和验证组( n=240),基于训练组数据使用双向逐步Logistic回归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基于验证组数据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957例成人心脏移植受者中,18.39%(176/957)的受者术后发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24 h)。基于训练组建立的模型中,纳入了年龄≥60岁( OR=1.820)、输血史( OR=5.237)、接受过其他心脏手术( OR=2.826)、术前总胆红素≥34.2 μmol/L( OR=1.861)、术前呼吸机辅助( OR=9.421)、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 OR=1.826)、术中供心冷缺血时间≥360 min( OR=2.093)7个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基于验证组验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676(95%置信区间:0.581~0.770),灵敏度为0.500,特异度为0.796。 结论:本研究基于单中心的成人心脏移植受者数据,建立了相对简单、客观,且能较好预测成人心脏移植受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到202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的24例(30足)跟腱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32.8±16.1)岁(范围:9~62岁)。单纯左侧8例,单纯右侧10例,双侧6例;足内翻14例(16足),足外翻4例(6足),无内外翻畸形6例(8足)。所有患者均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行跟腱延长,术后采用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跟腱延长手术时间(22.0±5.7)min(范围:15~35 min);术中出血量(6.5±2.7)ml(范围:2~15 ml)。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跟腱断裂、重要血管损伤、跟腱提踵力量明显下降等并发症。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4.5)个月(范围:12~28个月)。1例患者术后单足提踵无力,经反复提踵功能练习后恢复。2例合并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欠佳,行肉毒素注射后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由术前的-9.2°±7.6°(范围:-25°~5°)提高至14.5°±7.0°(范围:0°~28°)( t=24.83, P<0.01),VAS由术前的(4.5±1.7)分(范围:1~8分)降至术后的(1.5±0.9)分(范围:0~3分)( t=9.53, P<0.01);AOFAS-AH由术前的(60.5±11.4)分(范围:38~85分)提高至术后的(90.8±5.4)分(范围:80~100分)( t=14.21, P<0.01)。 结论: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既实现了跟腱的最大程度延长,又避免了跟腱断裂、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精准、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跟腱挛缩的可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监管的影响因素与重点内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监管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重点内容,为完善紧密型医共体监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2021年发表的紧密型医共体监管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监管相关文献及2003—2021年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采用文献分析和德尔菲法确定紧密型医共体监管影响因素和监管内容;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法(DEMATEL)分析影响紧密型医共体监管的关键因素,并通过优序图法确定紧密型医共体监管的重点内容。结果:共获得14项紧密型医共体监管影响因素和15项监管内容。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确定激励约束(11.349,0.936)、卫生法律法规(10.912,0.653)、绩效考核(10.610,0.249)、财政投入(10.198,0.481)为对其他因素有较强影响的关键原因因素;监管成本(12.293,-0.822)、专职监管人员能力(10.471,-0.654)、专职监管人员数量(10.378,-0.388)为较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核心结果因素。根据优序图法结果共确定12项监管重点内容,按照重要性得分排序依次为服务对象满意度(60.0)、医务人员满意度(59.0)、公共卫生服务(56.5)、绩效考核标准(51.5)、双向转诊情况(51.0)、紧密型医共体运行考核(50.5)、医疗质量管理标准(49.0)、医疗服务质量(47.0)、财政补助经费(47.0)、绩效考核分配(46.5)、医保支付打包(46.5)和基金结余分配(45.0)。结论:为完善紧密型医共体监管体系,有效提升监管成效,应重点关注关键原因因素和关键结果因素的影响,聚焦于对满意度、医疗服务、管理标准和利益机制4个方面重点内容的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MH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卵巢抑制治疗中卵巢功能的评价作用:一项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对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用不同疗程的卵巢功能抑制治疗(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时卵巢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双向队列研究,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OFS结束后月经的恢复、激素的变化。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化疗、OFS治疗24~60个月的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原发性乳腺癌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因失访等因素剔除12例,最终纳入55例患者。根据完成OFS疗程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OFS 24个月疗程组(A组, n=32)、OFS 25~60个月疗程组(B组, n=23)。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月经恢复情况,检测完成OFS治疗后第1、第2、第3年患者AMH、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雌激素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42.0±12.3)个月,B组有1例患者复发转移,余均无复发转移,至随访结束全部患者生存。