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注射材料治疗脊柱骨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平均年龄增加,因骨质疏松或肿瘤造成的脊柱椎体压缩/病理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逐渐成为常规的相关疾病经典治疗方案。这一术式是将脊柱专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注入到压缩骨折椎体中起到机械稳定的作用。通过对椎体可注射材料进行不断的调整,我们对其治疗脊柱骨折的机制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然而,继发于PMMA注射和骨水泥渗漏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也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可注射材料来完成这一临床治疗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将对目前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来源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来源组织支架材料具备良好的物理和机械特性,可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纳米和微观结构,激活细胞所需的各类生物因子,从而促进细胞附着、增殖和分化。天然生物来源支架材料的特性,特别是细胞外基质材料脱细胞脂肪组织基质,在干细胞传递及损伤组织修复等方面有优势及不足,有希望用于皮肤组织工程进行软组织缺损的注射及填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移植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生物材料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组织工程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优势。尤其是在整形美容领域的注射美容中,微粒化脱细胞真皮基质(mADM)以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受到瞩目,具有安全、微创、可持续性等优点。对于mADM在注射时选择的介质、介质与mADM适宜的混合比例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验证。该文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位成形可注射水凝胶特性及其促创面愈合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位诱导修复再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以及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等慢性创面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近年来研究者对原位成形可注射水凝胶,即在创面局部应用可在生理条件下自发凝胶化的水凝胶类生物材料进行了探索。该类生物材料含有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根据需求添加促进创面修复的细胞,还能作为生长因子等活性肽的控释载体,模拟创面局部微环境,从而诱导修复再生。本文对原位成形可注射水凝胶的原位凝胶化特性及促进创面修复再生的作用进行综述,包括其材料种类、作用机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竹复合材料制备牙科纤维桩灭菌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背景 竹纤维是一种产量丰富的天然植物纤维,其力学性能可与玻璃纤维相媲美,是一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材料.目的 研发一种低模量高强度的竹纤维复合材料作为牙科纤维桩材料.方法 采用树脂传递模塑法制备竹纤维复合材料,将竹纤维复合材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于力学性能实验和生物相容性实验.力学性能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灭菌组,对照组未灭菌,灭菌组通过 121℃和 2.2 MPa的高压灭菌器灭菌 30 min.高精度微力学试验机分析灭菌前后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和断裂形式的荷载-位移曲线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灭菌前后竹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断裂形貌.生物相容性实验包括CCK-8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周期和凋亡实验、溶血实验.CCK-8细胞毒性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浸提液组,阴性对照组为正常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空白对照组为无细胞的正常培养基,浸提液组为制备不同浓度(25%、50%、75%、100%)的竹纤维复合材料浸提液;细胞周期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处理组,阴性对照组为正常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处理组为 100%浓度的浸提液;细胞凋亡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为正常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处理组为 100%浓度的浸提液;溶血试验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组为 100%浓度的浸提液,阴性对照组为 0.9%氯化钠注射液,阳性组为蒸馏水,进一步验证竹纤维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未灭菌的对照组与灭菌组相比,弯曲模量[(9±2)GPa vs(11±4)GPa]和弯曲强度[(498±95)MPa vs(496±30)M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位移曲线显示,未灭菌的对照组相比灭菌组有较好的断裂模式,未灭菌的对照组呈梯度破坏,灭菌组呈脆性断裂.扫描电镜显示,未灭菌的对照组和灭菌组的纤维和树脂表面形貌结合较好;未灭菌的对照组的断裂形貌为纤维拔出,灭菌组的断裂形貌为树脂基体的整体断裂.CCK-8结果显示,在短期内竹纤维复合材料 100%浓度的浸提液吸光度值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浸提液的增殖能力最强.细胞周期结果显示,100%浓度的浸提液在第 5天有较好的细胞增殖周期,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00%浓度的浸提液在第 5天无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试验表明,实验组竹纤维复合材料浸提液的溶血率为 2.69%,溶血率<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灭菌前后的竹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相对稳定,且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制备牙科纤维桩材料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移植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随着生物材料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组织工程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优势。尤其是在整形美容领域的注射美容中,微粒化脱细胞真皮基质(mADM)以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受到瞩目,具有安全、微创、可持续性等优点。对于mADM在注射中所选择的介质、介质与mADM适宜的混合比例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验证。