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例心肌桥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浅析家庭医生“双签约”模式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是由家庭医生和专家共同为签约家庭服务的一种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它拥有家庭医生背后专家支撑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便于及时救治患者。文章以1例心肌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为例,分析家庭医生“双签约”管理模式的效果,讨论“双签约”导师与家庭医生紧密型联动,给予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治以及长期有效的社区随访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概念框架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测模拟检验。结果: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基础上拟定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候选指标库。基于此指标库制定问卷,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对20名专家进行函询。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建立了包括了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34个三级指标的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组织结构与管理(权重0.21)、资源投入(权重0.24)、签约服务过程(权重0.19)、签约服务效果(权重0.36)。以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测对象对个别指标的数据获取方式或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完善。结论:指标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评价工具设计以结果产出为重点,综合从供需双方、健康管理服务规律等多角度评价签约服务质量;可为政策评估实施部门评价签约服务改革绩效提供评价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模式管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模式管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2019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观察组采用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模式,管理1年,观察评估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以及饮食控制、运动行为、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等健康相关行为与生命质量和对诊疗的满意度。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10.29、8.50、7.99,均 P<0.05);管理后观察组经饮食控制、运动行为、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等健康相关行为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9.78、6.72、39.81、7.88,均 P<0.05);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满意49例,一般41例,满意度为90.0%(90/100),对照组满意33例,一般36例,满意度为69.0%(69/10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 2=6.39, P=0.031)。 结论:采用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模式管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患者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中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促进重点人群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6个城区的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患病及就诊情况和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情况。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 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927份,其中272人(29.34%)对家庭医生服务有签约意愿,655人(70.66%)无签约意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中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的因素有年龄、职业、健康自评状况、两周内就诊情况、患慢性病情况、有无转诊经历以及对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了解程度等。结论:中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意愿不高,今后可重点加强年龄较低、务农、健康状况较好的中老年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对该服务的知晓度,并积极响应国家双向转诊政策,促进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协同推进,循序渐进实现家庭医生制度的全面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区域健康画像和健康评估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构建完善的健康画像和健康评估体系,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与管理水平.方法 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健康数据价值,结合机器学习、聚类分析和趋势回归预测模型预测健康风险,构建健康画像体系与健康管理行为模型.结果 在疾病预测与预防、诊断与治疗及健康监测与管理领域,健康画像与健康评估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体系在慢性病筛查与监测、双向转诊转检平台健康画像集成以及签约居民个性化干预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画像与健康评估体系,为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保障,有效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整合与协同,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家庭签约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家庭签约护士在实施签约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为有效发挥护理在签约服务中的功能、推进并优化国内社区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月—11月,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市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4名签约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签约模式下的工作体验和感受;签约模式下的个人成长和获益;家庭签约团队工作需求.在工作体验和感受方面提炼出了护理工作理念优化、护理工作重心变迁、护患联系紧密3个亚主题;在个人成长和获益方面,提炼出工作责任心提升、工作成就感增强、形成团队工作意识、更加尊重和理解患者4个亚主题;在家庭签约团队工作需求方面,提炼出明确签约护士定位、完善医院与社区间的双向转诊、完善签约团队管理与考核机制、加强居家护理政策支持、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机会5个亚主题.结论 签约护士在签约服务实践中,获得了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和自我的不断成长.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签约政策,满足签约护士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吸引更多护士投入到签约服务实践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高血压患者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基于H市医保结算数据,采用服务连续性指数(COCI)测算高血压患者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就诊连续性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2016-2018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指数(COCI)均在0.9以上,患者年龄、性别、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的影响因素;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有利于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结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提升社区机构就诊连续性,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成都市某紧密型医联体内县级医院签约效果的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综合评价2015~2021 年成都市某紧密型医联体内县级医院的签约效果,为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该医联体建设的运行情况;运用TOPSIS、RSR以及二者模糊联合法对签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牵头医院从双向转诊、资源下沉、辐射带动等方面综合施策,医联体建设取得一定成效;TOPSIS结果显示,3 家县级医院最大Ci值均为2021 年;RSR结果显示,A医院2021 年最好,B和C医院2019 年最好;二者模糊联合结果显示,3 家医院均为2021 年最好,2015 年最差.结论:县级医院签约医联体后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但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体系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仍不完善;建议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双向转诊壁垒,提高资源下沉与技术辐射效率,同时运用经济杠杆激发医疗机构相互协作的内在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家庭医生双签约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家庭医生双签约模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1月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社区高血压患者400例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并以个人签约为主,观察组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家庭医生双签约模式,2组均完成9个月管理,比较2组自我管理水平、知晓度、满意度、健康需求、就诊率、血压达标率及依从性.结果 2组干预9个月后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观察组饮食指导、行为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及随访与评估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9个月后发病机制、饮食控制、药物使用知晓率和干预方法、服务态度、人工智能使用满意度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9个月后健康咨询、家庭病床、健康体检需求率、就诊率、血压达标率及依从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家庭医生双签约模式能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升知晓率、满意度及健康需求率,可获得较高就诊率、血压达标率及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三甲医院全程健康管理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在我国各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实践,三甲医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形式多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与社区单位进行联合,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知识培训,并为双向转诊提供支撑.三甲医院独立进行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尚有待探索.方法 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近3年来开展的基于全程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实践,总结其运营机制,勾勒三甲医院家庭医生签约的服务模式,并分析三甲医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制定了签约医疗组管理制度和各岗位工作流程,完善签约人群的健康管理流程.全科医生团队通过在不同时间节点的介入,对家庭签约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及全程的健康管理,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上下联动机制,借此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实.以全科医生团队为纽带,建立了三甲医院全程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形成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但如何向签约个体更好地提供三甲医院的优质诊疗技术、实行与社区的联动,以及对接"健康中国2030"尚需要进一步思索.结论 三甲医院也可开展基于全程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医疗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分级诊疗的推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