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可吸收胶原膜小鼠皮下植入后降解速率及对宿主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SIS膜)及猪胶原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膜)植入小鼠皮下后的降解速率及对周围宿主细胞的调控效果,探讨SIS膜和Bio-Gide膜在性能和促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体内研究采用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通过小鼠皮下植入SIS膜和Bio-Gide膜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及28 d)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3只)进行组织学HE染色,分析比较两种膜的降解速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F4/80及CD31表达评估两种膜对局部巨噬细胞及新生血管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检测Ki67及CD146评估两种膜对干细胞的动员效果。体外研究将小鼠牙周膜干细胞与两种膜材料共培养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探讨两组细胞的增殖指标Ki67、趋化因子Cxcl1、Ccl1、炎症因子Tnfa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小鼠体内研究表明,两种膜植入后28 d时,SIS膜降解率[(16.84±4.00)%]与Bio-Gide膜降解率[(24.07±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0),两种膜材料均能保持局部屏障效果。植入早期(3 d)两种膜材料周围的F4/8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数量[SIS膜组:(20.67±5.69)个/视野,Bio-Gide膜组:(25.33±2.52)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92),但SIS膜相较Bio-Gide膜可显著促进局部组织中血管再生[CD31阳性细胞数量:SIS膜组为(4.67±1.15)个/视野,Bio-Gide膜组为(1.00±1.00)个/视野]( P=0.015)及CD146阳性干细胞募集[阳性细胞数量:SIS膜组为(22.33±4.16)个/视野,Bio-Gide膜组为(11.33±2.52)个/视野]( P=0.025)。体外RT-qPCR结果显示,与Bio-Gide膜相比,SIS膜可显著促进小鼠牙周膜干细胞的趋化因子基因Cxcl1的表达( P<0.001),但并不影响炎症因子基因Tnfa的表达( P=0.885)。 结论:SIS膜在体内外实验中与Bio-Gide膜降解速率相当,两种膜材料对植入局部的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影响未见显著差异,均能满足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的屏障效果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 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Bio-Gide组(51例,采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SIS组(51例,采用SIS可吸收生物膜).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钙、血磷、生物相容性、牙周附着丧失(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PAL)长度、牙髓敏感度、牙松动度、牙槽骨骨量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5天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 d血钙、血磷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PAL长度,术后3、6、12个月牙髓敏感度及牙松动度1级、2级百分率,术后12个月骨宽度增加量、骨高度增加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io-Gide组相比,SIS组创口愈合时间、生物膜吸收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12 d排异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IS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GBR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生物相容性更佳,后者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重度牙周炎后牙位点保存术中联合应用浓缩生长因子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评价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atrix,DBBM)与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联合用于重度牙周炎患牙位点保存中对牙槽骨三维轮廓的维持疗效.方法:选择后牙罹患重度牙周炎需要拔除,且有种植修复意向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后,采用DBBM联合CGF液体作为骨移植材料置于拔牙窝内;对照组采用DBBM与生理盐水混合,作为骨移植材料.2组拔牙创口均覆盖可吸收生物膜和游离角化龈组织.初诊时、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进行CBCT扫描,将CT图像导入Mimics 20.0软件包,拟合后测量,获得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垂直高度术后6个月与初诊时相比显著增加(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初诊时与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在牙槽嵴顶下1mm处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水平宽度吸收量小于对照组;实验组骨移植材料在牙槽嵴顶下1 mm处的水平吸收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DBBM相比,DBBM和CGF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维持重度牙周炎患牙拔牙窝的牙槽骨轮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胶原膜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和改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最丰富的蛋白质,将其作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被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等医学领域.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以胶原膜作为可吸收屏障膜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降解不可控、机械强度低等缺陷.为了改进这些不足,通过交联、矿化、表面修饰等方法,新型胶原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成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就胶原膜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和改良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胶原膜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可吸收生物膜和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研究可吸收生物膜和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修复牙槽突裂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96例9~11岁的牙槽突裂患者资料,根据使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3组:可吸收生物膜,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组(A组,32例),可吸收生物膜联合髂骨组(B组,32例),髂骨组(C组,32例).