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已上市中成药的经典老药遴选及开发策略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成药是我国药品组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年限较长的已上市中成药,为药品研发与应用等多领域提供了经验和依据.已上市中成药老品种的有效筛选,是推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二次开发、适应证扩大等药品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经典老药的概念及价值优势,明确经典老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方剂的配伍规律研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不良反应较少、质量优良、现代应用时间较长、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中成药.明确了 3 个维度 11 类遴选要素的遴选体系,包括经典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性3 个维度及使用年限超过 40 年、近5 年临床仍有应用、来源于古代医籍、来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源于官修书籍、来源于名医名家、老字号企业生产产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进入国家保密配方的中成药、具有一定的销量等 11 类遴选要素.明确了相关遴选要素的权重及实现路径,并提出加强面向满足临床需求及疗效的经典老药遴选要素优化、基于"三结合"发挥经典老药品种特色及优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明确经典老药的临床定位、加强经典老药品种关键技术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已上市中成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导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GCE基因突变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SGCE基因突变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SGCE基因突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9年8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致病SGCE基因突变特点分析,总结临床特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为46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痉挛性斜颈及持续四肢肌阵挛,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SGCE基因chr7:94229984处出现突变(c.1011delA),为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移码突变。继之对8名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法测序,在先证者大姐、二哥、侄孙均检出该同一位点的杂合突变,且都具有类似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症状。先证者的二侄女、侄孙女亦为突变基因携带者,但未出现相应症状。结论:肌阵挛-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具有异质性及母本印记的特点。SGCE基因c.1011delA移码突变为该家系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一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FVA)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转甲状腺素蛋白( TTR)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19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汉族FVA一家系20名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眼科常规检查。其中5例9眼患者先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对病变玻璃体采样行刚果红染色,并观察术后1周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前节及眼底表现。抽取该家系20名成员外周静脉血各4 ml并提取DNA,先证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包括先证者在内的所有受检者的Sanger测序验证。采用ACMG指南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5例9眼患者中术前6眼BCVA为0.1~0.2,3眼为数指/50 cm;平均眼压为(15.18±1.32)mmHg(1 mmHg=0.133 kPa);9眼玻璃体絮状混浊;9眼晶状体后囊膜有白色"足盘样"点状颗粒附着。术中玻璃体切割标本经刚果红染色证实为淀粉样变性。术后1周,8眼BCVA为0.8,1眼为0.6;术后6个月6眼BCVA为0.8,2眼为0.6,1眼为光感;术后1周和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32±2.11)mmHg和(16.13±1.25)mmHg。玻璃体切割术后3~14年,8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5例30眼未发病成员中2例4眼检查不配合,其余13例26眼BCVA为0.8~1.0,平均眼压为(15.52±1.15)mmHg,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20名家系成员基因检测发现15例受检者 TTR基因发生杂合突变(p.Gly103Arg)。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评分为PS1+PM2+PP3,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结论:FVA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较高。 TTR基因杂合突变(p.Gly103Arg)可能是该FVA家系的变异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导致家族性血尿的 COL4A4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1个家族性血尿家系进行遗传变异筛查,为家族性血尿病变提供遗传线索和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个4代含20名成员的家族性血尿家系。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收集和整理,留取家系中11名成员的外周血并用盐析法提取DNA用于遗传分析。首先选取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名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发布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进行遗传变异筛选。继而在家系成员中对筛选出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中6名女性患者有持续性血尿,2人因肾衰竭去世,2人因肾脏以外疾病去世,2人维持肾功能稳定。肾功能稳定2人中1人肾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电镜提示弥漫性基底膜病变,不除外Alport综合征。基因检测在家系中发现 COL4A4基因(RefSeq NM_000092)的两个点突变,7号外显子c.G446T:p.G149V的变异,以及20号外显子c.G1249A:p.G417R的变异。 结论:通过对1个家族性血尿家系开展基因检测,发现 COL4A4基因的两个新突变(7号外显子c.G446T:p.G149V和20号外显子c.G1249A:p.G417R的变异)与家族性血尿表型相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导致脑梗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和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1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8人)和先证者2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及纤溶酶原抗原(PLG:A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LG基因的所有19个外显子及其5′和3′侧翼区,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公布的人类PLG基因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寻找突变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予以证实。