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具有功能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软骨类器官。方法:取新鲜的猪关节软骨,将部分仅粉碎处理的软骨微粒设置为天然软骨组;利用物理离心化学萃取相结合的脱细胞方法,制备粒径合适的细胞外基质(ECM)微载体,设置为微载体组。通过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将人脐带干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和人软骨细胞(hCho)按照3∶1的比例与微载体负载,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将诱导不同时间的类器官分为诱导0、7、14及21 d组。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观察、DNA定量评估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细胞残留情况;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微载体ECM保留情况,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胶原蛋白含量;二甲基亚甲蓝(DMMB)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糖胺聚糖(GAGs)含量。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微载体进行进一步表征;将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杜尔伯克改良伊戈尔低糖培养基(DMEM)培养的hUCMSCs作为对照组,将微载体浸提液培养的hUCMSCs作为实验组,两组分别设置培养1、3、5 d共3个时间点的亚组,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生物相容性。活死染色检测诱导0、7、14及21 d组的软骨类器官细胞活性,Ki67荧光染色鉴定诱导14 d软骨类器官的自我更新能力。RT-PCR测定诱导7、14、21 d组的软骨类器官,包括软骨形成相关标记物聚蛋白聚糖(ACAN)、Ⅱ型胶原(COL2A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及软骨肥大、矿化相关标记物Ⅰ型胶原(COL1A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比色法和DMMB法测定诱导0、7、14及21 d组的类器官分泌胶原蛋白和GAGs能力。结果: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天然软骨组具有大量细胞核,而微载体组则基本无细胞核。微载体组DNA含量为(7.8±1.8)ng/mg,较天然软骨组的(526.7±14.7)ng/mg显著降低( P<0.01)。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微载体着色较深且均一,保留大量软骨ECM成分。微载体组胶原蛋白含量为(252.9±1.4)μg/mg,GAGs含量为(173.4±0.8)μg/mg,均显著低于天然软骨组的(311.9±2.2)μg/mg、(241.3±0.7)μg/mg( P<0.01)。扫描电镜显示,微载体表面有凹凸不平相互交错的胶原纤维网络。能谱分析结果显示,C、O、N元素均匀分布在微载体,表明该微载体成分组成均匀。微载体生物相容性良好,培养1、3 d时,对照组和实验组CCK-8实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5 d,实验组 A值为0.53±0.02,优于对照组的0.44±0.03( P<0.05)。诱导0、7、14及21 d组中,hUCMSCs和hCho贴附在微载体表面且细胞活性好,活死比例分别为(70.6±1.1)%、(80.5±0.6)%、(94.5±0.9)%、(90.8±0.5)%( P<0.01);诱导14 d时,软骨类器官有大量Ki67阳性细胞。RT-PCR显示,诱导7 d组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9、1.00±0.24、1.00±0.18、1.00±0.03、1.00±0.06、1.00±0.13;诱导14 d组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4.16±0.28、5.09±1.25、5.65±1.05、0.47±0.01、1.68±0.02、0.21±0.06;诱导21 d组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3.42±0.92、3.07±0.21、1.84±1.08、2.72±0.17、2.91±0.18、3.32±1.20。与诱导7 d组比较,诱导14 d组ACAN、COL2A1、SOX9、RUNX2表达水平均升高( P<0.05),COL1A1表达水平降低( P<0.05),OC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诱导7 d组比较,诱导21 d组ACAN、COL1A1、RUNX2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1),COL2A1、SOX9、OCN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诱导14 d组比较,诱导21 d组ACAN、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均升高( P<0.05或0.01),COL2A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OX9表达水平降低( P<0.05)。诱导0、7、14及21 d组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219.15±0.48)μg/mg、(264.07±1.58)μg/mg、(270.83±0.84)μg/mg、(280.01±0.48)μg/mg,GAGs含量分别为(171.18±1.09)μg/mg、(184.06±1.37)μg/mg、(241.08±0.84)μg/mg、(201.14±0.17)μg/mg。与诱导0 d组比较,诱导7、14、21 d组胶原蛋白和GAGs含量均显著升高( P<0.01)。在诱导7、14、21 d组中,诱导7 d组胶原蛋白含量最低( P<0.01),诱导21 d组胶原蛋白含量最高( P<0.01);诱导7 d组GAGs含量最低( P<0.01),诱导14 d组GAGs含量最高( P<0.01)。 结论:物理化学方法结合制备的微载体脱细胞成功,其基质保留较多,成分均一且无细胞毒性。基于微载体负载hUCMSCs与hCho体外成功构建软骨类器官,具有细胞活性好、自我更新能力、软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强及分泌胶原蛋白和GAGs等特点,诱导14 d时构建的软骨类器官成软骨活性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周炎对雌激素缺乏小鼠骨组织及肠道色氨酸代谢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雌激素缺乏背景下,牙周炎对骨组织和肠道色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C57BL6/J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牙周炎组(Sham_Lig组);去卵巢组(Ovx组);去卵巢牙周炎组(Ovx_Lig组)。Sham_Lig组与Ovx_Lig组小鼠术后4周,以5-0号丝线结扎双侧上颌第二磨牙诱导牙周炎。