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类器官模型构建和组织学与功能初步表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PA)类器官模型,并对其组织学、相关标志物和功能进行初步表征。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术中取材新鲜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头颈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进行体外培养,构建腮腺PA类器官。观察PA类器官的体外生长情况并进行光镜拍摄。对培养成功的类器官进行传代和冻存,并对冻存的PA类器官进行复苏再培养,观测其活性和PA类器官再形成能力。对比患者来源组织,对PA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相关标志和功能蛋白进行表征与检测,评价PA类器官对来源组织的复现性。结果:构建的腮腺PA类器官形成紧实致密球状结构,HE染色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可见类器官及其来源肿瘤组织钙调蛋白、细胞角蛋白7、上皮膜抗原胞质阳性,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的病理学特征一致;PA类器官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呈阳性,阳性着色位于类器官球体内部及外周,提示PA类器官具有类似于腮腺的分泌功能。结论:成功构建患者来源PA类器官,该模型在组织形态和标志物上可高度复现来源组织情况,并具有黏液分泌的生物学功能,是研究腮腺肿物发生发展的良好体外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组织细胞外囊泡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外囊泡(LT-EV)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治疗小鼠颌骨缺损的生物学过程,以期为临床颌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方法:使用酶解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LT-EV,使用扫描电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鉴定和表征LT-EV,并通过蛋白质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LT-EV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T-EV血浆浓度,计算LT-EV的血浆半衰期。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注射LT-EV 24 h后的生物学分布。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LT-EV组(每组3只),所有小鼠行颌骨缺损手术,每7天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LT-EV组注射LT-EV),术后28 d使用显微CT检测小鼠颌骨愈合程度,通过HE染色分析LT-EV的多器官生物安全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标志蛋白表达量。采用LT-EV处理成骨分化诱导的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hJBMSC)(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与正颌外科提供的正颌手术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颌骨骨片),并比较hJBMSC组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差异,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LT-EV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结果:LT-EV产量较高,蛋白组学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显示,LT-EV含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的系列蛋白质。尾静脉注射的LT-EV可到达小鼠颌骨缺损区域,并促进颌骨缺损的再生修复[LT-EV组和对照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36.06±4.20)%和(18.58±5.61)%; t=4.32, P=0.013],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LT-EV在体外可以促进hJBMSC成骨分化,相比对照组,hJBMSC组成骨分化后ALP染色和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 P<0.05)。 结论:LT-EV产量大、易获取、生物安全性高并具备优良的促成骨作用,有望成为颅颌面骨骼缺损再生的无细胞疗法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多数STD的口腔表征不仅具有特征性,且常常是其首发、早发、必发的临床表现。这就要求口腔医师必须熟悉STD的口腔表征,以利早期做出诊断,避免漏诊及误诊,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监测,阻止STD的传播。同时,要求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做好自身防护。本文着重介绍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特点、口腔表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口腔可溶性膜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口腔可溶性膜剂是一种近年来得到较大关注的新型黏膜给药制剂.由于其具有不需要咀嚼及额外的水,即可在唾液中迅速崩解,所负载活性成分直接被口腔黏膜吸收,避免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缩短药物作用时间等优势,为诸多疾病提供更为适宜的给药选择.恶心呕吐为临床多发疾病,口服药物对该类患者原有症状构成新的诱发因素,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等问题可通过口溶膜特有的制剂治疗优势加以预防解决.本文选择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的口溶膜研究相关文献80 篇,从加快药物释放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增加患者依从性等多方面对临床及研究阶段止呕口溶膜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临床治疗优势、处方组成、制备与表征评价方法等信息进行汇总,以期为口溶膜制剂进一步发展及临床治疗恶心呕吐疗效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骨质疏松症与菌群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不断升高,若其并发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OP与菌群失调有密切联系,菌群失调参与多种全身性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肠道菌群、口腔菌群作为人体菌群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起多种生理、病理改变.本文综述菌群与OP相关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总结肠道菌群和口腔菌群在OP中的发病机制和表征菌群变化,关注具体菌种、菌属的作用.