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患病年龄在双表型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患病年龄在同时期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患者与非双表型肝细胞癌(非DPHCC)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以寻求快捷有效的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64例,其中DPHCC共29例(17.7%),非DPHCC共135例(82.3%)。统计以上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传染病史、术前1 d实验室化验指标、术后病理报告等相关资料,术后随访时间18个月,资料完整。通过分析同时期DPHCC患者与非DPHCC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寻找快捷有效的鉴别诊断指标物,并探讨提示DPHC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DPHCC和非DPHCC组患者患病年龄[(53.9±10.0)与(62.6±9.1)岁]、甲胎蛋白[143(4.8~984.8)与9.9(2.8~71.3)μg/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3.650±1.924与2.220±1.486)、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脉管浸润率、TNM分期、中国肝癌分期(CNLC)、Child分级和日本综合分期评分(JIS)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病年龄( OR值:0.967,95% CI:0.860~0.957)和NLR( OR值:1.564,95% CI:1.205~2.029)为DPHCC鉴别诊断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后发现NLR的诊断效能最大,最佳截断值为2.586。其联合患病年龄可提高鉴别诊断能效性,最大的诊断效能为曲线下面积(AUC)=0.836,灵敏度为89.66%,特异度为65.93%。 结论:NLR联合患病年龄对预测DPHCC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或可成为鉴别DPHCC与非DPHCC患者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双表型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增强 MRI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CC)的116例患者资料,男87例,女29例,年龄30~79(59±10)岁,其中DPHCC 31例,非双表型肝细胞癌(非DPHCC)85例,并按照6∶4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51例非DPHCC,19例DPHCC)及验证组(34例非DPHCC,12例DPHCC),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组中,DPHCC中环形动脉期高强化的患者占比高于非DPHCC[47.4%(9/19)比 7.8%(4/51), P<0.001]。环形动脉期高强化、强化的包膜是DPHCC的预测因素[ OR值(95% CI)分别是10.17(1.70~60.80)、0.17(0.03~0.93),均 P<0.05]。在训练组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8(95% CI:0.806~0.969)、78.9%、86.3%;在验证组中,以上3个指标分别为0.811( 95%CI:0.655~0.968)、75.0%、82.4%。 结论: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对DPHCC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表型肝细胞癌六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6例DPHC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4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闷痛,均有饮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影像学检查5例为肝脏单发结节,1例为肝脏多发结节。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泡状及实体型,梁索间有血窦相隔,纤维间质少。6例中有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肿瘤细胞均表达Glypican-3、CK19,6例中4例表达AFP、Heppar-1、CK7,CD34均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DPHC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由于DPHCC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相重叠,诊断DPHCC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而CK19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控DPHCC的发生、发展,因此CK19可常规应用于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借以筛查DPHC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影像组学在诊断双表型肝细胞癌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和验证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术前诊断影像组学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CC)的住院患者共250例,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72例患者(DPHCC 72例,非DPHCC 100例)作为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78例患者(DPHCC 44例,非DPHCC 34例)作为外部验证组(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平扫、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肝胆期(HBP)图像中逐层勾画肿瘤感兴趣区,使用开源软件FAE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递归特征消除法进行特征选择,使用逻辑回归、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器构建各期及联合影像组学DPHCC术前诊断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模型。联合诊断效能最优的组学模型与临床独立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模型AUC的差异。结果:训练组年龄为(59.6±10.4)岁,男135例(78.5%),外部验证组年龄为(57.8±9.2)岁,男56例(71.8%)。训练组病灶最大径[ M( Q1, Q3),4.7(2.6,7.5)比2.7(1.8,4.4)cm]及多发病灶比例(39.5%比16.7%)均高于外部验证组(均 P<0.001)。在训练组中,DPHCC亚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66.7%,48/172)高于非DPHCC亚组(49.0%,49/78)( P=0.021);在外部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中PP模型和三期联合模型AUC(95% CI)分别为0.835(0.733~0.937)和0.786(0.681~0.891),均高于平扫的0.451(0.319~0.584)、AP的0.566(0.435~0.696)和HBP模型的0.496(0.363~0.629)(均 P<0.05),PP模型与三期联合模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9);影像组学模型与纳入HBV感染后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Gd-EOB-DTPA增强MRI PP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DPHCC和非DPHC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影像组学诊断双表型肝细胞癌以及患者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作为HCC的一种亚型,被2015年纳入中国原发性肝癌病理诊断的循证实践指南,术前影像学对DPHCC的初步诊断对于临床决策至关重要,因为有证据表明CK7、CK19阳性HCC具有高侵袭性、增殖和迁移能力。为了描述DPHC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该研究纳入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5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DPHCC的患者(观察组)和50例CK7、CK19阴性的HCC患者(对照组)(均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利用放射组学平台分析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和肝胆期图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降维,多层感知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K-近邻4个分类器来区分DPHCC与CK7和CK19阴性的HCC。