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时期医学生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及与抑郁、焦虑症的关系。方法:对8所院校的1 629名全日制医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PSSM-18)、9条条目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the 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7条目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对学校归属感、抑郁症和焦虑症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SSM-18与PHQ-9、GAD-7得分间的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归属感缺失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的学校归属感平均得分为(77.31±14.12),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5.97%(423/1 629)和21.92%(357/1 629)。PSSM-18得分与PHQ-9得分( r=-0.52, P<0.001)和GAD-7得分( r=-0.49, P<0.001)均呈负相关。在校正协变量后,低归属感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的风险是高归属感学生的4.33倍( OR=4.33,95%CI=2.48~7.43),出现焦虑症的风险是高归属感学生的5.85倍( OR=5.85,95%CI=3.76~8.15)。 结论:归属感缺失增加抑郁症和焦虑症出现的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应加强健康宣教和支持服务,提高医学生的归属感,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模式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3-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8所中学的2 061名留守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信息问卷、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易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Mplus 8.3软件运用潜类别分析法探究危害健康行为的共存模式.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潜类别分析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155人,7.5%)、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610人,29.6%)和低风险模式组(1 296人,62.9%)3种模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低风险模式组相比,汉族(OR=0.530,95%CI:0.321~0.875),学校归属感得分高(OR=0.828,95%CI:0.775~0.885)、自我控制能力得分高(OR=0.914,95%CI:0.896~0.932)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低,男性(OR=2.501,95%CI:1.664~3.758)、童年不良经历得分高(OR=1.590,95%CI:1.444~1.751)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高;男性(OR=0.726,95%CI:0.578~0.912)、学校归属感得分高(OR=0.850,95%CI:0.814~0.887)、自我控制能力得分高(OR=0.924,95%CI:0.913~0.936)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低,初中学段(OR=1.537,95%CI:1.184~1.995)、童年不良经历得分高(OR=1.412,95%CI:1.317~1.515)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成瘾与暴力行为、抑郁与自伤行为、低风险3种共存模式,应针对学校归属感弱、童年不良经历多、自我控制能力弱的青少年采取防控措施,逐步改善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共存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学校归属感在护理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生学校归属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1年9月-10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和心理韧性量表对79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13份.713名护理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心理韧性量表条目均分依次为(5.31±1.22)分、(3.83±0.93)分、(3.57±0.87)分.护理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两两间呈正相关(P<0.05).学校归属感在护理本科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28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34%.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不仅能对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产生直接影响,还能通过学校归属感对其心理弹性产生间接影响.护理教育者可从领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方面入手,助力护理本科生增强心理弹性,进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小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在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我概念量表和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1289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心理素质和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素质和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男生;班干部与普通学生在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家庭亲密度、心理素质、自我概念和学校归属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③心理素质中介了家庭亲密度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自我概念中介了心理素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④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归属感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82%.结论:家庭亲密度既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陕西省公办医学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陕西省公办医学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方法 2017年2-5月以陕西省2所具有代表性公办医学本科院校的116名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2所医学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总分为4.21±0.81,高于中间值3分;职业认同量表的各维度分值:角色认同为4.22±0.86、职业归属感为4.42±0.86、职业价值观为3.91±0.87、职业行为倾向为4.29±0.85.基于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学历、职称因素的分析,医学本科院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其各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不同从业年限因素中,医学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工作年限为3~5年的辅导员成为各从业年限中职业认同总分值和各维度得分的最低点.结论 公办医学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学校应结合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围绕激励机制和服务理念的改革,切实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本科护生社会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社会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某医科大学不同年级护生27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资本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科护生的积极应对(positive coping,PC)得分为(67.94±11.04)分,明显高于消极应对(negative coping,NC)得分[(55.74±12.60)分],其中非独生子女、家庭幸福感较高、社会资本中社会参与程度、凝聚力与归属感对其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影响(P<0.05),共解释PC方式的22.4%,社会参与、凝聚力与归属感共解释NC方式的9.9%.结论 护理院校及实习医院应充分发掘社会资源中对护生应对方式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学校以及社会活动,增强其对学校、实习医院的凝聚力及归属感,引导护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学校联结在青少年感恩与社会适应间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青少年感恩状况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学校联结(教师支持、同学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在其中存在的中介作用,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感恩特质问卷、学校联结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徐州地区6所学校1 304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青少年感恩得分在性别与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感恩总体水平高于男生(F=38.09,P<0.01),青少年感恩水平的发展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趋势(F=4.88,P<0.01).感恩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r=0.26,P<0.01).青少年感恩可以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06.结论 学校联结在感恩与社会适应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感恩对社会适应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社会兴趣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青少年社会兴趣与心理健康的现况及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河南省 4所中职学校中的 60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6.42±1.06)岁,并运用青少年社会兴趣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调研,采用 SPSS20.0软件主要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法处理调研数据.结果 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社会兴趣(F= 8.263,P<0.001)、心理健康(F= 8.007,P<0.001)各构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 Scheffe检验,发现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介于 4.647~10.852之间,P<0.001);青少年的社会兴趣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低、中度正相关(r值介于 0.382~0.687之间,P<0.01);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友善性、归属感、贡献力 3个预测变量能解释心理健康 57.6%的变异量,且以友善性自变量解释力最高(46.6%).结论 青少年的社会兴趣能影响其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岗教师离职倾向模式的探索: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特岗教师离职倾向模式、分析不同离职倾向模式特岗教师人口学特点以及比较不同类型特岗教师在职业认同及维度上的差异.方法:使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对1325名特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潜在剖面分析得到4个类型:无离职倾向组、轻度离职倾向组、中度离职倾向组、高度离职倾向组.②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离职比率更高、轻度离职倾向组中的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比率更高、中度离职倾向组中已婚教师比未婚教师比率更高、农村教师比乡镇教师离职比率更高.③相对于无离职倾向组,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负向预测轻度离职倾向组、中度离职倾向组、高度离职倾向组;职业归属感负向预测高度离职倾向组.结论:特岗教师可分为无离职倾向、轻度离职倾向、中度离职倾向、高度离职倾向潜在类别群体;离职倾向模式人群分布受性别、婚姻状态、学校位置等影响;职业认同及其子维度影响特岗教师离职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初中生校园欺凌和校园归属感、安全感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初中生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特点以及三者关系.方法 于2017年4-6月对广东省3地6所学校588名初中学生使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安全感量表、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采集有效问卷588份.初中生欺负受害水平较低,为(1.65±0.54)分,安全感处于中等水平,为(3.45±0.78)分,而校园归属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为(4.16±0.86)分,不同群体学生差异较大.校园欺凌和安全感的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无年级差异.欺负受害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2,P<0.001);欺负受害与校园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01);安全感与校园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01).结论 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安全感均存在相关.男生的言语攻击/身体攻击以及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但女生归属感高于男生.欺负受害和言语攻击呈现出城市级别越低,欺凌现象越严重,但归属感和安全感存却基本呈现城市等级越高,安全感和归属感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