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20年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和分子分型,了解河南省李斯特菌病流行情况,构建患者分离株分子溯源数据库,为李斯特菌病溯源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河南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专项监测从16家哨点医院监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71例,采集阳性病例标本80份进行检测,对获得的阳性菌株71株进行分子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分型方法(SN/T 2521-2010)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诊断血清使用说明书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使用手册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结果:共监测到71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其中38例为围产期病例,33例为非围产期病例。80份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标本58.75%(47/80)来自围产期病例,20.00%(16/80)来自非围产期有基础病病例;来自于非围产期年龄>1个月~≤5岁、>5~≤60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7.50%(6/80)、12.50%(10/80)和1.25%(1/80)。标本类型分为5类,73.75%(59/80)为血液,15.00%(12/80)为脑脊液,粪便、宫腔拭子、痰液各占3.75%(3/80)。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属3个血清型,1/2b型、1/2a型和4b型分别占61.25%(49/80)、35.00%(28/80)和3.75%(3/80);7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经AscⅠ酶切,获得58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4株菌株,相似度为60.8%~100%。GX6A16HA0005、GX6A16HA0011、GX6A16HA0030、GX6A16HA0023、GX6A16HA0029和GX6A16HA0054为优势带型,依次包括4、4、4、3、2和2株菌;GX6A16HA0005带型包括的4株菌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16年(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濮阳市;GX6A16HA0011带型包括的4株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20年2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30带型包括的4株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洛阳市、商丘市和郑州市;GX6A16HA0023带型包括的3株菌分离自2017和2018年,其中2017年中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29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开封市和濮阳市;GX6A16HA0054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20年,分别来自平顶山市和安阳市;4株不同血清型菌株PFGE带型相同。结论:河南省李斯特菌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围产期、老幼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类型主要是侵袭性感染;流行菌株血清型为1/2a、1/2b和4b,菌株PFGE分型结果呈现多样化,出现跨年度或者同年度不同地区、同年度同地区不同时间带型一致现象;应将多种分型技术联合应用在溯源分析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7年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梅毒抗体情况,为控制口岸梅毒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天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得2017年度全部出入境体检人员人口学资料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建立出入境体检人员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确定22 649个研究对象,梅毒抗体总检出率为0.51%(116例),男性梅毒抗体检出率为0.60%(102/16 491),女性为0.25%(14/5 708),5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46%(25/1 712),来自南美洲地区的人员检出率最高,为4.23%(5/118),不同性别、年龄组、国籍间人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68、59.072、43.601, P<0.05)。不同职业间,公务人员检出率最高为1.31%(4/305),但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641, P>0.05)。入境人员检出率为0.79%(41/5 175),高于出境人员检出率0.43%(75/17 4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28, P<0.05)。 结论:2017年天津出入境人员梅毒抗体整体检出率较高。为了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可将男性、50岁以上、南美洲地区的入境人员列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做好口岸梅毒的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体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是开展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防治、科研、教学、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工作的研究对象及物质基础,是直接关系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自我保障能力,事关国家生物安全和核心利益。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的核心在于质量、基础在于标准,定义、评价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是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回顾了标准株的发展,并对评价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的基本原则、类型、评价技术要求进行论述,以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卫生检疫用取样装置的设计与介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球化背景下,卫生检疫工作人员通过对出入境人员及其携带/托运行李物品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监测,防止传染病输入和传播。对于需要对内部进行取样的物品(如水果、肉类、鱼类等),常用手工操作,使用刀类工具切开后对物品进行人工取样,检测是否携带病原微生物。但近距离取样存在对传播途径等流行病学特征未明确境外新发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因此亟需更方便、安全取样装置。笔者设计了一种取样装置,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3年全球霍乱疫情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2023年全球霍乱疫情呈现影响范围广、发病数量高的特点,在当前出入境人数稳步上升的情况下,评估霍乱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方法 根据全球霍乱疫情监测数据、疫情传播影响因素和既往病例输入我国的情况等资料,定性评估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结果 经评估认为,霍乱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为中风险,输入后可能引起本土聚集性疫情.结论 为防范霍乱疫情输入风险,口岸需加强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做好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加强应急准备工作和卫生监督,开展国际旅行者健康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导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是进行传染病防治、科研、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工作的研究对象和物质基础,是涉及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确保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传染病防治、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控与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体检结果,掌握传染病感染情况,为制定有效可行的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出入境人员总体检人数为42186人,主要以交通人员与劳务人员为主,占出入境人数的94.05%.传染病检出人数3012人,占总人数的7.14%,其中HBsAg阳性者占81.54%,抗HCV阳性者占17.73%,梅毒占0.40%,抗HIV阳性占0.20%,开放性肺结核占0.13%.男性传染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主要以交通人员与劳务人员为主,应针对性加强重点对象的监测,及时开展有关于各类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提高出境人员自我防范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例输入性埃及伊蚊成虫截获案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加强对出入境交通工具的媒介监测,防止蚊及蚊媒传染病的输入和传播.方法 对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卫生检疫,将捕获到的1头活的成蚊送实验室进行形态学鉴定;对船舶实施灭蚊处理,对船员采取体温监测、医学检查等措施.结果 全船捕获1头雌性埃及伊蚊,该轮的船员未发现有关蚊媒疾病.对船舶实施灭蚊处理措施后未再发现成蚊和幼虫.结论 埃及伊蚊属南沙口岸首次截获,其具有较高的输入风险和扩散潜力,应加强对来自蚊媒传染病疫区船舶的卫生检疫,加强对输人性蚊和蚊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例归国旅行者疑似寨卡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艘涉嫌走私案件的船舶卫生检疫处置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