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于蝙蝠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不同的媒介中高度分化的病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蝙蝠是尼帕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宿主。然而,蝙蝠体表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否也携带这些病毒,以及吸血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与蝙蝠携带的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中国云南省收集了蝙蝠体表686只吸血节肢动物,其中包括蝠蝇、蛛蝇、蜱、螨和跳蚤。采用宏转录组学方法对这些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进行分析,发现了144种高度多样性的单股正链RNA、单股负链RNA和双链RNA病毒,其中138种是潜在的新病毒。这些病毒分属14个不同的病毒科或目,包括布尼亚病毒目、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呼肠孤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尼亚病毒目是蜱中最丰富的病毒群(占总病毒RNA的84%),而裸露核糖核酸病毒在蛛蝇和蝠蝇的文库中最丰富(52%~92%),其次是solemoviruses(南方菜豆花叶病毒)(1%~29%)和呼肠孤病毒(0%~43%)。这些病毒基于节肢动物类型高度聚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蝙蝠携带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中没有发现蝙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这似乎并不支持蝙蝠体表的节肢动物是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的传播媒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红皮病伴下睑外翻和Kaposi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0岁,因周身皮肤潮红、脱屑3个月,伴双下睑外翻1周入院。患者16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面部出现红斑、丘疹,皮疹反复发作,累及躯干、四肢,伴明显皮肤干燥、瘙痒。曾多次住院治疗,考虑"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炎""泛发性湿疹"。住院期间系统和局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出院后不规则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外用药膏(具体不详)。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红斑,鳞屑较多,伴有轻度瘙痒,无发热,皮疹逐渐迁延至全身,1周前出现双下睑外翻。体检:一般情况可,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双下肢凹陷性浮肿。皮肤科检查:全身90%以上皮肤弥漫性潮红斑,伴大量细小脱屑;双眼下睑外翻;双上肢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双手掌、足底散在分布苔藓样丘疹,角化明显;指甲增厚,颜色发黄,甲板有小凹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48 × 10 9/L、中性粒细胞8.04 × 10 9/L,嗜酸性粒细胞1.04 × 10 9/L,其比例为0.083(参考范围0.004 ~ 0.080,下同),乳酸脱氢酶315 IU/L(120 ~ 250 IU/L),总蛋白49.7 g/L(62.0 ~ 85.0 g/L),白蛋白27.2 g/L(35.0 ~ 53.0 g/L)。自身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类风湿因子、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和T4、T淋巴细胞亚群均正常。IgG、IgA、IgM、补体C4均正常,补体C3 0.77 g/L(0.79 ~ 1.52 g/L)。肿瘤指标: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均正常。过敏原:户尘螨8.2(++),鸡蛋白弱阳性,总IgE 115.2 IU/m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房性早搏。B超:左肾囊肿,胆囊炎伴胆盐结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检查:右上肺陈旧结核。胸部CT:两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改变,右肺上叶多发陈旧灶,升主动脉起始处轻度增宽。左前臂屈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层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鳞状上皮轻度乳头状增生,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散在及灶性浸润,局灶间质黏液变性,见多量弹性纤维( 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3个红小豆品种对红叶螨抗性筛选及评价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了筛选出对红叶螨Tetranychus pueraricola抗性强的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本研究采用叶片被害指数、盆栽虫口密度、螨量比值、叶绿素含量和田间自然种群密度5种抗性鉴定方法对13个红小豆品种的抗螨性进行评价.5种抗性鉴定方法在评价红小豆品种抗螨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彼此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田间自然种群密度法与螨量比值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达0.971,田间自然种群密度法可作为红小豆对红叶螨抗性的最佳评价方法.利用5种抗螨性鉴定方法的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将13个红小豆品种分为5大类,综合判断农垦红和珍珠红为高抗品种,天津红和中红7号为高感品种.红小豆不同品种对红叶螨抗感性的评价结果可作为黑龙江省红小豆田间品种布局的参考,对黑龙江半干旱地区杂粮作物害虫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亚热带森林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土壤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关键功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树种下凋落物质量和微环境差异可能调控着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以亚热带森林同质园中8个优势树种为对象,于2022年8月原位调查了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分类学类群和功能群的差异以及调控因子.共捕获土壤动物567只(白蚁和蚂蚁除外),隶属3门10纲26目99科,其中角翼甲螨科、蛉蟋科、原?科、等节?科为优势类群.树种显著影响了土壤动物总体丰度,表现为火力楠>杜英>米槠>杉木>香叶>木荷>马尾松>枫香.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具有明显差异,火力楠、杉木土壤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米槠、枫香相对较低;枫香中小型土壤动物均匀度最高且显著高于火力楠、杜英,而大型及总的土壤动物均匀度在8个树种间差异不大.此外,火力楠树种下杂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丰度相对较高,杜英树种相对较低;杜英、火力楠树种下捕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丰度较高,显著高于枫香,且腐食性土壤动物主要以中小型土壤动物为主.