术后1周、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行X线片检测评估3组病例术后Bergland分级、植入骨成功率和成活率.结果 术后1周、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牙槽突裂植骨区均一期愈合;髂骨取骨区愈合良好.未萌尖牙情况:A组中23颗萌出(23/32);B组中16颗萌出(16/32);C组中11颗萌出(11/32).A组的植骨成功率(90.63%)及成活率(96.87%)高于B组(71.88%、84.36%)及C组(59.38%、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临床上采用可吸收生物膜、同种异体骨联合髂骨用于牙槽突裂植骨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吸收胞外电子的电活性微生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可吸收胞外电子的电活性微生物(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EAMs)可利用胞外固态载体的电子将二氧化碳或其他氧化态物质还原成胞外有机物、还原态无机物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该类EAMs的出现拓宽了人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在生物质能合成、污染物治理与化学物质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代表性的可吸收胞外电子EAMs的物质转化与电能转化率等基本特性,重点阐述该类EAMs基于膜蛋白的直接吸收电子机制,及基于电子穿梭体的间接吸收电子机制,提出了其在微生物电合成系统与微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前景,并从EAMs机理研究、生物膜微观机制及工程应用的角度展望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聚-DL-乳酸可吸收生物膜预防大肠癌术后肠粘连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粘连是大肠癌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机体的一种纤维增生的炎性反应是粘连形成的主要原因[1].以排便、造瘘口或肛门停止排气、腹痛、腹胀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将引发肠梗阻,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透明质酸钠和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均有一定的预防肠粘连效果,但有关其预防效果的报道较少[3].本研究探讨聚-DL-乳酸可吸收生物膜预防大肠癌术后肠粘连的效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治疗下颌角区骨缺损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比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2只兔子分为2组: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6只(左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喜勒可吸收生物膜,右侧不植骨不覆膜),市售生物膜组6只(左侧不植骨不覆膜,右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市售生物膜),在生理盐水充分冷却的条件下,采用直径为6 mm的球钻在兔下颌骨左右两侧下颌角区分别制备直径6 mm洞穿性的骨缺损.覆盖生物膜,需超出缺损边缘2 mm,分层缝合创口.术后3 d每天皮下注射抗生素.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取整个下颌骨.结果 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覆膜的动物骨缺损有不同程度修复,而不覆盖膜的骨缺损均明显存在,且骨缺损内有肌肉长入,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结构.术后3个月覆膜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而不覆膜缺损区被结缔组织填充,没有新骨形成.结论 喜勒可吸收生物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均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作为骨细胞载体促进骨修复,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有较强的抗降解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膜控法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膜控法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患者采用膜控法上颌窦内提升或外提升并植入骨替代品,同期或择期植入种植体(上颌窦底内提升组同期植入植体,外提升组择期植入植体).术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语言评价量表(VRS)得分分析内外提升术后反应的差异性.并在修复取模型时测量ISQ值,比较两组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膜控法上颌窦提升中有1例穿孔,术中利用可吸收生物膜修补,最终成功修复,经过近2年的随访,患者反应临床效果良好.采用VAS(视觉模拟量表)、语言评价量表VRS的得分分析内外提升患者术后反应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修复取模型时的ISQ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膜控法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植体,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术中创伤小,术后反应小,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前路手术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术后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功能的影响,改进手术细节,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方法,自2016年3月始,将于华西医院骨科住院拟行颈椎前路连续双节段椎间融合(Zero-P假体)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入选20例,对照组在植入颈椎假体后常规缝合椎前筋膜;实验组在常规缝合椎前筋膜的基础上于椎前软组织间隙放置可吸收胶原生物膜.术后3天、3月、6月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前软组织(PST)厚度以判断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并完善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和吞咽一生活质量(SWAL-QOL)问卷调查以评估吞咽功能.结果 术后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PST肿胀分别为(0.59±0.38) cm和(0.63±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PST肿胀分别为(0.19±0.12) cm和(0.43±0.35) cm、(0.2±0.12) cm和(0.4±0.31)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SWAL-QOL问卷评分分别为62.05±1.57和61.26±1.48、68.75±1.33和68.05±1.4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SWAL-QOL问卷评分分别为65.9±1.41和63.47±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分别为35%和55%、10%和2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5%和4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能够在ACSS术后早期降低吞咽困难总体发生率,在极早期可以预防中度及以上吞咽困难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