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中西医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T2DR)住院患者的诊治特点.方法 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0年1月-2016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R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统计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生化指标、中西医治疗方案及专科检查情况,分析T2DR住院患者的诊治特点.结果 T2DR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病(DKD)发生率最高(46.7%),合并疾病中高血压发生率最高(62.8%);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T2DR患者中DKD、糖尿病足、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较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显著升高(P<0.05).PDR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尿酸(SUA)、尿总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NPDR患者(P<0.001);PDR患者胰岛素类似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均P<0.005);PDR患者他汀类药物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均P<0.05).PDR患者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法使用率高于NPDR患者(P<0.05),滋阴清热和滋阴活血的使用率低于NPDR患者(均P<0.05).PDR患者的眼球超声检查率、全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切除术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于NPDR(P<0.001).结论 PDR患者胰岛素类似物、CCB、ARB、α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PDR期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法的使用率明显高于NPDR.PDR患者应进一步提高眼底造影检查率,更好地评估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热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治疗的老年患者,共500例.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组(n=350)和验证组(n=150).建模组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出现发热分为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收集两组患者住院电子病历系统资料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ESD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行ESD治疗的350例老年患者中出现术后发热(体温≥37.3℃)90例(25.71%).发热组患者中的女性、糖尿病史、术后出血、肿瘤最大直径>3 cm、放置导尿管的占比高于未发热组(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糖尿病史、术后出血、肿瘤最大直径>3 cm、放置导尿管是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SD术后发热预测模型预测效能、校准度良好,具有临床实用性.结论 女性、糖尿病史、术后出血、肿瘤最大直径>3 cm、放置导尿管是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需重点关注这些因素,预测术后发热发生风险,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可为早期识别和预防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提供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酸白蛋白比值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尿酸白蛋白比值(UAR)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相关性,评估UAR对CSF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610名因胸痛在新疆医科大学心脏中心行冠脉造影患者,收集电子病历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根据是否存在CSF分组.采用多模型校正的方法评估尿酸(UA)、白蛋白(ALB)以及UAR与CSF发生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及RCS曲线评估上述指标与CSF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相对于对照组,CSF组男性占比较高,而且吸烟、饮酒比例较高.CSF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A以及UAR水平偏高,ALB水平偏低(P均<0.05).多模型校正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水平UA(OR:1.010,95%CI:1.007~1.013,P<0.001)、UAR(OR:1.513,95%CI:1.341~1.707,P<0.001)以及低水平 ALB(OR:0.794,95%CI:0.733~0.860,P<0.001)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UA、ALB以及UAR对CSF发生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中UAR表现最好(P均<0.05).RCS曲线分析提示UAR与CSF发生风险整体表现为正相关趋势.结论:UAR与CSF相关,可能是预测CSF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设计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参考文献资料,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设计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嵌入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病区护士使用转介单对有延续护理需求的患者进行转介,延续护理服务部专职护士接收转介,到病区为患者提供出院计划服务及出院后上门护理.结果 2021-2022年全院21个老年患者所在科室均应用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实施转介,转介患者386例,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219例(56.7%),内科系统9个科室共转介患者267例(69.2%).为386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597例次,患者出院30 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为5.2%.结论 设计及应用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有利于促进转介及提高不同部门工作人员之间合作协调性,从而满足出院老年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及降低出院后非计划性再入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以为推动一体化医疗服务开展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体化网络管理体系、一体化应用管理平台、一体化应用系统、一体化安全策略机制4个部分.其中,一体化网络管理体系主要是从架构、虚拟局域网、性能、拓扑、告警等方面对全院网络进行统一管理;一体化应用管理平台主要利用虚拟化平台、超融合平台等将各应用服务端进行集中管理,共享信息,提升资源管理效能;一体化应用系统主要是各院区和门诊部部署相同的医院信息系统、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及门诊和住院等应用系统,避免数据格式、标准不一致;一体化安全策略机制主要是按照三级等保2.0标准,从设施、策略、主机、数据等方面加强医院信息安全建设.结果: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解决了多院区之间网络连不通、系统不统一、信息难共享、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难题,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了信息安全.