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中miR-126与ICAM-1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中的微小RNA-126(miR-126)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明确诊断为AMI患者45例作为AMI组,另从同一年龄段、性别的健康体检者中选取45例作为对照组.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收集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对EMP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EMPs中的miR-126和ICAM-1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BMI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miR-126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ICAM-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iR-126、ICAM-1及CK-MB与AMI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miR-126 对 AMI 诊断的 ROC 曲线 AUC 为 0.813(95%CI:0.725~0.903,P<0.001),ICAM-1 为 0.848(95%CI:0.764~0.933,P<0.001),miR-126 与 ICAM-1 联合诊断的 AUC 为 0.922(95%CI:0.870~0.946,P<0.001).结论 miR-126和ICAM-1在EMPs中的表达水平和AMI存在独立相关性,两者对AMI均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孕激素给药方式对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冻胚移植后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子宫内膜的冷冻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不同孕激素给药方式对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第1周期冷冻单囊胚移植并使用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患者3 357例,根据孕激素给药方式分为肌内注射黄体酮组(IMP组)749例、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阴道微粒化黄体酮胶囊组(DYD-VPC组)2 249例及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阴道黄体酮凝胶组(DYD-VPG组)359例.比较三组基本临床特征、孕产期并发症及妊娠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 三组年龄、BMI、不孕年限、未生育、患有原发性不孕症、窦卵泡数、获卵数、FET前子宫内膜厚度、PCOS患者比例、剖宫产史、移植胚胎发育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三组活产率、生化妊娠率、生化妊娠流产率、临床妊娠丢失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MP组剖宫产率高于DYD-VPC组和DYD-VPG组(83.42%vs 76.88%vs 73.41%,P<0.05).三组妊娠期和新生儿并发症如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肌内注射黄体酮与剖宫产风险增加相关.结论 在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子宫内膜的冻胚移植周期中,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阴道用黄体酮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与肌内注射黄体酮相同,但剖宫产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调配方法优化及其成品输液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优化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调配方法,并考察其在不同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最佳溶解方法;通过测定成品输液中不溶性微粒、pH值及主要成分黄芩苷、连翘苷、绿原酸的含量变化,考察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在不同溶媒中配伍的稳定性。结果: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最佳调配工艺为:加入5 ml灭菌注射用水,以1 200 r/min振荡5 min。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在4种成品输液中8 h内主要成分含量均较稳定;8 h内0.9%氯化钠输液、5%葡萄糖输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 h内10%葡萄糖输液、6 h内葡萄糖氯化钠输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8 h内0.9%氯化钠输液pH值满足最佳配伍要求,2 h内5%葡萄糖输液pH值满足最佳配伍要求,4 h内葡萄糖氯化钠输液满足最佳配伍要求。结论:本研究优化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最佳调配方法,临床应用宜使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配制成品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的成品输液应现用现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载阿霉素新型改性壳聚糖纳米微粒控释载体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缓释载体用于骨肉瘤治疗研究。方法:2%乳酸水溶液制备水溶性的壳聚糖乳酸盐,pH 5.0的反应体系中,壳聚糖乳酸盐与TPP以10:1的投料比制备载阿霉素的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ChLa-Dox NPs),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其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学表征,ChLa-Dox NPs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则通过缓释载体体外缓释动力学、MG63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徙能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在pH 5.0及壳聚糖乳酸盐:TPP的投料比为10:1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hLa-DoxNPs平均粒径为142.4±1.21 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为+29.2 mV。ChLa-DoxNPs在体外10h时阿霉素达到缓释平台期,缓释12 h内阿霉素累积释放率为(69.4±2.6)%;MG63细胞系骨肉瘤细胞模型实验中,空载纳米微粒组细胞存活率为92.36±3.17%,而不同载药量的ChLa-Dox NPs组具备显著的骨肉瘤细胞杀伤作用。相比空载体组,ChLa-Dox NPs对骨肉瘤细胞迁徙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骨肉瘤凋亡的发生[(凋亡率为(54.08±2.53%)]。结论:经改良制备的载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符合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理化特性要求,生物相容性好,体外缓释动力学及抗骨肉瘤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检测表明其具备较好的阿霉素缓释特性,体外能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徙并促进其凋亡,具有较明确的临床转化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测定试剂盒的研制及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制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放射免疫测定(RIA)试剂盒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试剂盒,探讨其在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种试剂盒的技术指标为参考依据建立检测方法,确定磁微粒包被抗体的工艺方法及 125I和吖啶酯标记抗体的工艺方法,并评价2种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通过检测临床癌症(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样本中的hVEGF,评价2种试剂盒对早期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2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磁微粒与包被抗体的最佳比例为1 ml磁微粒∶1 mg抗体; 125I与标记抗体的最佳比例为55.5 MBq 125I∶0.1 mg抗体,吖啶酯与标记抗体的最佳比例为25 μg吖啶酯∶0.2 mg抗体。