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血管疾病急救需求的急诊科临床教学现状与提升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教学和科室建设情况调查结果,为提升急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急救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于2024年5月20日至29日,通过电子问卷,对多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计数资料的百分比表示,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 共计304份问卷纳入本研究,其中心内科医师占9%;89.8%的医师在心内科轮转时间<3个月;仅22%的学员进入过心内科导管室;观摩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及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手术(如缺损修补、肺动脉压力测定)、肺栓塞微创手术的学员比例较低;能正确分析心脏超声报告的医师占19.7%、能识别心脏超声切面的医师占12.1%;能通过心电图正确诊断心律失常的医师占98%.结论 急诊科医师的心血管疾病背景知识全面性不足,应加强生理解剖学习、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提升临床教学效果,应用虚拟手术和模拟场景予以训练,以便达到提升急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急救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最终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在心脏外科应用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密闭的储血器内施加负压以增加静脉引流量的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特别是微创心脏手术和低体重患者的手术中,VAVD技术因其能够提高静脉回流效率、减少体外循环(CPB)预充量及改善手术视野的显著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VAVD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心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带来的技术优势,包括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中并发症.此外,还探讨了VAV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气体栓塞风险、血液损伤、设备的复杂性及较高的操作要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优化VAVD技术的应用,提高其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VAVD技术在心脏外科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氨甲环酸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可通过阻止血栓溶解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目前多用于心脏、骨科、产科以及创伤手术中,但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较少。文章阐述了目前TXA主要的临床应用方式、剂量及效果。此外,对成年人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颅脑创伤手术及小儿神经外科手术的出凝血特点和TXA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应用TXA存在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和癫痫发生的可能性,可能和剂量相关,目前的研究仍未确定TXA的最佳给药方案以平衡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 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IE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425例IE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纳入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分布和临床转归等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25例IE患者中,从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0周,发热423例(99.5%),心脏杂音372例(87.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心力衰竭最为常见,共219例(51.5%),其次为脏器栓塞158例(37.2%);原有基础心脏疾病者250例(58.8%),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121例(28.5%)];超声心动图和手术共发现赘生物410例(96.5%);病原学检查阳性343例(80.7%),病原体以链球菌特别是草绿色链球菌[59.5%(204/343)]最常见。425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中342例(80.5%)联合手术治疗,332例(97.1%)为早期手术,住院期间死亡19例(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纽约心功能分级Ⅲ级及以上[比值比(odds ratio, OR)=3.4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0~11.68]、脑栓塞( OR=4.45, 95% CI 1.50~13.22)和感染性休克( OR=19.41,95% CI 3.81~99.02)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0),接受手术治疗( OR=0.15,95% CI 0.05~0.47)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01)。 结论:IE仍存在明显的诊断延误,应提高对IE的警惕性,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多套血培养并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和有指征患者的早期手术干预是IE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超声量表评估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量表评估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计算机断层肺血管造影(CTPA)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患者137例,选取77例作为实验集,其余60例作为验证集。依据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肺栓塞指南分为次大面积肺栓塞组(sub-PE组,71例)和小面积肺栓塞组(small-PE组,66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在实验集中筛选出有意义的超声参数制成超声量表,再运用量表对验证集患者进行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估新量表对sub-PE的诊断效能。结果:①一般情况:sub-PE组较small-PE组年龄稍大[(61.57±1.45)岁对(56.31±1.59)岁, P=0.016],其余一般资料数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实验集:77例肺栓塞患者中sub-PE组41例与small-PE组36例。与small-PE组相比,sub-PE组右室前后径、肺动脉主干内径、右室/左室比值、三尖瓣反流速度、Tei指数、下腔静脉内径明显增大(均 P<0.05),而右室前壁运动幅度、右房面积变化率、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下腔静脉塌陷率以及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明显减小(均 P<0.05);通过实验集筛选出15项超声参数制成超声量表。③验证集由每组各30例组成,sub-PE组较small-PE组分值显著增加(11.63±3.87对4.43±1.96, P<0.001);应用新型超声量表诊断sub-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以6.5为截断值时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83.33%。 结论:新型超声量表为临床评价sub-PE提供一种综合可行的超声影像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6年至2018年国内33家医院4 981例住院儿童心肌病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资料,电话随访了解心肌病患儿出院后情况。