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皮肤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1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互联网远程门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的患儿61例,年龄22 d至17岁(2.83 ± 2.47)岁,病程2 ~ 14 d。皮肤表现为急性荨麻疹25例(41.0%),发疹/斑丘疹样皮损10例(16.4%),面部血管性水肿6例(9.8%),荨麻疹性血管炎5例(8.2%),玫瑰糠疹及多形红斑各4例(6.6%),紫癜2例(3.3%),混合型皮损2例(3.3%),毛囊炎、结节性红斑和肢端血管性水肿各1例(1.6%)。不同皮肤表现患儿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4.67, P < 0.001)。48例(78.7%)皮疹泛发,13例(21.3%)局限分布;10例(16.4%)瘙痒,3例(4.9%)灼痛,48例(78.7%)无症状。36例(59.0%)皮损持续≤ 3 d,25例(41.0%)> 3 d,但均未超过2周。61例均高热至38.5 ℃,1例(1.6%)热前出疹,41例(67.2%)热中出疹,19例(31.2%)热退后出疹;不同皮疹分布、自觉症状、皮疹持续天数、发热与出疹相关性组间的皮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愈后未见复发且不遗留色素改变及瘢痕。 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多样,以荨麻疹、发疹/斑丘疹样皮损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感染猴痘临床表现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感染猴痘(HMPX)可影响全年龄段人群,通常以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背痛等全身性症状发病,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前驱症状1~3 d后,患者出现皮疹,常从面部开始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可累及足底和手掌;皮疹历经斑疹、丘疹、水疱、脓疱、脐化、结痂和脱落等阶段;整个病程一般持续2~4周。但是,HMPX临床表现受感染毒株遗传背景、宿主免疫史、感染途径、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可出现以口腔黏膜溃疡、吞咽困难、腹泻等少见症状起病,还可出现无发热等前驱症状、出疹先于发热、仅见局部单一病变和无皮疹等不典型表现,且已证实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只有了解和警惕各种不同的HMPX临床表现,才可能及时诊治患者和控制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203例猴痘确诊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北京市猴痘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市2023年5月31日至9月6日医疗机构报告的主动就诊及密接排查发现的203例猴痘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三间分布、发病就诊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203例猴痘确诊病例年龄范围17~56岁,男性占99.51%(202/203),以无业/待业人员为主(50例,24.63%),自由职业者有14例(6.90%),学生6例(2.96%)。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183例(90.15%)。具有明确暴露时间的有86例,潜伏期均值为8.85 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占95.07%(193/203)。有症状的有201例,主要症状为皮疹(97.54%)、发热(67.98%)及淋巴结肿大(33.00%);出疹部位涉及全身多个不同部位,无明显时间顺序。有明确的就诊记录病例198例,发病到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为0~38 d,中位数为4 d,首诊检出率为52.53%(104/198);HIV感染者占44.33%。结论:北京市猴痘疫情主要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方式传播,平均潜伏期8.85 d。症状以发热、皮疹为主,多为轻症患者,首诊诊断率较低。性伴多不固定,导致疫情风险人群判定较难,疫情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的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为儿童出疹性传染病的诊疗和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RFS监测数据,监测病原包括肠道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庖疹病毒、登革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EB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伯氏疏螺旋体和立克次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结果 我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85.78%)、麻疹病毒(10.03%)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45%),合计占比为97.26%,风疹病毒等其余病原在2018-2021年占比有所增加.2009-2021年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从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转换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RFS总体病原检出率在1~2岁年龄组(70.53%)高于其他年龄组(x2=292.336,P<0.001),南方地区(71.12%)高于北方地区(65.35%)(x2=305.946,P<0.001);肠道病毒在1~2岁年龄组患儿、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麻疹病毒在<1岁患儿、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RFS总体病原在春夏季检出率高于秋冬季(x2=295.060,P<0.001),其中肠道病毒夏秋季高发,麻疹病毒冬春季高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冬季高发,3种病毒南、北方地区季节性分布峰有所差异.结论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儿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以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常见,RFS患儿病原体感染呈现多样化趋势,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发生转变,应持续加强对儿童RFS病原谱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0-2019年甘肃省学生人群发热伴出疹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6~22岁学生人群发热伴出疹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长期趋势,为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6~22岁学生人群发热伴出疹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长期趋势,并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估计总体及不同疾病、传播途径与病原体的趋势.结果 2010-2019年甘肃省6~22岁学生人群猩红热、布鲁氏菌病(布病)与HIV/AIDS报告发病率在研究期间APC(95%CI)分别以[14.76%(3.66%~27.05%),P=0.008]、[24.88%(7.86%~44.60%),P=0.003]与[12.08%(1.73%~30.11%),P=0.030]上升;人畜共患病和细菌性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AAPC分别以33.80%和15.09%攀升(均P<0.001).结论 甘肃省学生人群猩红热、布病及HIV/AIDS报告发病率在2010-2019年呈上升趋势,未来应加强对人畜共患病及细菌性传染病相关的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其他病毒共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发热伴出疹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情况,为麻疹合并感染多病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吉林省106份麻疹确诊病例咽拭子标本,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人类细小病毒 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9 种发热伴出疹相关病毒及呼吸道病毒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6份标本中,未检出VZV及DENV,其他7种病毒均有检出.30.18%的麻疹病例存在与其他病毒共感染情况,其中仅与HCMV共感染病例在≤ 24月龄、>24月龄~15岁、>15岁3个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为9.941,P<0.05);与不同病毒共感染病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00~2.778,P均>0.05).结论 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可能合并感染1种或多种其他病毒,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和孕妇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惠州市2011-2016年发热伴出疹性疾病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惠州市发热伴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和RFI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对1 360例临床标本进行风疹、麻疹、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登革热、人类小DNA病毒B19、伤寒副伤寒等病原学检测,并用Excel软件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360例样本中检出688例RFIs病原体阳性标本,阳性率为50.59%.病原谱构成前4位为肠道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风疹病毒.年龄组不同感染的病原谱构成也不同:8月龄以下年龄组以麻疹病毒为主,8~月龄组以肠道病毒为主,风疹在16~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水痘在8~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病毒和麻疹病毒是本地RFIs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部分病原体的感染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积极推行水痘、麻疹、风疹、EV71等疫苗的接种是控制RFIs发病的主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长春市肠道病毒Echovirus 18 VP1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5年长春市一起发热伴出疹疫情中患者粪便肠道病毒Echovirus 18型(E-18)毒株VP1基因序列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其他流行株的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VP1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和Mega 6.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经RT-PCR方法扩增获得4株774 bp的VP1基因片段并测序,经同源性分析比较发现,各序列间核苷酸同源性为100%.与国内外E-18病毒VP1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长春病毒株与2015年同时发现的河北省分离株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7%,氨基酸同源性为99%.与Metcalf原型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0%,氨基酸同源性为93%,氨基酸对比发现有18个位点发生突变.结论 吉林省首次发现E-18型肠道病毒,为中国E-18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市某职业学校水痘暴发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内发生的一起水痘暴发疫情,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暴发原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暴发水痘12例,罹患率0.78%,疫情波及4个班级,疫情持续37d.临床症状以单纯出疹伴发热为主,突破性病例占25.00%.病例所在班级中有接种史的罹患率为4.69%,无接种史的罹患率16.67%,无接种史的罹患率显著高于有接种史者,疫苗保护率74.13%.结论 学生间接触及突破病例的出现可能是暴发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建议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同时增加水痘疫苗接种剂次数以减少突破病例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