结论: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实现了医疗业务跨院区协同,为实施一体化医疗提供了信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155和白细胞介素-6在子痫前期极早产新生儿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微小RNA-155(miR-155)mRNA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子痫前期极早产新生儿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 28 例子痫前期孕母分娩极早产新生儿[胎龄<32 周和(或)体质量<1500 g]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本院住院治疗其他原因导致的极早产儿 26 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相关电子病历临床资料,包括极早产儿和孕母一般情况(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子痫前期等)、有创通气比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比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早发脓毒症发生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以及出生后脐动脉血清中miR-155 mRNA表达、IL-6 水平,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miR-155、IL-6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kg:1.21±0.22 比 1.32±0.33,P<0.05),有创通气、BPD、ARDS比例和脓毒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创通气比例:75.0%(21/28)比 57.7%(15/26),BPD比例:35.7%(10/28)比 11.5%(3/26),ARDS发生率:100.0%(28/28)比 84.6%(22/26),脓毒症发生率:71.4%(20/28)比 53.8%(14/26),均P<0.05],miR-155 mRNA表达和IL-6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iR-155 mRNA(2-ΔΔCt):0.93±0.18 比0.17±0.03,IL-6(ng/L):73.84(33.44,429.00)比 19.05(9.30,47.20),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55 和IL-6 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82,P<0.01).两组随出生时间延长,WBC和NEUT均逐渐降低,观察组出生后各时间点WBC和NE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 48h和 72h均明显低于出生后 24h(均P<0.05).观察组出生后 24、48 和 72 h WB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9/L:出生后 24h为 7.85±2.44 比12.28±6.81,出生后 48h为 7.31±3.53 比 10.98±7.91,出生后 72h为 4.97±2.05 比 7.82±4.65,均P<0.05),NEUT仅出生后 24h和 48h两个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9/L:出生后 24h为 4.13±1.93 比 7.45±5.67,出生后 48h为 3.96±2.64 比 6.89±6.24,均P<0.05).结论 子痫前期极早产新生儿出生时机体内miR-155 mRNA表达、IL-6 水平明显上调,机体炎症反应紊乱,对早期评估病情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TA-MAS合并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大动脉炎伴中段主动脉狭窄(TA-MAS)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因TA-MAS合并HFrEF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治疗情况等),及介入治疗前后(术后3 d、1个月及每6个月进行随访)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10例,其中女性8例,年龄(18.4±5.0)岁,发病年龄(15.3±5.0)岁。10例患者均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标准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但心功能仍未改善,遂行主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3(1.3,5.6)年。术后第3天1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Ⅱ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 P=0.028),LVEDD明显减小( P=0.011)、LVMI明显减小( P=0.019)、LVEF明显升高( P<0.001);术后1年,患者血NT-proBNP水平仍明显降低( P=0.016),LVEDD仍减小( P=0.023)、LVMI仍减小( P=0.043)、LVEF仍升高( P<0.001)。 结论:对于TA-MAS合并HFrEF患者,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京津冀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京津冀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PHC)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能力。方法:2016年9月至12月,通过对京津冀地区43个区县327个基层卫生机构提取客观文件、对机构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对心血管疾病诊疗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药物可及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⑴基础设施和服务:3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和100.0%的乡镇卫生院(THC)可提供住院服务,20.5%的村卫生室(VC)不能检测血糖,98.1%的VC不能检测血脂;⑵人力资源:19.6%的CHC、THC、社区卫生服务站(CHS)医生学历在大专以下,32.4%的VC村医学历在中专以下,56.3%的CHC、THC和CHS,以及99.5%的VC没有为非在编职工提供法定的"四险一金",30.0%的乡村医生已经超过60岁;⑶信息化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率在CHC、THC、VC中分别为40.0%、41.7%、0;⑷药物可及性:71.9%的基层机构备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s/ARBs)、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s)、利尿剂全部四类常用抗高血压药物,2.1%的基层机构没有其中任何一种。结论:京津冀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能力整体较好,但仍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生薪酬待遇,提升基层医生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城乡卫生资源布局,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三省市基层医药供应系统的协同性等方面需继续努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四年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8~14岁儿童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评价其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2011—2014年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PDMLs)、单焦点框架眼镜(SVLs)的217例儿童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镜片类型等相关信息。使用的周边离焦镜片为非球面设计,采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DMLs、SVLs组各44例,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2组儿童近视进展情况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等方法。 结果::PDMLs组2011—2014年期间每年屈光度进展分别为(-0.85±0.43)D、(-0.60±0.35)D、(-0.64±0.26)D和(-0.53±0.28)D,SVLs组分别为(-0.82±0.42)D、(-0.79±0.44)D、(-0.61±0.40)D和(-0.58±0.33)D。PDMLs组中约59%(26/44)的儿童屈光度进展未超过2.00 D,略高于SVLs组(50%,2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6, P=0.12)。对基线屈光度、年龄分组后,2组儿童屈光度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每年屈光度进展与年龄( β=0.06;标准误:0.01;95% CI:0.03,0.09; P<0.001)、镜片类型( β=-0.09;标准误:0.05;95% CI:-0.19,-0.01; P=0.04)相关。 结论::与单焦点镜片相比,该设计类型的周边离焦镜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但临床效果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