Kaplan Meier生存分析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1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结果显示,DPHCC的最佳术前诊断能力可能来自于不同阶段和分类方法的组合。逻辑回归在门静脉期(0.740、0.780、0.766)、延迟期(0.893、0.700、0.798)、肝胆期(0.800,0.720,0.756)以及多层感知器在门静脉期(0.800、0.720、0.756)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表现较好。观察组患者1年DFS为69%,OS为78%。对照组患者1年DFS和OS分别为83%和8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组间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1、0.326),但DFS和OS在DPHCC患者中数值较低。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图像中提取的放射组学特征可用于诊断术前DPHCC。DPHCC比HCC更容易复发和导致死亡,提示DPHCC患者术后需要积极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术前评估GPC3和CK19阳性双表型肝细胞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并接受切除术的178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为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组(GPC3和CK19均阳性,且肿瘤染色区域≥15%,48例)和非DPHCC组(130例)。分析MRI征象,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鉴别DPHCC的独立因素并构建影像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诊断DPHCC的效能。结果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 OR=5.715,95% CI 1.877~17.394, P=0.002)、肝胆期肿瘤边缘不光滑( OR=5.773,95% CI 2.400~13.891, P<0.001)、肿瘤大小( OR=0.967,95% CI 0.946~0.989, P=0.004)是诊断DPHCC独立因素,构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95% CI 0.769~0.88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8%、86.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数据库中存档的152例肿瘤组织(包括肝细胞癌及组织形态与其相似的肿瘤)和33例不同部位肿瘤旁正常组织蜡块,制成组织芯片,使用RNAscope原位杂交法检测白蛋白mRNA的表达,观察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除肝脏外,其他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白蛋白mRNA表达。肝细胞癌无论分化程度如何,无论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均表达白蛋白mRNA(阳性率100.0%,54/54),其中90.7%(49/54)呈弥漫强阳性。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pPar-1阳性率、Arg-1阳性率及HepPar-1或Arg-1两者之一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7.0%(47/54)、85.2%(46/54)及92.6%(50/54)。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双表型肝细胞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分别为7/15及9/10,前者呈局灶或异质性表达,而后者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肝样腺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8/19,可呈弥漫或局灶性表达。1例胃低分化腺癌及1例转移性结肠腺癌局灶表达白蛋白mRNA。结论: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将其与HepPar-1及Arg-1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而且根据其表达模式的不同对诊断具有不同的提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胆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肝胆恶性肿瘤组织内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的表达情况,并研究HCC中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10月31日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手术、由同一病理科医师诊断的行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肝胆肿瘤病例,收集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分析PD-L1在不同瘤种之间的表达差异;再选取HCC病例,统计分析HCC组织内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HCC、ICC、cHCC-CCA、肝外胆管癌肿瘤组织内PD-L1的阳性率分别为为21.6%、29.7%、14.3%和6.9%;HCC组织内PD-L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AFP阳性、HBsAg阳性、肝硬化有无、肿瘤大小、子灶有无无关.双表型HCC的PD-L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亚型(P=0.018);PD-L1阳性组的MVI阳性率高于PD-L1阴性组的MVI阳性率(P=0.003);PD-L1阳性组的Ⅲ~Ⅳ级分化比例高于PD-L1阴性组的Ⅲ~Ⅳ级分化比例(P=0.016);PD-L1阳性组的CK-19阳性率高于PD-L1阴性组的CK19阳性率(P=0.035);PD-L1阳性组的T3期比例高于PD-L1阴性组的T3期比例(P=0.004).结论 HCC组织内PD-L1的表达与组织学亚型、MVI、组织学分级、CK19表达、T分期有关,推测PD-L1的高表达可能与肝脏干/祖细胞有关、未来需要进一步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影像学表现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双表型肝细胞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体检发现上腹部肝左叶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于2018年10月23日收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患者自诉有慢性HBV病史30余年,未正规治疗,否认家族性肝癌病史.查体:全腹未及肿块,肝区无叩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天线N-糖链对双表型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患者血清中多天线N-糖链(Multi-glyca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65例DPHCC、8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120例肝硬化(LC)血清样本,采用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毛细管电泳(DSA-FACE)技术检测三组血清中N-糖链的表达,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常见指标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FP、PIVKA-Ⅱ、CEA、CA19-9及Multi-glycan诊断DPHCC的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在DPHCC组及HCC组比较中,仅Multi-glyc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FP、PIVKA-Ⅱ、CEA、CA19-9及SU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PHCC组与HCC组相比,Multi-glycan的曲线下面积(AUCMulti-glycan)为0.775,显著高于AFP(0.507)、PIVKA-Ⅱ(0.584)、CEA(0.537)、CA19-9(0.505)及SUM(0.561),Multi-glycan的灵敏度(69.23%)高于其他5项.在DPHCC组与LC组比较中,Multi-glycan、AFP、PIVKA-Ⅱ、CA19-9及SU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AUCMulti-glycan(0.780)也均高于AFP(0.767)、PIVKA-Ⅱ(0.743)、CEA(0.566)、CA19-9(0.689)及SUM(0.713),Multi-glycan灵敏度(89.23%)高于其他5项.结论 Multi-glycan可作为DPHCC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