冗余分析显示,凋落物N、C:N、K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表明凋落物层较厚且凋落物N、K含量较高的树种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影响不同功能类群土壤动物的分布,从而有助于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了明确茶园暴食性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和茶尺蠖E.obliqua抗药性现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 5种茶园常用杀虫剂对5个地理种群灰茶尺蠖和2个地理种群茶尺蠖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供试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浙江兰溪、浙江金华、河南南阳地区的灰茶尺蠖种群和浙江杭州、浙江安吉的茶尺蠖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中高等抗性;浙江杭州的茶尺蠖种群对苦参碱的抗性达到中等水平,其余供试种群对苦参碱抗性处于敏感水平;所有供试种群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这3种药剂的抗性均处于敏感水平.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看,目前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敏感性高,抗性低,推荐合理科学使用,并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的伊氏叶螨在番茄和龙葵上的适应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伊氏叶螨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螨,在我国的潜在危害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明确其在我国对 2 种常见茄科寄主植物番茄和龙葵的适应性,为伊氏叶螨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25±2)℃、相对湿度(70±5)%、光暗比L ∶ D=16h ∶ 8h的实验室条件下,应用两性生命表方法测定伊氏叶螨在番茄和龙葵上的相关生物学参数,评估其对番茄和龙葵的适应性.[结果]取食番茄的伊氏叶螨的成螨前期为 14.41 d,显著长于取食龙葵的 12.08 d(p<0.05);取食番茄和龙葵时成螨均可存活 20 d以上,雌成螨产卵前期分别为 1.51 和 1.43 d.取食番茄的伊氏叶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 0.17 d-1、1.18 d-1、37.17 和 21.85 d;而取食龙葵的则分别为 0.19 d-1、1.21 d-1、34.55 和 18.63 d.[结论]伊氏叶螨在番茄和龙葵上均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史,且对龙葵的适应度高于番茄.因此推测龙葵可能比番茄更适合作为伊氏叶螨入侵后的寄主植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速生薄口螨成螨的形态观察和系统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了解速生薄口螨成螨扫描电镜下形态特征,并探讨该物种与粉螨中其他螨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从纯培养的速生薄口螨中分离出成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外部形态.提取该螨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并测序,与GenBank上8种粉螨的ITS序列和cox1序列进行比对,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速生薄口螨的腹面表皮内突较发达,足Ⅰ表皮内突愈合成胸板,足Ⅱ表皮内突伸达中央,未连接;腹面有2对几丁质环,雄螨位于足Ⅱ~Ⅳ基节之间;雌螨前对几丁质环位于足Ⅱ~Ⅲ之间,后对几丁质环位于足Ⅳ基节水平;雄螨可见生殖褶、叶状瓣及阳茎等结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cox1序列长539 bp,ITS基因片段序列长1 633 bp,与预期一致.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速生薄口螨与热带无爪螨(GenBank登录号为KC215362)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0.41%,与其他粉螨序列相似性为83.33%~89.73%.cox1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速生薄口螨与害嗜鳞螨(GenBank登录号为MT075728)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3.55%,与其他粉螨序列相似性为79.78%~82.12%.基于ITS和cox1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在拓扑结构上存在差异:在cox1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速生薄口螨为一单支,与其他8种粉螨不在同一进化支上,与形态学分类较为接近;在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速生薄口螨与罗宾根螨聚为一支,与形态学分类存在差异.结论 扫描电镜下可清晰观察到速生薄口螨雌雄成螨的形态结构.基于cox1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速生薄口螨与其他粉螨的亲缘关系较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几种杀虫剂对酢浆草如叶螨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甲氰菊酯、氧乐果及毒死蜱对酢浆草如叶螨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酢浆草如叶螨对氧乐果最敏感,LC50为28.48 mg/L,甲氰菊酯次之,LC50为394.55 mg/L,毒死蜱最不敏感,LC50高达5876.43 mg/L;增效试验表明,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及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3种杀虫剂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总体上,TPP的增效最好,PBO次之,DEM增效作用稍差.因此,氧乐果和甲氰菊酯对酢浆草如叶螨有较好防治作用,应减少毒死蜱使用;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该螨最重要的解毒代谢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圆果大赤螨对桑树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圆果大赤螨对桑树害虫朱砂叶螨、桑蓟马和桑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圆果大赤螨对3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经χ2检验,理论值与观测值差异不显著.捕食功能反应参数表明圆果大赤螨对桑蓟马、朱砂叶螨和桑粉虱捕食量差异显著,其最大日捕食量理论值分别为:416.67、222.22、97.09头.圆果大赤螨对猎物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且取食蓟马的搜寻效应明显高于朱砂叶螨和桑粉虱.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拟合得出,1头圆果大赤螨对桑蓟马、朱砂叶螨、桑粉虱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77.54头、70.49头和27.27头.研究表明,圆果大赤螨对桑树害虫捕食能力依次为桑蓟马>朱砂叶螨>桑粉虱,且对3种害虫均具有较强捕食能力,是桑园害虫的重要天敌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麻风树叶提取物体外抗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麻风树叶治疗蠕形螨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80%乙醇热回流提取法提取麻风树叶提取液.取蠕形螨感染者面部皮脂,分离并鉴定蠕形螨备用.设不同浓度麻风树叶实验组、2%浓度的甲硝唑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体外抗螨实验.pH仪测定不同浓度麻风树叶提取物pH值.设麻风树叶实验组和75%乙醇对照组,用健康家兔进行皮肤刺激实验和急性皮肤毒性实验.结果 50、25、12 mg/ml麻风树叶组与2%甲硝唑组毛囊蠕形螨死亡时间分别为(1.55±0.67)min、(1.61±0.67)min、(2.47±0.80)min和(1.20±0.48)min.50、25 mg/ml麻风树叶组以及2%甲硝唑组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25、12 mg/ml麻风树叶提取液pH值分别为6.07±0.73、6.27±0.82、6.35±0.83,对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刺激评分均为0,且无明显毒性.结论 麻风树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蠕形螨活性且具有皮肤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