RIA和CLIA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17.6、9.2 pg/ml。在精密度方面,CLIA试剂盒的批内变异性略高于RIA试剂盒,而批间变异性略低于RIA试剂盒。RIA和CLIA试剂盒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28%和101.85%,说明CLIA试剂盒检测的准确率更高。在临床样本检测方面,2种试剂盒对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90%以上。RIA试剂盒和CLIA试剂盒检测出正常人血清样本的特异度分别为98.11%(104/106)和99.06%(105/106)。癌症患者与正常人hVEGF测定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695~-14.920,均 P<0.01)。 结论:2种试剂盒各项技术指标较好,其中CLIA试剂盒的分析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在早期肺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类抗原R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人类抗原R(HuR)对乳腺癌功能表型的影响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方式。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了解HuR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选取与HuR显著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富集分析(GSEA)。以MCF-7和SK-BR-3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时转染小干扰RNA(siRNA)沉默HuR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HuR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种乳腺癌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通过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和 t检验。 结果:Hu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3.429±0.300比3.913±0.370, Z=-15.216, P<0.01),GO和GSEA结果显示HuR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通过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部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负调节、血液微粒、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E2F信号通路及脂肪酸氧化。HuR在两株乳腺癌细胞系中沉默后,CCK-8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沉默HuR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0.148±0.001比0.151±0.001比0.160±0.002比0.159±0.003,0.163±0.002比0.163±0.002比0.172±0.001比0.172±0.000,0.214±0.002比0.215±0.001比0.238±0.003比0.236±0.002;0.146±0.002比0.146±0.003比0.155±0.002比0.154±0.001,0.156±0.001比0.158±0.002比0.172±0.002比0.172±0.001,0.193±0.002比0.197±0.001比0.229±0.007比0.229±0.006, F=29.811、45.663、105.662、16.735、65.344、53.219, 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24 h细胞迁移的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038±0.020比0.067±0.025比0.223±0.047比0.167±0.035,0.082±0.040比0.140±0.027比0.318±0.023比0.254±0.041, F=20.045、30.130, 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实验组通过小室的MCF-7和SK-BR-3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971.000±154.049、873.333±186.100比1 939.333±11.547,1 301.333±81.132、1 152.000±109.421比2 278.000±244.461, t=7.328、8.067、8.190、9.442, 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在两株细胞中,实验组的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560±0.015、0.738±0.011比0.968±0.030,0.866±0.003、0.788±0.030比0.970±0.021,0.843±0.009、0.832±0.014比1.003±0.009;0.862±0.011、0.855±0.020比0.981±0.020,0.754±0.083、0.821±0.024比0.939±0.083,0.708±0.038、0.687±0.027比0.936±0.049, t=30.666、18.216、9.036、14.279、20.708、22.206、10.934、11.440、5.026、3.665、10.549、11.288, P<0.01、0.05)。 结论:HuR可提高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乳腺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内皮微粒及肾脏皮质微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脓毒症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特点及其与血浆内皮微粒(EMP)表达之间的关系,评价血必净注射液作为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每组10只。采用高位结扎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只翻动盲肠,不进行结扎穿孔。基于高位结扎CLP致死率高,血必净组于制模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 mL/kg、12 h 1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90 mg/kg、6 h 1次;阳性药物对照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Sha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相同频次进行干预。术后48 h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和血乳酸(Lac);应用测流暗场成像技术监测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采用哌莫硝唑免疫组化法评估肾组织缺氧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EMP水平,并分析EMP与肾脏皮质微循环灌注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测量血肌酐(SCr),并采用肾组织损伤评分(Paller评分)评价肾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结果:与Sham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血必净组大鼠灌注血管密度(PVD)、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MAP均明显下降,缺氧指示剂哌莫硝唑阳性表达明显增加,Lac、EMP、Paller评分和SCr均明显升高。但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血必净组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明显改善,PVD和MFI显著升高〔PVD(mm/mm 2):16.20±1.20比9.77±1.12,MFI:2.46±0.05比1.85±0.15,均 P<0.05〕,Lac水平明显降低(mmol/L:4.81±1.23比6.08±1.09, P<0.05),MAP略有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4.00±2.00比80.00±2.00, 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改善脓毒症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灌注,而这种效应不依赖于MAP的改变。