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A型一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A型(SPG5A)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选取2022年8月15日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疑诊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1个家系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家系全基因组测序(trio-WGS),对可疑致病性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患儿为1岁男性,主要表现为小头畸形,颜面部、四肢远端及躯干背侧多毛,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双下肢肌张力高,双侧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其父母及姐姐表型均未见明显异常。Trio-WGS检测发现患儿携带 CYP7B1基因c.1250G>A(p.Arg417His)纯合变异,其母亲携带杂合变异,父亲和姐姐均为野生型,变异来源分析为8号染色体(chr8)母源单亲二倍体(UPD),Sanger测序与trio-WGS结果一致。既往未见chr8母源UPD导致SPG5A的报道。 结论:上述SPG5A患儿为复杂型HSP,chr8 CYP7B1基因c.1250G>A母源UPD可能是其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酸血症患儿82例治疗及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丙酸血症患儿的治疗现状和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的82例丙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治疗措施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82例患儿中,男50例(61.0%),女32例(39.0%);59例(72.0%)为临床发病后确诊;22例(26.8%)为新生儿筛查确诊,其中8例未发病;1例(1.2%)为同胞确诊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但未发病。73例临床发病患儿初次发病年龄为4.5个月(2 d~5岁),其中28例(38.4%)为早发型(≤3月龄发病)。(2)共26例进行了MRI检查,其中19例(73.1%)存在异常影像学表现。(3)53.3%(16/30)患儿乳酸升高,水平为3.5(2.1~4.3) μmol/L;87.5%(35/40)患儿血氨升高,水平为105.4(34~907)μmol/L。(4)28例早发型患儿中,16例(57.1%)死亡,12例(42.9%)存活。存活与死亡患儿血丙酰肉碱水平、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以及尿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5例(91.5%)患儿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34.7%(26/75)检测到 PCCA基因突变,64%(48/75)检测到 PCCB基因突变;1例(1.3%)在 PCCA和 PCCB各检测到1种已报道致病突变,所有突变均来源于父母。(6)随访至2020年6月,82例患儿中,57例(69.5%)患儿存活,25例(30.5%)死亡。死亡患儿均为严重酸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6例为早发型,9例为晚发型。 结论:丙酸血症患儿多在临床发病后确诊,治疗方法以饮食控制为主。经治疗,部分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患儿未发病,但部分发病后确诊的患儿仍有发病,可能出现发育落后。建议积极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UCLG1相关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男,7月30天,因"发现运动发育落后5月余"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患儿3月余龄时竖头不稳,全身松软无力,于外院补钙治疗,无明显效果。现竖头不稳,不能翻身、独坐及腹爬,无主动抓物意识,能逗笑出声,追视可,助听器下循声尚可。有运动发育倒退,表现为4月龄时扶站迈步,现双下肢无支撑。否认反复呕吐、喂养困难及抽搐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轻度脑室内出血对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运动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轻度脑室内出血(IVH)对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运动发育的影响,根据其特点指导干预。方法:基于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出院,合并一种或多种脑损伤高危因素的高危儿,依据头颅超声是否存在轻度IVH诊断分为轻度IVH组和无IVH组,研究对象排除其他脑损伤疾病。采用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评估运动发育,反映头部控制、对视听觉反应、防御运动、躯干运动、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发育。两组均于生后矫正年龄(CA)16周内完成TIMP测试,比较两组TIMP分值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29例新生儿,轻度IVH组98例,无IVH组231例。轻度IVH组TIMP的Z值低于无IVH组(-0.25 ±0.87 比 0.03 ±0.71, P=0.015)。匹配脑损伤高危因素后进一步比较:CA 2~5周,轻度IVH组TIMP评分(分)总分(74.10 ±12.28比84.24 ±7.71)、观察项目(10.57 ±1.47 比11.24 ±1.29)、引出项目(63.17 ±12.13 比73.00 ±7.36)、坐位(9.14 ±2.90比11.65 ±3.26)、仰卧位(22.07 ±4.73 比 24.79 ±3.55)、俯卧位(10.35 ±3.74比12.82 ±3.15)、侧方位(4.00 ±2.85 比5.48 ±2.13)的分值均低于无IVH组( P<0.05);CA 6-9周,轻度IVH组坐位(10.44 ±4.01 比12.96 ±3.02)、仰卧位(24.04 ±4.60 比26.83 ±3.53)、侧方位(4.83 ±2.53 比6.25 ±2.6)的分值均低于无IVH组( P<0.05)。CA 12~15周,轻度IVH组总分(104.00 ±12.98比114.10 ±13.16)、引出项目(92.00 ±12.64 比102.00 ±13.10)、坐位(17.00 ±3.50比19.13 ±3.55)、侧方位(7.35 ±2.14 比9.00 ±2.37)的分值均低于无IVH组。 结论:轻度IVH影响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运动发育,主要表现为CA 2~5周时头控相关能力落后,且趋势会持续至CA 12~15周。