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3年莆田市5岁及以下儿童流感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福建省莆田市5岁及以下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2018至2023年间采集莆田各流感监测哨点医院5岁及以下儿童的呼吸道样本,采用荧光PCR(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汇总临床数据对时空传播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莆田市共采集并检测流感样病例样本7449例,阳性530例,阳性率7.12%.2018年阳性病例数量达到147例,2019年阳性率为13.83%,均为所观察到的最高值.流感主要在冬春季和夏季发病,仙游县是流感的高发区,甲型H1N1和乙型Victoria病毒株间存在交替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流感检出率在2岁、4岁和5岁分别为6.587%、9.92%和11.97%,呈上升趋势,男性患儿数量高于女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莆田市5岁及以下儿童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和乙型Victoria为主,呈现出明确的季节性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为当地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年山东省水源性高碘地区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水源性高碘地区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以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单位开展监测工作,在划定的高碘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确定监测点。按照2017年山东省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调查结果,各监测县将水碘中位数> 100 μg/L的行政村按照水碘值进行排序,采取系统抽样方法,每个县抽取5个行政村,如果少于5个行政村则全部抽取(如果有水碘中位数> 300 μg/L的行政村,则至少保证抽取1个)。在所有监测点开展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8 ~ 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尿碘、盐碘,孕妇尿碘、盐碘的检测。采用《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2006)检测水碘和尿碘,B超法检测儿童甲状腺容积,半定量法检测盐碘。结果:共采集水样341份,水碘中位数为131.15 μg/L,范围为7.10 ~ 1 054.00 μg/L;共检测8 ~ 10岁儿童尿样7 555份,尿碘中位数为289.20 μg/L;8 ~ 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3.10%(234/7 555);检测孕妇尿样1 996份,尿碘中位数为179.90 μg/L;检测儿童、孕妇家中食用盐盐样9 551份,不加碘食盐率为86.25%(8 238/9 551)。结论:山东省水源性高碘地区孕妇尿碘处于适宜水平,儿童尿碘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因此仍需加大改水降碘的力度,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性疾病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的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至3月期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657例年龄范围0~17岁过敏性疾病儿童为研究对象,中位数年龄6.6(4.7,9.9)岁,男443例(67.4%),女214例(32.6%)。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特点、治疗用药等数据,依据年龄、过敏性疾病类型、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组并比较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657例过敏性疾病儿童中有哮喘儿童568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627/657,95.4%),509例患儿(77.5%)以高热为主,446例(67.9%)为咳嗽,167例为乏力(25.4%),其中合并肺炎者10例(1.5%)。>6岁组出现咽痛22.0%(84/382)( χ 2=19.847, P<0.01)、乏力31.7%(121/382)( χ 2=23.831, P<0.01)、头痛34.6%(132/382)( χ 2=57.598, P<0.01)、肌肉关节疼痛16.0%(61/382)( χ 2=22.289, P<0.01)及呕吐11.0%(42/382)( χ 2=12.756, P<0.01)的比例最高;<3岁组流涕8.8%(5/57)( χ 2=8.411, P<0.01)、咳嗽45.6%(26/57)( χ 2=6.287, P<0.05)及咳痰7.0%(4/57)( χ 2=5.950, P<0.05)的发生率最低;3~6岁组咳嗽62.8%(137/218)( χ 2=6.287, P<0.05)发生率最高,合并喘息(10.1%,22/218)比例较高;>6岁组感染后咳嗽和(或)喘息症状缓解最快,68.8%(260/382)呼吸道症状病程<1周,3~6岁组和<3岁组分别为52.2%(114/218)和41.2%(22/57)( χ 2=23.166, P<0.01)。哮喘组咳嗽(59.7% vs 41.6%, χ 2=10.310, P<0.01)、喘息(8.5% vs 0.0%, χ 2=8.114, P<0.01)、咳痰(19.2% vs 7.9%, χ 2=10.310, P<0.01)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其咳嗽和(或)喘息对运动及睡眠产生严重影响者(16.1% vs 0.0%, χ 2=5.436, P<0.05)及病程>4周者(25.1% vs 3.7%, χ 2=6.244, P<0.05)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 结论:过敏性疾病患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以发热和咳嗽症状最为常见。3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呼吸道症状相对较少;3~6岁过敏儿童和支气管哮喘儿童新冠病毒感染后更易出现咳嗽、喘息,且病程相对更久,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儿的防治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CP)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不满4周岁的162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是否<100×10 9/L,将受者分为TCP组(90例)和非TCP组(72例),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受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常用抗生素种类及抗凝剂应用、预后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TC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TCP的临界值,并评估该疾病对儿童受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162例儿童受者中有90例(55.56%)术后2周内发生TCP,25例(15.43%)术后当天发生TCP。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78×10 9/L,术后3(1,4)d达到最低值,为65×10 9/L;术后6(4,7.25)d受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CP组和非TCP组手术时间[(574.43±80.53)min比(526.75±72.42)min]、术中失血量[400(300,550)ml比320(300,400)ml]、输注红细胞量[2(2,3)U比2(1.5,2.0)U]、术前血小板计数[178.5(141.75,242.5)×10 9/L比257 (209.75,357.00)×10 9/L]、术后感染发生率[27.8%(25/90)比13.9%(10/72)]、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应用率[8.9%(8/90)比25.0%(18/7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手术时间( P=0.008)、输注红细胞量( P=0.01)、术前血小板计数( P<0.01)、术后感染率( P=0.02)是T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示手术时间、输注红细胞量、术前血小板计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35 min、2.75 U和183.5×10 9/L。TCP组ICU住院时间4(3,5)d较非TCP组3(3,4)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结论:4岁以下肝移植儿童受者术中输注红细胞量大于2.75 U、手术时间大于535 min、术前血小板计数小于183.5×10 9/L,更易发生移植后TCP。