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月经初潮年龄、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率、化疗与OFS治疗顺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孕次、产次、病理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P=0.028, P=0.025)。与B组比,A组月经恢复时间略长,复潮率略低,月经规律率略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FS疗程结束后,第2年与第1年比较,AMH、FSH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P=0.004),第3年与第2年比较,AMH、雌激素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 P=0.003);OFS疗程结束2、3年后AMH水平与结束1年后相比分别升高51.5%、72.1%,其中A组在疗程结束的第2、第3年的AMH水平与结束后第1年相比上升率分别是71.7%、101.9%,B组在疗程结束的第2、第3年的AMH水平与停药后第1年相比上升率分别是36.6%、53.5%;A组的雌激素水平在OFS疗程结束1、3年后在数值上均低于B组( P=0.238, P=0.213),疗程结束2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OFS疗程结束2、3年后雌激素水平与结束1年后相比分别下降14.8%和升高59.1%,A组在疗程结束的第2、第3年的雌激素水平与结束后第1年相比下降29.4%和升高67.6%,B组在疗程结束的第2、第3年的雌激素水平与结束后第1年相比下降4.4%和升高52.5%。OFS疗程结束2、3年后FSH水平与结束1年后相比分别上升44.7%、41.6%,A组在疗程结束的第2、第3年的FSH水平与结束后第1年相比上升41.1%、44.3%,B组在疗程结束的第2、第3年的FSH水平与结束后第1年相比上升48.6%、47.0%。 结论:AMH比雌激素、FSH更可能成为OFS治疗评价卵巢功能的指标;不同疗程的OFS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卵巢功能无影响,戈舍瑞林使用24个月比使用25~60个月卵巢功能恢复快;在OFS期间定期监测雌激素水平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区域健康数据平台开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病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构建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利用宁波市鄞州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18岁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使用LASSO回归模型和双向逐步回归模型分别筛选危险因素,并进行模型对比。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以及一致性指数作为模型比较的指标。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作为模型验证的区分度评价指标,绘制校准曲线检验其校正能力。结果:LASSO回归模型与双向逐步回归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取较优的双向逐步回归模型作为最终模型。纳入的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及吸烟史。训练集中预测5年和7年糖尿病足发病风险的AUC值(95% CI)分别为0.700(0.650~0.749)和0.715(0.668~0.762),测试集为0.738(0.667~0.801)和0.723(0.663~0.783)。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 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便捷易用的糖尿病足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划分了风险分层,模型的可解释性强,区分度良好,校准度较优,可以用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预测,为医生在临床中对糖尿病足发病风险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与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与AVF丧失功能(失功)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稀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头静脉)检测AVF血流量,依据基线超声稀释法测量的AVF血流量(Qa)将患者分为低Qa组(<500 ml/min)、正常Qa组(500~1 500 ml/min)和高Qa组(>1 500 ml/min)。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入选者入组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Qa监测,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AVF失功或患者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Qa变化趋势,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估算AVF失功的累积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基线Qa、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以及Qa变化趋势与AVF失功的相关关系。结果:共1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7.0±13.7)岁,男性110例(67.5%),中位随访时间45(22,53)个月,其中44例(27.0%)患者发生AVF失功,29例(17.8%)患者死亡。基线Qa、肱动脉或头静脉血流量<500 ml/min以及Qa呈下降趋势患者的AVF失功累积发生率高于基线正常和高血流量及Qa呈上升趋势患者(Gray′s检验,均 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内瘘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及血管狭窄病史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Qa<500 ml/min( HR=3.508,95% CI 1.382~8.905, P=0.008)、基线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 HR=2.413,95% CI 1.058~5.503, P=0.036)及Qa呈下降趋势( HR=2.498,95% CI 1.241~5.027, P=0.010)与AVF失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结论:基线AVF低血流量及血流量呈下降趋势的患者发生AVF失功的风险显著增加,肱动脉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AVF血流量的优先选择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向针缝合技术微创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双向针缝合技术(TNST)微创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28(23,31)岁;断端距跟骨止点(4.2±1.3)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3(2.0,5.0)d;术前MRI检查均为闭合性跟腱断裂。