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后疫情时期,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查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大连市四个社区的478名老年人,调研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模式的需求状况。结果: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的知晓率为25.1%,对"互联网+养老"持需要态度的为31.8%,对"互联网+养老"需求最高的为紧急热线服务(60.7%)和远程医疗服务(52.7%)。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自理能力、医疗服务评价等均可影响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的使用需求。结论: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认知程度较低,建议增加"互联网+养老"宣传力度和途径,满足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我国疾控机构改革发展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新时期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改革发展,需要重新思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难点、疾控核心能力和重要能力建设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清以来普陀山的佛医活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晚清以来普陀山的佛医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特点。清末法雨寺创办“化育堂”中医馆,为僧俗服务,僧医心禅的著作《一得集》流传广泛;民国时期,寺庙创办医院,开设药店,遇疫情灾情开展慈善救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佛医活动曾一度停顿,寺庙场馆被用于医院疗养院,20世纪80年代,随着佛教组织的恢复,佛医活动也逐渐恢复,并有很大的发展,佛教协会募集资金创办医院,参与疫情灾情的救助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医院职务发明专利紧急转让案例实践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目前我国医院职务发明专利转化多种模式并存,但大多为单位间一对一许可或转让,耗时长,难以迅速实现产业化。本研究聚焦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定时期医院如何实现疫情防控相关专利高效转让。方法: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运用普通许可(即一项专利同时或者先后许可给多家企业)模式实现专利转让的成功经验,探讨普通许可模式对转化医学的重要价值。结果:快速有效地将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和产品,平衡各方利益,形成"共赢"局面。结论:妥善运用普通许可模式,能够使医院职务发明专利快速转化、高效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北京档案的民国后期霍乱疫苗注射运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民国时期,霍乱是政府规定的法定传染病之一。北京市政府及卫生局为应对霍乱疫情,特成立北京特别市防疫委员会来指导和监督防疫举措的实施。北京市政府及卫生局联合各医疗机构于其所在地点以及车站、城门、学校等公共场所,还有个人住所等处实施霍乱疫苗注射,并严格明确了接种人群及接种方法,采取了自愿注射与强制注射相结合的接种模式,有效地控制了霍乱疫情的发展。其防疫工作的公益性、团结性以及灵活性,对于当今乃至未来的防疫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诊疗流程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急诊最为常见且最迫切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及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入院筛查及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方法:本研究回顾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国内疫情相对集中时期(2020年1至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外科救治方面实行的应对管理方案,并通过对比2019年同期及不同防护级别下的急诊动脉瘤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在此管理方案下手术开展情况及疗效。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25日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7例,其中42例(33.1%)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行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急诊入院对患者开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实验室、影像学筛查,后期增加咽拭子病毒核酸筛查。同期急诊就诊患者中共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未发现筛查假阴性病例。相较去年同期,增加术前筛查后,急诊就诊到急诊开颅手术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流行期间(37±17)h比去年同期(29±12)h; P=0.05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79)。根据筛查分级采取相应的手术及术后管理方案及防护标准。初筛阴性相较于初筛待排除或可疑患者的急诊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8)。尽管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倾向于延长急诊术前等待时间[开展核酸筛查前(36±15)h比开展核酸筛查后(40±20)h, P=0.453],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53)。 结论:目前采取的神经外科急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新冠肺炎筛查流程及以新冠肺炎筛查风险分级管理为中心的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诊疗流程,能够有效筛查出新冠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杜绝疫情院内传播的前提下,保障患者急诊手术的及时、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3年四川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2017—2023年四川省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探究不同病毒的检出率及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段的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1 51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回顾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以统计不同病毒检出率,并对COVID-19疫情前后、混合感染、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呼吸道病毒整体检出率为23.35%(9 696/41 516),甲型流感病毒(8.47%,3 515/41 516)、鼻病毒(7.13%,2 961/41 516)、乙型流感病毒(2.04%,846/41 516)居前三位。