脑损伤高危儿合并轻度IVH时应该进行早期运动能力监测及头控能力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jögren-Larsson综合征致病基因位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分析2例Sj?gren-Larsson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收集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门诊诊治的2例Sj?gren-Larsson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典型的鱼鳞病样皮肤表现,合并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及生长发育运动能力落后情况,例1存在已报道ALDH3A2基因c.1157A>G的纯合突变;例2的ALDH3A2基因c.1157A>G及c.1309A>T复合杂合突变为新的致病突变。结论:对可疑Sj?gren-Larsson综合征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 RAB3GAP1变异所致的Warburg micro综合征1型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发育落后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携带两个 RAB3GAP1基因的杂合性剪接变异:c.2607-1G>C和c.899+2dupT,分别遗传自其表型正常的母亲和父亲。 结论:确诊了1例罕见的Warburg micro综合征1型。患儿的表型与文献报道一致,并存在腭弓发育不良、显著的高腭弓及牙齿发育不良等罕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6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基因确诊的6例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基因变异位点特点。结果:6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1月龄至1岁4月龄。6例均有认知及运动发育落后,以发育落后起病3例,以抽搐起病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3例。6例均合并癫痫,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在婴儿早期出现癫痫性脑病,发作形式以痉挛发作为主;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均在多次发热抽搐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抽搐,以局灶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为主,其中3例在多次无热抽搐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并逐渐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头颅影像学正常2例,大脑发育不良1例,额叶变尖并额叶内脑白质异常信号、胼胝体薄1例,胼胝体菲薄、侧脑室形态失常1例,1例早期正常5岁9月龄时出现小脑萎缩。2例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异常。3例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1例正常、2例异常。6例患儿均存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位点变异,其中缺失变异2个,错义变异7个,2例患儿的变异位点未见报道,分别为c.1341_1343del和c.1283A>G、c.1165_1167del和c.1075G>A。随访3个月至4年5个月,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均在婴儿期死亡,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至末次随访均存活、均仍有癫痫发作。结论: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明显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多表现为重症类型,而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丙酸血症颅脑MRI表现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小儿丙酸血症,患儿女,7个月余,以发育落后、反应差为主要临床表现。首次MRI检查示双侧额、顶、颞部局部脑沟增宽加深,双侧内囊前肢、双侧额叶T 1WI未见稍高信号影,双侧内囊前肢T 2WI未见低信号影,提示脑白质髓鞘化延迟;双侧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外囊及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多发对称性T 1WI等及稍低信号,T 2WI高及稍高信号,上述影像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脑改变。外送标本行血串联质谱及尿有机酸气相质谱分析诊断为丙酸血症。患儿经治疗后,复查MRI颅内异常信号完全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变化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患儿与特发性矮小(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CGHD与ISS患儿各12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CGHD组男8例、女4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刺激释放试验的峰值水平<5.0 μg/L;ISS组男9例、女3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的峰值水平>10.0 μg/L。选取患者首诊时所采集的颅脑T 1WI MRI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双侧半球与全脑皮质的脑沟深度与曲率均值应用FreeSurfer软件获得。将同一脑区的脑沟深度与曲率测量值进行组内平均与组间相减,以分别获得每个脑区该测量值的组内均值分布图与组间差异值分布图。两组患儿上述测量均值的组间差异应用协方差分析。 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GHD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05±0.073)mm、(0.416±0.073) mm、(0.411±0.060)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64±0.023)mm -1、(0.259±0.017)mm -1、(0.261±0.019)mm -1。ISS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93±0.069)mm、(0.502±0.062) mm、(0.497±0.057)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50±0.021)mm -1、( 0.247±0.025)mm -1、(0.249±0.022)mm -1。两组患儿的双侧大脑半球与全脑脑沟深度比较( F左=9.288、 F右=8.874、 F全=12.545)、左侧半球与全脑曲率比较( F左=4.688、 F全=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患儿脑沟深度与曲率在全脑的分布规律相似,但存在脑区间测量值大小与分布范围的差异。 结论:CGHD患儿与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MRI测量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运动、智力或其它相关功能发育相对落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