结果: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青年起病,先证者1的PLG:A降低为21%,其4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先证者2及2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LG:Ag和其余检测指标均基本正常。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1的4名家系成员和先证者2及其2名家系成员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纤溶酶原的第620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p.Ala620Thr)。结论:PLG:A水平降低与PLG基因p.Ala620Thr错义突变有关,先证者出现脑梗死可能与p.Ala620Thr错义突变导致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个Ⅱ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发生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一个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恶性肿瘤复杂家系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其候选致病/易感基因。方法: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对T2DM合并恶性肿瘤复杂家系的11名成员进行DNA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候选致病/易感突变,并用Sanger测序对候选突变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21人,其中11人诊断为T2DM,7人诊断为乳腺癌、胃癌、胰腺癌或脑瘤。对11名家系成员(7人诊断为T2DM,两人诊断为乳腺癌)进行了WES测序分析,筛选出6个候选糖尿病相关突变,其中功能丢失型(TOF)突变1个为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M亚家族成员1(TRPM1) c.G4240T p.E1414X;非LOF突变5个,涉及腺苷酸激酶7(AK7)、CROCC、溶质载体家族15成员1(SLC15A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SHMT2)、Teashirt锌指同源异型盒2(TSHZ2)基因。同时还筛选得到4个肿瘤相关遗传位点(rs3184504、rs1053338、rs11894115和rs11552449)。结论:TRPM1 c.G4240T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糖尿病合并肿瘤发生的关键候选变异;而rs3184504、rs1053338、rs11894115和rs11552449遗传位点可能为该家系乳腺癌易感性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人文教育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学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既存在共性特征又相互区别。医学英语课程需要协同实现以医学生为育人对象的课程思政目标。本文基于医学人文教育视角,从医学英语教材、中国传统医学名家故事、国际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英语时文导读、中医药英语文化等角度,深入挖掘医学英语教学资源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精准提升当代医学生医学伦理、大医精诚、医学人文、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和中华医药文化自信,培养面向新时代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思路与方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收集裘笑梅、罗元恺、朱南孙、王子瑜、蔡小荪、许润三、柴嵩岩、夏桂成、李光荣、肖承悰等10位当代中医妇科名家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比较分析各医家思路方法之异同,发现各医家均认同本病核心病机为血瘀,但考虑血瘀的形成又与气滞、寒凝、湿热、气血虚等有关,侧重有所不同;治疗多采用分型论治、分期论治,多用自拟经验方并配合心理疏导、外治法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PGRIP1基因新突变致Leber先天性黑矇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1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0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LCA一家系1例患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行物体注视性质、追随试验、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验光、眼底照相及全视野ERG检查;家系成员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验光、眼底照相及全视野ERG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兄长、父母的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包含441个致病基因的遗传眼病捕获芯片进行靶向捕获富集高通量测序以获得致病基因及突变。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患者表现为自幼不追物但有明显畏光和眼球震颤;双眼眼前节及眼底无异常;全视野ERG检查可见双眼视锥、视杆系统功能严重下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RPGRIP1基因存在c.1635dupA和c.3565C> T两个突变。其中,RPGRIP1 c.1635dupA为新发突变。RPGRIP1基因c.1635dupA和c.3565C> T构成复合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3565C> T为致病突变,c.1635dupA为可能致病突变。结论:RPGRIP1基因新发突变c.1635dupA与c.3565C> T构成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不同基因新突变与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3个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4例LCA患者和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4例患者来自3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细收集患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通过蛋白质预测软件和保守性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结合家系图与先证者进行共分离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18岁。眼球震颤3例;指压眼征伴夜视力差1例;全视野视网膜电图重度下降4例。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边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黄斑区椭圆体带隆起强反射信号1只眼;视网膜层间隐约可见弱反射信号2只眼;血管分支增多、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区伴毛细血管渗漏1只眼;黄斑区环状强自身荧光4只眼。家系成员表型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Ⅱ-1)携带 PRPH2基因c.640T> A(p.C214S)(M1)纯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Ⅱ-2)携带 TULP1基因c.1256G>A(p.R419Q)(M2)、c.1A>C(p.M1L)(M3)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Ⅱ-1)及其妹妹(Ⅱ-2)携带 GUCY2D基因c.1943T>C(p.L648P)(M4)、c.380C>T(p.P127L)(M5)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父母、姐姐(Ⅱ-1)及家系3先证者父母均为相应杂合变异携带者。其中,M1、M3、M4、M5为新发现突变。家系内基因型和疾病表型呈共分离。根据系谱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3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发现,M1、M2、M3、M4、M5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均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发现并证实 PRPH2基因M1、 TULP1基因M3和 GUCY2D基因M4、M5为LCA的新发现突变位点,扩大了LCA的突变位点和基因突变频谱;LCA具有发病年龄小、眼底表现各异及视力损害严重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