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polatuzumab vedotin同情用药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olatuzumab vedotin(pola)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多次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57岁男性,2016年5月诊断为DLBCL,从2016年6月起接受包括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仅化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在内的四线治疗,但治疗后均复发或进展。于2019年12月起接受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6个疗程治疗,治疗过程中无非预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随访截至2021年1月,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超过13个月。结论:pola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中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探讨乡村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乡村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方法:该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取乡村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并对全国范围内的18名乡村全科医生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访谈于2019年1—4月进行。根据访谈结果对胜任力特征条目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取乡村全科医生鉴别胜任力和基准胜任力。结果:共获得约4.6万秒的访谈录音和约17.5万字的访谈文本,提取得到“敬业精神”“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出诊服务”“良好关系的建立”“成就导向”“有自己的专长”“主动了解社区人口动态及健康状况”8项鉴别胜任力,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基本医疗操作技能”“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中医诊疗能力”“社区合理用药”“转诊服务”“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评价”“社区重点人群保健”“了解医疗卫生体制及相关政策”“急诊急救处理能力”10项基准胜任力。结论:该研究初步得到了乡村全科医生岗位的8项鉴别胜任力和10项基准胜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同情用药的危重异位妊娠患者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该患者病情危重,全身微循环血栓形成,抗凝血酶Ⅲ活性低,肝素抗凝效果不明显,多器官功能恢复差,需要使用抗凝血酶制剂,但药物尚在临床试验阶段。经过本院生殖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查后,同意以同情用药使用。本文旨在通过该患者使用同情用药的时机、伦理审查过程、同情用药方案为未来我国制定同情用药规范,尤其是同情用药审批流程提供一些思考,也为母儿安全管理专家对危重孕产妇救治规范和制度的完善及更新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情用药、中药制剂与老药新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冠肺炎疫情,既考验了各国公共卫生体制和疾控部门的紧急响应能力,考验了各国科学家的迅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用水平,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号召力以及国民惊人的执行力,也考验了我国临床的救治能力。为了抗击病毒,基于"同情用药原则",国内也开展了一些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应用。现就有关同情用药、医学伦理、中药制剂与老药新用谈一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患者用药安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面临着最危急的状况,截至2021年1月11日,全球确诊病例已近9 000万,死亡病例近200万。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防疫战疫形势严峻复杂。在这种形势下,患者的用药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如COVID-19治疗的超说明书用药和同情用药中的安全问题、COVID-19治疗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并用中的安全问题、COVID-19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公众自购药物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安全问题以及疫情期间其他疾病患者用药的安全问题等。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给予更多关注,科学抗疫,用更小的代价去赢取COVID-19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更大胜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德西韦同情用药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olatuzumab vedotin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Polatuzumab vedotin(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Pola-(B)R]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R/R 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中国Pola同情用药项目(CUP)4个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中位年龄56(25~76)岁。10例接受Pola-BR治疗,另外11例仅接受Pola-R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用药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已接受至少一次疗效评估的21例患者,分析截止于2020年8月12日的数据,最佳总体缓解(BOR)率为81.0%(17/21),完全缓解(CR)率为19.0%(4/21)。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随访54 d,发生疾病进展3例(14.3%),删失病例数为18(85.7%),预估中位PFS为148 d。Pola-BR组任何等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ola-R组(80.0%比63.6%),但两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30.0%比29.3%)。最常见的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低(28.6%,6/21)、中性粒细胞减低(28.6%,6/21)及贫血(14.3% 3/21)。1例肺感染及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康复。所有患者未出现≥2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对于既往多线治疗的中国R/R DLBCL患者,Pola-(B)R方案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同情用药制度的国际比较及优化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总结同情用药制度的国际经验,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同情用药制度.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将我国与国际同情用药制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同情用药制度在体制建设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欧盟的制度发展较早,体系相对完善;日本与我国制度发展时间接近,均以欧美为参考范本进行本土化创新.并提出细化相关标准、鼓励医保介入、简化申请流程、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制度建议,促进我国同情用药制度优化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我国同情用药制度的法律机理分析及建构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文章采用文献阅读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我国同情用药制度的法律框架与不足之处,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建议通过合理确定申请发起的主体范围及资质要求、妥善开展以知情同意为核心的同情用药伦理审查、建立高效运转的"申请-审批-监管"立体体系、确立兼顾两种法益保护的同情用药费用分配机制以及构建高效透明的同情用药信息公示制度等对策来满足少数危重症和罕见病患者群体的创新用药需求,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与自主决定权,优化我国同情用药法律制度,推进我国医药卫生法律体系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关于伦理委员会是否应作为同情用药审查主体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6
在中国相关法规未对同情用药审查主体予以明确的前提下,谁来承担审查和批准的责任存在争议.就同情用药的特点进行总结和阐述,从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专业性和审查的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伦理委员会应当作为同情用药审查主体,需对医生资质、风险受益比、知情同意书和利益冲突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