术中采用TNST修复断裂跟腱。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术后按照Arner-Lindholm评分进行优良情况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0±5.0)min,切口长度为(2.5±0.4)c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12.0±6.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行走正常,患者切口愈合良好,触诊跟腱连续性良好,患者提踵有力,均恢复至跟腱断裂前;踝关节背伸22.6°±3.7°,跖屈25.3°±3.7°;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25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26/26)。结论:TNST微创修复急性闭合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低、疗效可靠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电子病历的预训练模型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识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电子病历的预训练模型对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识别效果。方法:收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21年12月1至31日就诊于呼吸与危重症科、发热门诊、急诊门诊、儿科、感染科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基于Transformer的双向编码器表征(BERT)预训练模型对病历进行ARI病例识别与判断,以医学专业人员根据ARI病例定义判断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模型识别ARI的灵敏度、特异度、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对ARI病例识别的准确性。结果:含有3 817条电子医疗记录的测试集中,共有1 200条经人工判定的ARI病历。模型判定ARI共计1 205例,灵敏度为92.67%(1 112/1 200),特异度96.45%(2 524/2 617),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9,AUC为0.95。模型在男性和女性中识别ARI的准确性相近(AUC分别为0.95和0.94),且对未成年ARI病例识别较18~59岁及≥60岁(AUC分别为0.94,0.89和0.89)更准确。相较于住院患者,目前模型对门诊患者的ARI识别更好,AUC分别为0.74和0.95。结论:使用基于电子病历的预训练模型对ARI病例判定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针对门诊患者及未成年患者。该模型在利用电子病历进行医疗机构ARI病例监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因果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旨在运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方法::通过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汇总数据,选择与欧洲血统人群中特应性皮炎和圆锥角膜相关的相互独立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特应性皮炎GWAS数据包含7 02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198 740例正常对照者,而圆锥角膜的GWAS数据则包含311例圆锥角膜患者和209 287例正常对照者。通过运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以及MR Egger法进行MR分析,将比值比作为评价指标,探讨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使用Cochran Q检验评估各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之间的异质性。此外,采用孟德尔随机多态性残差和离群值(MR PRESSO)法检测SNP异常值,使用MR Egger截距测试检验SNP的水平多效性,并通过"留一法"敏感性分析检验MR研究是否受单个SNP的影响。 结果::IVW分析显示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 OR=1.46,95%可信区间:1.08~1.97, P=0.013)。但未发现圆锥角膜与特应性皮炎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联( OR=0.98,95%可信区间:0.94~1.01, P=0.294)。通过Cochran Q检验、MR PRESSO检测以及MR Egger截距测试的结果显示工具变量之间不存在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同时,通过"留一法"敏感性分析证实,单个SNP对整体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区域锁定型3D打印导航模板结合双向修正方案在胸腰椎骨折辅助置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区域锁定型3D打印导航模板结合双向修正方案在胸腰椎骨折辅助置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9例,女23例;年龄(58.2±13.3)岁。将患者按照置钉方法不同分为导板组(25例,采用区域锁定型3D打印导航模板结合双向修正方案术中辅助椎弓根定位置钉)和徒手组(27例,依据影像资料及C型臂X线机透视徒手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置钉准确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2±4.2)个月。两组患者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ODI、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导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0.1±18.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患者的(69.4±16.6)min,但术中透视次数2(2,3)次显著少于徒手组患者的3(3,4)次,置钉准确率98.4%(127/129)显著高于徒手组患者的91.8%(112/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的疼痛VAS、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较术后1周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血管损伤。 结论:区域锁定型3D打印导航模板结合双向修正方案在胸腰椎骨折辅助置钉的置钉准确率和透视次数方面均优于徒手置钉,但手术时间较徒手置钉长,两种方法疗效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