丝线结扎8周后对4组小鼠实施安乐死,取材小鼠股骨、胫骨、下颌骨及颅骨样本行显微CT(micro-CT)扫描,并检测样本骨密度、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收集4组小鼠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组成,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肠道中的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并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水平与色氨酸代谢物含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vx_Lig组小鼠股骨骨密度[(82.23±3.97)mg/cm 3]、BV/TV[(9.25±1.37)%]和Tb.Th[(70.95±5.70)μm]均显著低于Ovx组[分别为(96.30±3.76)mg/cm 3( P=0.004)、(14.45±1.55)%( P=0.022)和(87.58±8.02)μm( P<0.001)]。肠道菌群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β多样性分析显示,Ovx_Lig组小鼠肠道菌群与Ovx组分群明显。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显示,另枝菌属为Ovx_Lig组显著差异菌属。Ovx_Lig组另枝菌属的相对丰度[(0.42±0.14)%]显著高于Ovx组[(0.17±0.05)%]( t=4.45, P<0.001)。色氨酸代谢分析显示,Ovx_Lig组小鼠肠道内犬尿酸的含量[(531.12±158.60)ng/g]显著高于Ovx组[(400.42±57.96)ng/g]( t=2.19, P=0.046),吲哚-3-甲醛的含量[(383.37±144.06)ng/g]显著低于Ovx组[(701.72±141.93)ng/g]( t=4.45,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另枝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犬尿酸呈正相关( r=0.32, P=0.088),与吲哚-3-甲醛呈负相关( r=-0.32, P=0.088)。 结论:小鼠雌激素缺乏背景下,牙周炎可导致小鼠股骨骨质破坏,其机制可能与肠道另枝菌属及色氨酸代谢物犬尿酸和吲哚-3-甲醛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的色氨酸代谢与急性放射性肠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肠道细胞中色氨酸代谢限速酶的活性,而且协同产生多种催化酶直接影响肠道色氨酸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发现,在2~10.4 Gy范围内,多种肠道菌群来源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在全身照射后的小鼠外周血中明显减少,并与照射剂量负相关,可能是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的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来源的色氨酸代谢物吲哚丙酸、犬尿喹啉酸、吲哚-3-甲醛,肠道芳香烃受体激动剂、肠道色氨酸代谢限速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均具有辐射防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参与的色氨酸代谢在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征和作用,筛选对肠道急性辐射损伤具有防护作用的色氨酸代谢物,可能有益于研发有效的诊治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癌吲哚生物碱TMC-205的合成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以经济、简洁、高效的Pinnick氧化反应合成具有抗癌活性的吲哚生物碱TMC-205.方法 使用6-溴吲哚-3-甲醛作为起始原料,经过Heck-dehydration反应制备底物2.随后,以Pinnick氧化反应最优条件合成吲哚生物碱TMC-205.结果 完成了 Pinnick氧化反应的最优条件探索,并以78%的产率合成了 TMC-205.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Pinnick氧化合成TMC-205的最佳方案,为TMC-205及其类似物的深入研究和合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比较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比较板蓝根Isatidis Radix和大青叶 Isatidis Folium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 Accliam 120 C18 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Thermo Fisher),以 0.1%甲酸的乙腈溶液-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mL/min,柱温为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以PeakView 1.2质谱分析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通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信息,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和Massbank等数据库共鉴定或指认出板蓝根和大青叶的71个共有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木脂素、含硫化合物、有机酸等类化合物;板蓝根特有成分6个,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类等;大青叶特有成分2个,均为生物碱类.结论 该方法能够系统、快速地比较分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芜菁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研究芜菁的化学成分,发现其活性成分.方法 芜菁经甲醇回流提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 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确定结构谱.结果 从该药用植物分离得到17 个化合物,分别为:(1)1-(4-羟基苯基)-2-丙酮;(2)4-(2-丁氧基乙基)苯酚;(3)1-甲氧基-3-吲哚乙腈;(4)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5)单棕榈酸甘油酯;(6)邻苯二甲酸-1-丁酯-2-异丁酯;(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1-甲氧基-3-吲哚甲醛;(9)3,7-Dimethyl-n-octan-3α-ol-1-yl-benzoate;(10)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1)β-谷甾醇;(12)TgSSTg;(13)3-吲哚甲醛;(14)咖啡酸;(15)槲皮素;(16)auriculatumA;(17)甘草黄苷.