血必净组肾脏皮质哌莫硝唑阳性表达量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明显降低〔(35.89±1.13)%比(44.93±1.37)%, 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脓毒症大鼠肾脏缺氧程度。血必净组大鼠血浆EMP水平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降低(×10 6/L:3.49±0.17比5.78±0.22, P<0.05),且EMP水平与PVD和MFI均呈显著负相关( r值分别为-0.94和-0.95,均 P<0.05),提示脓毒症大鼠血浆EMP水平升高与肾脏皮质微循环障碍高度相关,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EMP的产生。血必净组Paller评分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降低(分:46.90±3.84比62.70±3.05, P<0.05),SCr水平亦明显低于阳性药物对照组(μmol/L:121.1±12.4比192.7±23.9, 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脓毒症大鼠肾损伤程度,改善肾功能。 结论:作为抗菌药物的辅助治疗,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血浆EMP表达,改善肾脏皮质微循环,减轻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东地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致敏情况,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并经ImmunoCAP 1000(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或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表现为至少一种过敏原阳性的患儿血清样本254例,其中男173例,女8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7(4.00,9.75)岁。采用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样本进行18项过敏原sIgE检测。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屋尘螨(85.0%,215/254)的阳性率最高,依次为粉尘螨(83.5%,212/254)、鸡蛋白(19.3%,49/254)、牛奶(14.6%,37/254)、德国蟑螂(14.2%,36/254)和法国菊(12.6%,32/254)。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均以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为主。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患儿的屋尘螨(95.4% vs. 91.7% vs. 71.0%,χ 2=23.257, P<0.001)、粉尘螨(95.4% vs. 90.6% vs. 67.7%,χ 2=26.916, P<0.001)、艾蒿(10.8% vs. 9.4% vs. 1.1%,χ 2=7.535, P=0.023)、法国菊(21.5% vs. 14.6% vs. 4.3%,χ 2=10.876, P=0.004)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6岁组的屋尘螨(96.2% vs. 84.0% vs. 53.5%,χ 2=46.343, P<0.001)、粉尘螨(96.2% vs. 81.5% vs. 48.8%,χ 2=52.756, P<0.001)、德国蟑螂(17.7% vs. 14.8% vs. 2.3%,χ 2=6.313, P=0.043)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3岁组;而≤3岁组的鸡蛋白(41.9% vs. 21.0% vs. 10.8%,χ 2=20.281, P<0.001)和牛奶(41.9% vs. 16.0% vs. 4.6%,χ 2=36.227,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6岁组。此外,屋尘螨与粉尘螨、艾蒿与法国菊、猫皮毛屑与马皮毛屑、法国菊与蒲公英、鸡蛋白与牛奶、梯牧草与芝麻均显著正相关( r s≥0.511, P<0.01)。随着屋尘螨致敏等级的增加,艾蒿(0.0% vs. 1.5% vs. 10.8%,χ 2=9.714, P=0.008)、法国菊(0.0% vs. 4.4% vs. 19.6%,χ 2=16.195, P<0.001)、猫皮毛屑(0.0% vs. 7.4% vs. 18.2%,χ 2=11.459, P=0.003)和马皮毛屑(0.0% vs. 1.5% vs. 15.5%,χ 2=15.443,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升高,而牛奶(29.0% vs. 16.2% vs. 10.1%,χ 2=8.792, P=0.012)sIgE阳性率显著下降。 结论:尘螨是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最主要的过敏原,法国菊是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患者致敏情况不同,过敏性疾病患儿需定期检测过敏原并注意规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依据CLSI EP9-A3评价两种方法学检测糖类抗原242的可比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两种方法学检测糖类抗原242(CA242)结果的可比性,以评估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是否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新指南EP9-A3文件要求,收集2018年1-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患者检测剩余的新鲜血清标本100例,以Fujirebio Diagnostics AB的酶联免疫法为参比方法,安图生物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为评估方法,对2种方法检测CA242的结果进行方法学比对和偏移评估。选择Passing-Baklok回归方法进行线性拟合,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4.31~295.63 U/ml范围内,2种方法学的CA242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r=0.991,截距0.652)。参比方法和评估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75±6.69)U/ml比(56.11±6.86)U/ml, t=0.246, P=0.806]。将CA242的医学决定水平25.00 U/ml代入选取的最佳回归模型拟合方程,计算得到的相对偏移3.52%,<1/2 TEa±12.5%( TEa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审允许总误差),满足要求。 结论:安图生物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和Fujirebio Diagnostics AB酶联免疫法检测CA242结果具有可比性,满足临床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 3O 4磁性微球,吸附聚集离子型显影剂泛影葡胺(泛影酸根携正电荷),即通过改进显影剂的方法,使磁性微球携带显影剂,制成新的纳米粒子-磁影复合微粒,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血液循环带来的磁影复合微粒不断在磁场区域血管内滞留聚集,磁场区域血管内磁性微球携带的显影剂浓聚达到显像浓度,实现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并且通过调整两种试剂配比,可适度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提高显影效率。由此分步进行了电镜实验、CT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CT活体人体成像试验。 结果:电镜实验:泛影葡胺,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20 nm。氨基Fe 3O 4磁性微球,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100 nm,分布较疏散均匀。两种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但仍具备磁流体性能、强顺磁性。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胫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磁场一侧胫骨近端内血管明显可见四氧化三铁分布,无磁场一侧未见。活体人体成像试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腓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 结论:通过磁影复合微粒(磁性微球+泛影葡胺)新试剂的制作,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达到活体骨内显影剂浓聚,在CT薄层扫描下可实现活体外径≥0.5 mm骨内血管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