0~14岁少年儿童的阳性检出率最高(48.62%,1 429/2 939),青年、中年和老年阶段的检出率大致相同[21.00% (1 482/7 057)、22.06% (3 828/17 350)、20.33% (2 685/13 205)]。COVID-19疫情期间甲型流感病毒检出率降至1.35%(253/18 717),疫情后回升至13.05%(1 560/11 953)。人偏肺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在疫情期间的检出率同样显著降低,疫情后又显著回升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腺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从疫情前到疫情后阶段的检出率逐渐下降,副流感病毒则保持稳定,表明COVID-19疫情对这些病毒的流行无显著影响。呼吸道病毒在秋、冬季整体检出率较高[28.90%(2 324/8 041)和26.52%(4 093/15 433)],春、夏季较低[17.61%(1 848/10 494)和18.96%(1 431/7 548)],表明季节变化对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有显著影响( P<0.001)。本研究共检出单病毒感染8 666例,双重混合感染948例,三重感染77例,以及5例四重感染。双重感染中以博卡病毒与鼻病毒的组合最常见(17.41%,165/948),且双重感染中的59.60%(565/948)均与鼻病毒有关。 结论:秋冬季节的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于春夏季节,COVID-19疫情期间流感病毒等的检出率降低,在不同年龄阶段均存在多重感染的情况,双重感染中鼻病毒检出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深圳市41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3月10日前深圳市COVID-19疫情信息和419例确诊患者的基本特征。依据每日确诊的病例数区分不同的流行阶段(时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判读传染的方式,估计患者的潜伏期,比较不同流行阶段患者传染方式和人群特征的变化。结果:深圳市COVID-19患者主要是湖北输入性病例(73.7%)及其密切接触者(主要是家属,13.4%),患者平均年龄是45.4岁,家庭感染病例的比例为55.4%。推测COVID-19患者的暴露时间集中在1月20日左右,中位潜伏时间为7 d。依据每日确诊病例数把深圳市COVID-19疫情分为3个阶段:疫情早期、爆发期和后期。在3个阶段中,尽管与湖北相关的病例一直是占主要的比例,但与湖北无关的患者比例在后期逐渐升高,家庭感染病例的比例逐渐升高,患者的年龄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后期逐渐出现境外输入性病例。 结论:深圳市COVID-19输入性病例的比例全国最高,湖北输入性病例和家庭聚集感染是深圳市COVID-19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后期非湖北相关的病例增加且出现境外输入病例。这些特点可以作为疫情控制策略制定的学术依据,提高防控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小儿麻醉相关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由于需要更多的人员照顾和护理,交叉感染风险明显增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如何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加速患儿康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逐一介绍:(1)围术期处理:涉及到术前会诊评估、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室内安排、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患儿及医护人员的防护以及运输路线规划;(2)麻醉流程:患儿转运、术前镇静、麻醉方式选择、麻醉诱导、困难气道的鉴别和处理、术中管理以及气管拔管相关问题;(3)术后地表、物表、空气、医疗器械的消毒问题,术后患儿登记和随访;(4)手术室外气管插管术的防护和准备、气管插管操作和注意事项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判断;(5)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防护和准备、置管选择、麻醉管理以及置管的相关注意事项;(6)门诊镇静中心舒适化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防护、镇静方案以及镇静流程;(7)特殊疫情时期患儿院内诊疗操作时的家属签字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疫情时期医学生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及与抑郁、焦虑症的关系。方法:对8所院校的1 629名全日制医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PSSM-18)、9条条目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the 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7条目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对学校归属感、抑郁症和焦虑症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SSM-18与PHQ-9、GAD-7得分间的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归属感缺失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的学校归属感平均得分为(77.31±14.12),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5.97%(423/1 629)和21.92%(357/1 629)。PSSM-18得分与PHQ-9得分( r=-0.52, P<0.001)和GAD-7得分( r=-0.49, P<0.001)均呈负相关。在校正协变量后,低归属感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的风险是高归属感学生的4.33倍( OR=4.33,95%CI=2.48~7.43),出现焦虑症的风险是高归属感学生的5.85倍( OR=5.85,95%CI=3.76~8.15)。 结论:归属感缺失增加抑郁症和焦虑症出现的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应加强健康宣教和支持服务,提高医学生的归属感,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