结果: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住院患儿4 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 981/6 319 678例),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DCM)最多[1 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 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年度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1 566例(31.44%)];其次为1~3岁[1 015例(20.38%)]和7~12月龄[664例(13.33%)]。入院时3 548例(71.23%)患儿临床呈现心力衰竭状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Ross评分≥7分者占47.83%(2 262/4 729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90%(294/4 981例);住院期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64%(32/4 981例)。37.50%(1 868/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最常见。17.95%(89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中有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为79.32%(3 951/4 981例),以二尖瓣返流最多。分别有35.88%(1 787/4 981例)和42.84%(2 13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异常;3.33%(166/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行基因检测。总体病死率为7.31%(364/4 981例)。结论:国内儿童心肌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多发生瓣膜返流;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病患儿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不同,分为A组(显微开颅夹闭术)30例和B组(血管内栓塞术)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中(T1)、术毕(T2)及术后24 h(T3)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每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的变化情况,出院时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状况,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术后2年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T1时心脏排血指数[(2.86±0.63)L·min -1·(m 2) -1比(3.39±0.83)L·min -1·(m 2) -1]明显升高,心率[(90±15)次/min比(79±9)次/min]、收缩压[(132±18)mmHg比(123±9)mmHg]、舒张压[(96±13)mmHg比(89±12)mmHg]和每博心输出量[(88.64±18.53)mL比(78.54±13.35)mL]均明显下降( t=2.50、3.61、2.89、2.63、3.02,均 P<0.05);相比A组,B组T2时心率[(86±12)次/min比(75±11)次/min]、收缩压[(134±20)mmHg比(122±11)mmHg]和舒张压[(93±11)mmHg比(77±14)mmHg]均明显下降,T3时收缩压[(128±13)mmHg比(113±14)mmHg]和舒张压[(85±9)mmHg比(78±13)mmHg]均明显下降( t=2.68、3.14、3.95、4.15、3.05,均 P<0.05)。B组出院时SF-36量表中的精力[(55.07±8.76)分]、生理职能[(53.65±8.62)分]、生理功能[(62.25±9.53)分]、精神健康[(72.26±13.95)分]、情感职能[(61.89±12.25)分]和总体健康[(47.63±8.61)分]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45.86±7.62)分、(49.21±9.76)分、(43.58±8.75)分、(50.14±10.33)分、(44.76±9.42)分、(35.86±7.60)分]( t=4.43、2.35、8.07、7.09、6.18、5.73,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年,B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6.89±4.54)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1.34±0.42)分]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92.48±6.09)分、(2.79±0.61)分]( t=4.15、11.07,均 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而言,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相当,后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较稳定,且出院时短期预后效果较好,但远期预后可能差于显微开颅夹闭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电极拔除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进行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AFLEP)进行临时起搏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就诊的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拔除电极导线后需要进行临时起搏器过渡治疗的患者。根据过渡治疗期间使用的是临时起搏器还是AFLEP,分为临时起搏器组和AFLEP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电极导线年限、赘生物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临时起搏器和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使用的时间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电极导线穿孔,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赘生物,心脏填塞,肺栓塞,死亡和新植入起搏器再发感染,气胸,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4例,其中AFLEP组24例,临时起搏器组20例。AFLEP组患者57.5(45.5,66.0)岁,较临时起搏器组[67.0(57.3,71.8)岁]年轻( P=0.023)。两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FLEP组电极导线植入年限为11.0(8.0,13.0)年,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8.5(7.0,13.0)年( P=0.292)。AFLEP组患者电极导线赘生物直径为(8.2±2.4)mm,临时起搏器组为(9.1±3.0)mm。两组所有患者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临床拔除成功。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血肿、肺栓塞、心脏填塞、电极穿孔和电极导线或瓣膜赘生物等并发症。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时起搏器组有4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临时起搏器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2例(10.0%)、感知功能异常2例(10.0%)、起搏功能异常2例(10.0%)、死亡2例(10.0%),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AFLEP组过渡治疗时间为19.5(16.0,25.8)d,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14.0(12.0,16.8)d( P=0.001)。AFLEP组随访23.0(20.5,25.5)个月,临时起搏器组随访17.0(14.5,18.5)个月,随访期间AFLEP组无患者发生新植入起搏器再感染,临时起搏器组有2例(10.0%)患者发生再感染。 结论:应用AFLEP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过渡治疗,植入过程安全,相较于临时起搏器其感知和起搏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更加稳定,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