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具体实施策略.方法 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整合数字识别、数据清洗、结构化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疾病管理平台.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模块设计、应用流程及团队协作机制,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和个性化随访支持,满足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随访需求.结果 应用数字化新技术构建的管理平台,在多学科精准评估的基础上,个性化定制方案并进行长期动态管理,共纳入428名随访需求患者,依从性提高到了 94%,复诊率达到了 78%,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同时,显著提升了临床与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动力,该项目框架还促成了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市级奖项等,促进了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结论 通过管理平台的应用,有效地强化了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综合管理,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了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教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未来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证基础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护人员参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系统整合医护人员参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的体验,为进一步推动国内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的开展、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医护人员参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按照2016版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归纳.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提取出40个研究结果,形成11个类别,概括为3个整合结果.①医护人员感知到参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的益处: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工作满意度;提高安宁疗护的连续性.②医护人员认识到参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的挑战:远程工作环境的稳定性差、设备操作复杂;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患者特殊的照护需求无法满足;服务时间难以限定.③医护人员认为远程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还需改进:重视家庭参与的重要性;将远程安宁疗护作为辅助方式;注意建立医患信任关系.结论 医护人员参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具有诸多益处和挑战,医院管理者应为医护人员提供多方位支持,加强远程居家安宁疗护团队建设,建立线上和线下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国内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强眼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水平,改善眼健康行为,是有效降低近视发病率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是以医院专业技术为支撑,整合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医院之间的协同合力,共同做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工作。该模式以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建设实践为起点,以科普展教、互动体验、信息化平台建设、分层分级培训等方式逐步实践,实现了全国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标准化病人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和探讨标准化病人的心理体验,以期为训练及应用标准化病人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以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标准化病人的心理体验可归纳为3个主题:对医学事业的理解;渴望付出与收获的平衡;挑战与成长。结论:医护人员在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应用中需考虑其心理体验,关注其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工作与情感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真实工作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互联网模式下"网约护士"上门护理服务的真实工作体验,为政府及管理部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9年8月—11月,采用立意抽样,以最大差异化为原则,选取宁波市某三甲医院及其托管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提供过上门护理服务的20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资料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影响"网约护士"护理服务工作体验的2个主题,其中积极因素包括职业价值感明显提升,政策支持保障,患者需求剧增,保险保障,急救安全保障;消极因素包括投入与收获不平衡,服务费用未纳入医保,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团队支持缺乏,"网约"护理服务宣传不足,多学科护理知识薄弱,"网约"护理病历标准化不规范。结论:"网约"护士在服务体验中有职业价值感提高等正向性体验,同时也存在收支不平衡,团队支持不足等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医院-社区-企业间的协作,多角度多方位逐步完善"网约"护理服务规范,为网约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男护士对护士职业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Meta整合男护士对护士职业的真实体验,为有效制订男护士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CINAHL、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男护士对护士职业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7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整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提炼出34个明确结果、9个新类别、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分别为积极体验、困难与挑战和职业发展。结论:男护士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时会经历多重情绪体验,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男护士对护理职业的真实工作体验,提高男护士职业获益感,加强对男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稳定男护士护理队伍,推动护理学科性别平衡化、专业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多学科参与,多重指标综合调整,个性化方案及持续有效的管理。如何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点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立足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发挥中医药整体观、个性化及重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组建以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利用智能化信息工具持续管理,提倡血糖等代谢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两标并重”理念。开展“三师共管”管理期间初步实现了血糖控制效果、自我管理效果、生活质量与就医体验、基层糖尿病防治能力四个方面的提高,为实现糖尿病防治的两个重要目标(即防治并发症、优化生活质量)进行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入职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的转型冲击现状及其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日制本科学历新护士的转型冲击现状及其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及南阳市中心医院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工作时间1年以内的临床一线护士8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新护士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新入职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转型冲击总分为(96.80±6.41)分,条目均分为(3.04±0.55)分,标准化得分率为69.31%,各维度的得分率介于60.3%~82.7%,呈中等水平。不同劳动人事关系、家庭支持、科室热爱程度、家庭所在地、月收入水平的本科学历新护士转型冲击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新入职本科学历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66.03±8.19)分。各维度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乐观性、力量性、坚韧性。新入职本科学历护士转型冲击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存在极强负相关( r=-0.930, P=0.000);转型冲击的身体维度与心理韧性的力量性维度为负相关( r=-0.867, P=0.000);转型冲击的知识与技能维度与心理韧性的乐观性维度为明显负相关( r=-0.829, P=0.000);转型冲击的社会文化与发展维度与心理韧性的乐观性维度也为明显负相关( r=-0.958, P=0.000)。 结论:工作1年内全日制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面临较大的转型冲击体验,管理者应在身体、心理、社会及专业能力方面给予其关心支持,借助建立针对性、系统性、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学历教育体系,帮助其提升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与心理承受力,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转型冲击水平,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为完善该类人群的支持体系,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INAHL、Scopus、Proquest、Ovid、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法对文献进行Meta整合。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出66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10个新类别,综合出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受躯体症状困扰,导致心理疲劳及认知受损;重症肌无力对患者身体、社会、心理功能及工作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转变态度与行为,承担责任与使命,实现个人成长。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严重的症状负担与心理困扰,临床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的症状管理,关注其身心感受,提供多维度社会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挑战,实现个人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的语音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的语音特征,及其对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女性抑郁症患者102例,其中62例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组),40例非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非快感缺失组)。同期招募女性健康对照50例。所有被试均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斯奈斯汉密尔顿愉快体验量表(Snaith-Hamilton pleasure scale,SHAPS)和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he 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评估,并进行语音采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与非快感缺失组相比,快感缺失组患者梅尔倒谱系数、共振峰、声强和能量特征共有15个语音特征存在显著改变(均 P<0.05);其中梅尔倒谱系数特征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的准确率最高,敏感度47.5%,特异度91.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1,95% CI=0.686~0.866;共振峰特征在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中,敏感度90.0%,特异度40.3%,AUC为0.647,95% CI=0.605~0.824;能量特征在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中,AUC为0.679,敏感度60.0%,特异度74.2%,95% CI=0.587~0.804;声强特征在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中,敏感度70.0%,特异度58.1%,AUC为0.751,95% CI=0.554~0.769。 结论:梅尔倒谱系数、共振峰、声强和能量特征在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中可能存在特异性改变;其中梅尔倒谱系数对女性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准确率最高,有望成为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的客观评价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