菌群主要通过介导激素作用、产生特定代谢物、诱导免疫细胞分化以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变影响OP发病相关通路.不同菌属参与疾病发病过程呈现不同作用,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菌属等具有保护作用,沙雷氏菌属等是危险因素;口腔菌群中TM7、乳酸杆菌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放线菌、福赛斯坦纳菌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骨吸收.此外,部分菌属具有维持菌群平衡的作用.本文对OP与菌群的联系、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回顾总结,以期为OP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以口腔苔藓样损害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免疫炎症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及关节.银屑病出现口腔黏膜损害较为少见,目前研究发现该病常见的口腔表征是地图舌、沟纹舌.本文报道1例以口腔苔藓样损害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的诊疗过程,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共载吲哚菁绿和Nrf2-siRNA的多功能纳米粒子对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体外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构建共载吲哚菁绿(indo cyanine green,ICG)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短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多功能纳米载药粒子,并探究其联合光热疗法与抗氧化抑制作用增效的光动力疗法协同对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体外作用与机制.方法:利用超声乳化法和静电力吸附作用制备基于聚氨基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且共载ICG和Nrf2-siRNA的纳米粒子PPI-siRNA.表征PPI-siRNA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大小和分布、表面电位及其载药情况;评价PPI-siRNA纳米粒子对ICG和Nrf2-siRNA的胞内递送以及Nrf2-siRNA逃逸溶酶体吞噬的性能;通过检测舌鳞状细胞癌细胞SCC-25随激光照射的升温效应、热休克蛋白60表达和活性氧生成水平考察PPI-siRNA纳米粒子的光热和光动力性能;考察细胞内Nrf2及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的表达水平,从而探究Nrf2-siRNA助力光动力效应的作用机制;运用噻唑蓝比色法考察PPI-siRNA联合激光照射对SCC-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PPI-siRNA纳米粒子呈形貌规则的球状结构,粒径约为180 nm,并成功共载ICG与Nrf2-siRNA;PPI-siRNA纳米粒子可以高效递送ICG和Nrf2-siRNA入胞,且可以确保Nrf2-siRNA逃逸溶酶体吞噬,从而发挥基因沉默作用;PPI-siRNA纳米粒子具备良好的光热和光动力性能,Nrf2-siRNA可以通过下调抗氧化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显著提升光学疗法的抗肿瘤效率.结论:PPI-siRNA纳米粒子可以联合光热疗法与基因沉默作用增效的光动力疗法并有效抑制SCC-25的体外生长,在OSCC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血液系统肿瘤口腔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血液系统肿瘤是指由造血干细胞及其分化的淋巴细胞、粒细胞等发生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一大类肿瘤.除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外,血液系统肿瘤还可累及皮肤、口腔、内脏、眼部等各部位多个器官.其中口腔为血液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且由于口腔位于消化道最前端,出现病损时较易被发现,因此某些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常以口腔不适为主诉而首诊于口腔科.本文对血液系统肿瘤的口腔表征作一综述,以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口腔环境响应性的银纳米颗粒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淀粉有机模板的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该AgNPs在口腔龋损酸性微环境中响应性释放,通过杀灭病原菌抑制生物膜形成和破坏已成熟生物膜的双重抗菌能力,为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绿色稳定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硝酸银为银前驱体,使用一锅法制备得到淀粉负载的Ag NPs.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对Ag NP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细菌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探究其抗菌能力、使用结晶紫染色探究其抑制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细菌活死染色探究其破坏成熟生物膜能力.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计显示的特征峰和透射电镜图像均表明成功合成了均匀分散在淀粉模板的球形Ag NPs,菌落计数结果显示,在α-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模板酶解后释放Ag NPs,对变形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P<0.001),而未经α-淀粉酶作用的淀粉负载的Ag NPs则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结果和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图像表明,淀粉负载的Ag NPs具有抑制变形链球菌形成生物膜和破坏成熟生物膜的作用.结论 使用简单的一锅法绿色合成的淀粉负载的Ag NPs,能在口腔中α-淀粉酶的作用下被释放,杀灭变形链球菌、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还能破坏成熟的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牙科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6/1
脆性材料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如拉伸、弯曲等)仅产生很小的塑性变形就发生破坏断裂的材料.口腔医学研究和应用的脆性材料主要有各种无机水门汀、复合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树脂、各种修复陶瓷材料和植入陶瓷材料[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