发生TCP将延长儿童受者的ICU住院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19年福建省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持续监测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NA)水平,确定疫苗转换对目标儿童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抽取<12岁儿童,采集血标本,应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NA测定。结果:调查<12岁儿童2 134名,PVⅠ型和PV 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8.64%和95.8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分别为1∶259.35和1∶105.14,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与三价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tOPV)相比,二价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bOPV)和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能分别诱导产生PVⅠ型和PV Ⅲ型的GMT值更高。在182名<5岁儿童中,PVⅠ型、Ⅱ型和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7.25%、76.37%和92.86%,3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4, P=0.000),PVⅡ型显著低于PVⅠ型和PV Ⅲ型(PVⅡ型 VS PVⅠ型: χ2=34.65, P=0.000;PV Ⅱ型 VS PV Ⅲ型: χ2=18.99, P=0.000);3型GMT分别为1∶368.96、1∶23.06和1∶183.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156.54, P=0.000),其中以PVⅠ型为最高,PV Ⅲ型次之,PVⅡ型最低(两两比较 P值均为0.000)。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最后一剂脊灰疫苗接种时间距调查时间间隔对PVⅠ型和PVⅢ型GMT值有影响,不同接种模式仅对PVⅠ型GMT值有影响,但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而对PVⅡ型均无影响。 结论:疫苗转换后儿童PVⅠ型和Ⅲ型NA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5岁儿童PVⅡ型抗体水平则相对较低,需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CART19s输注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 CI 8.7~22.5)个月和32.2(95% 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 P=0.010;OS:(75.0±12.5)%对(24.6±10.2)%, 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 P<0.001;OS:0对(52.0±10.8)%, P<0.001]。截止随访终点,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 +)复发,1例出现CD19阴性(CD19 -)复发。 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腹泻患儿志贺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志贺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豆付元卫生室的4 721份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出志贺菌株。采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按比例选取271株志贺菌株,采用多重梯度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毒力基因,Kirby-Bauer琼脂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分析耐药性年度变化趋势。结果:4 721份粪便标本中志贺菌检出率为20.69%(977/4 721)。977株志贺菌共分为2群13种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占77.79%(760/977),宋内志贺菌占22.21%(217/977),每年最常见的3种血清型呈交替变化。271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志贺菌肠毒素( Shigella enterotoxin, shET) -1+、 shET-2+、侵袭性质粒H抗原(invasion plasmid antigen H, ipaH)+、侵袭相关毒力基因(invasion-associated locus, ial)+,占84.04%(179/213);宋内志贺菌为 shET-1-、 shET-2+、 ipaH+、 ial+,占46.55%(27/58)。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耐药率均>90%,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027、7.232、6.039、4.764、6.809,均 P<0.05)。98.52%(267/271)的菌株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均低于宋内志贺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66、14.868、83.036、68.534、14.738,均 P<0.01)。 结论:2008年至2017年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志贺菌每年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血清分型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不同。大多数分离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且不同血清型的志贺菌耐药谱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足口病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传染病,其主要患病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预测模型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预测,为相关部门合理的安排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手足口病预测的主要模型,包括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指出这些模型的优缺点,为研究者们对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预测时选择模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年龄组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13例不同年龄段下丘脑胶质瘤进行手术治疗,结合术后放化疗,对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13例中25岁以下6例,均为低级别胶质瘤,25岁以上7例均为高级别胶质瘤。5例行额角造瘘经室间孔肿瘤切除术,8例行前纵裂或额底入颅病变切除术。结论:儿童下丘脑胶质瘤多为低级别胶质瘤,可以部分切除,预后较好,成年人下丘脑肿瘤多数为恶性胶质瘤,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微生物群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创伤和危重症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许多关于危重症微生物群的研究局限于单一身体部位或时间点,并受先前存在疾病的影响。本研究报道既往体健儿童发生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微生物群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设计:研究人员于入院72 h内收集患儿口腔、直肠和皮肤拭子标本,之后每周采集两次至患儿离开PICU。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法分析样本。择期门诊手术患儿为对照组。采用Phyloseq进行α和β多样性比较,采用微生物组组成分析法预测群落丰度差异。场所:5家4级监护PICU。对象:因严重TBI需要放置颅内压监测装置的18岁以下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来自23例TBI患儿和35例对照组儿童的327份样本。TBI组和对照组患儿初始口腔( F=3.275 6, R2=0.053 5, P=0.012)和直肠( F=3.070 2, R2=0.064 9, P=0.007)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TBI患儿直肠标本中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共生菌减少,葡萄球菌科菌增多( P<0.05)。探索性分析发现,抗生素暴露、气管插管和感染与TBI组和对照组患儿组间直肠和口腔微生物群差异增大有关,而肠内营养则与差异缩小有关( P<0.05)。 结论:严重TBI患儿微生物群变化特点为共生细菌早期减少、位置特异性丧失,以及潜在致病菌增多。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这些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