结论 1~5、8~9、12~13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以上化合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芜菁的化学成分组成,为综合开发和利用芜菁植物资源提供前期的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对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对木芙蓉花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芙蓉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和厚朴酚(1)、厚朴酚(2)、iso-hemigossylic acid lactone-2-methyl ether(3)、阿魏酸(4)、3-吲哚甲醛(5)、脱落酸(6)、槲皮素(7)、山柰酚(8)、8-(1-(3,4-dihydroxyphenyl)ethyl-3,3',4',5,7-pentahydroxyflavone)(9)、环(脯-缬)二肽(10)、benzyl-β-D-glucopyranoside(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rhodionin(13)、槲皮素-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4)、tiliroside(15)、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结论:其中,化合物1~3、5、6、9~11、14为首次从木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色氨酸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特应性皮炎患者体内色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106例和健康受试者89名.采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样本,病变样本为病变组,非病变样本为非病变组,健康受试者皮肤样本为对照组.检测3组样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金黄色葡萄球菌CC1株和CC30株的比例、皮肤屏障理化性质、色氨酸代谢产物水平[吲哚-3-丙烯酸(IA)、吲哚乙酸(IAA)、吲哚-3-乳酸(ILA)、吲哚-3-丙酸(IPA)、吲哚-3-甲醇(I3C)、吲哚-3-甲醛(IAId)、L-色氨酸(Trp)、5-羟色氨酸(5-HTP)、L-犬尿氨酸(KYN)].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和非病变组,病变组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较高、CC1株比例较高、CC30株比例较低(P<0.05),皮肤屏障理化性质下降(P<0.05),色氨酸代谢产物IA、IAA的水平升高(P<0.05),色氨酸代谢产物ILA、IPA、IAId的水平下降(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CC1株比例和CC30株比例均与皮肤屏障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CC1株比例和CC30株比例均与色氨酸代谢产物IA、IAA、ILA、IPA、IAId存在相关性;皮肤屏障理化性质均与色氨酸代谢产物IA、IAA、ILA、IPA、IAId存在相关性.结论 特异性皮炎患者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水平与皮肤屏障理化性质、色氨酸代谢物产物IA、IAA、ILA、IPA、IAId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血管内皮功能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至关重要,其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可能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或间接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吲哚-3-甲醛、三甲胺-N-氧化物、苯乙酰谷氨酰胺、脂多糖、尿毒症毒素等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影响.现综述近年来发现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为探索肠道菌群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扁刺峨眉蔷薇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对扁刺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f.pteracantha全株的化学成分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扁刺峨眉蔷薇样品进行干燥、粉碎,采用溶剂提取法、MCIHP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RP-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D-NMR、MS等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B16F10细胞建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评价模型,利用多巴氧化法评价化合物对B16F10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扁刺峨眉蔷薇75%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鸦椿酸(1)、negundonorin A(2)、覆盆子酸(3)、刺梨苷(4)、野蔷薇苷(5)、2α,3α-dihydroxy-19-oxo-18,19-seco-urs-11,13(18)-dien-28-oicacid(6)、胡萝卜苷(7)、小麦黄素(8)、8-甲氧羰基儿茶素(9)、柚皮素(10)、槲皮素(11)、3,3'-O-二甲基鞣花酸(12)、1-hydroxy-2,6-bis-epi-pinoresinol(13)、东莨菪素(14)、3-吲哚甲醛(15)、短叶苏木酚酸甲酯(16)、3,4,5-trimethoxyphenyl-(6'-O-galloyl)-O-β-D-glucopyranoside(17)、没食子酸甲酯(18)、原儿茶酸(19)、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0)、异香草酸(21).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40 μmol/L时,化合物1~3、5、13、14、16、21有显著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0.05、0.01),且抑制作用高于阳性药曲酸.在浓度20μmol/L时,化合物1、3、5、14、21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0.05、0.001).结论 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刺峨眉蔷薇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12、15、17、20为首次从蔷薇属中分离得到;多数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且活性高于阳性药曲酸.扁刺峨眉蔷薇资源在用于美白功效日用品的开发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