该文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姜黄素纳米颗粒联合可注射水凝胶用于改善心肌梗死后微环境的体外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为探索心肌梗死后的新治疗策略,本研究结合生物材料探索心肌梗死后恶劣微环境的改善策略.方法 通过对生物相容的透明质酸改性与羧甲基壳聚糖共同制备可注射水凝胶,同时制备纳米胶束包载的姜黄素(PP@Cur)用以改善心肌细胞的凋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染色验证PP@Cur的微环境改善作用以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结果 姜黄素纳米颗粒结合水凝胶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后的高炎症和高活性氧环境.结论 生物材料结合纳米递送平台用于心肌梗死后微环境改善是可行的,并且有望成为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作为新型生物材料,可有效控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等慢性创面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PRF已有多种衍生物,如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钛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不同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保留时间等存在差异,为患者创面修复提供了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PRF联合其他材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挥协同作用,在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可减轻炎症,减少瘢痕形成,减轻伤口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甲基丙烯化明胶微球缓释Kartogenin修复髓核退变的体外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失衡是髓核退变的主要原因,小分子药物Kartogenin(KGN)可恢复基质合成和降解的平衡.利用合适的载药系统实现KGN的缓释对KGN发挥长期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目的:用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包裹KGN,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成可注射的水凝胶微球,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和对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将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s,β-CD)与KGN混合成包合物,与10%GelMA按1∶9的体积混合,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水凝胶微球GelMA@β-CD@KGN,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微观形貌,检测水凝胶微球浸泡于PBS中1个月的药物释放情况.提取SD大鼠髓核细胞,将第1代细胞分3组培养:对照组单独培养髓核细胞,另外两组分别将GelMA@β-CD微球、GelMA@β-CD@KGN微球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存活.分别用含有白细胞介素1β和不含白细胞介素1β的完全培养基将髓核细胞与两种微球共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髓核细胞基质合成蛋白和分解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冻干后的GelMA@β-CD@KGN微球为规则的球形,保持高度分散且大小均一,形状饱满;GelMA@β-CD@KGN微球体外可持续释放药物,至30 d时药物释放量达到总量的62%;②活死细胞染色显示,GelMA@β-CD@KGN可保持髓核细胞的活性;CCK-8检测显示,GelMA@β-CD@KGN可促进髓核细胞的增殖;③在含或不含白细胞介素1β的完全培养基中,GelMA@β-CD@KGN微球组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高于GelMA@β-CD微球组(P<0.05,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的mRNA表达均低于GelMA@β-CD微球组(P<0.01);④结果表明,GelMA@β-CD@KGN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缓释能力,作为载药系统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聚吡咯-壳聚糖导电复合水凝胶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脏功能的恢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导电生物材料被认为是传输心肌修复电信号的潜在候选者,将基于细胞或无细胞的策略与导电生物材料相结合以补充心肌细胞和/或恢复电信号通路,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心脏修复方法.目的:评估聚吡咯-壳聚糖导电复合水凝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吡咯-壳聚糖导电复合水凝胶,表征水凝胶的微观形貌、生物相容性与导电性.取30只成年SD大鼠,利用夹闭心脏左前降支后再松解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21 d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空白组向左心室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内注射生理盐水,普通水凝胶组向左心室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内注射壳聚糖水凝胶,导电水凝胶组向左心室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内注射聚吡咯-壳聚糖导电复合水凝胶,每组10只.设置造模后对应的时间点,分别进行心脏机械功能(超声心动图、压力-体积分析)、心脏电生理(心电图、程序性电刺激、光学映射技术、微电极阵列技术评估、八导联心电图、瘢痕区电阻率)及心脏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导电复合水凝胶表面存在大量孔隙,导电率为(3.19±0.03)×10-3 mS/cm,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②造模后105 d的超声心动图与压力-体积分析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普通水凝胶组比较,导电复合水凝胶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脏的收缩功能.造模后105 d的心电图、程序性电刺激、光学映射技术、微电极阵列技术评估、八导联心电图、瘢痕区电阻率检查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普通水凝胶组比较,导电复合水凝胶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脏的电传导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造模后105 d的心脏组织Masson染色显示,3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与生理盐水组和普通水凝胶组相比,导电水凝胶组梗死区正常心肌组织较多、纤维化程度较小.③结果表明,聚吡咯-壳聚糖导电复合水凝胶可能通过提高梗死瘢痕区组织电传导速度、增加瘢痕厚度、增强心脏同步收缩、减少受损组织来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梗死心肌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