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甲环酸、烟酰胺和曲酸联合激光治疗黄褐斑的耐受性和有效性:一项单中心、前瞻性、半脸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现有的黄褐斑治疗方案中尚没有一种足够有效、可被用作金标准的方案。局部制剂常被用于治疗黄褐斑,尤其是联合多种作用机制的复合配方较单一成分更为有效。一项小型研究证实,烟酰胺能抑制黑素小体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移,曲酸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氨甲环酸通过干扰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低通量Q开关1 064 nm Nd:YAG(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被广泛用于黄褐斑的治疗并取得了可靠的疗效。本研究评价一种含有氨甲环酸、烟酰胺和曲酸的外用配方与激光联合应用时对黄褐斑的改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氨甲环酸抑制中波紫外线照射后小鼠耳郭黑素细胞的活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小鼠耳郭表皮黑素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24只体重20~24 g的C57雌性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氨甲环酸(TA)组、UVB/生理盐水(UVB/NS)组、UVB/氨甲环酸(UVB/TA)组4组,每组6只。UVB/NS组、UVB/TA组小鼠分别予UVB照射耳郭皮肤;每次照射前30 min,TA组、UVB/TA组分别予以TA[750 mg/(kg·d)]溶液灌胃;同时NS组、UVB/NS组分别予以等量NS灌胃。光镜结合多巴染色观察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耳郭皮肤中黑素合成相关基因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P2)、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mRNA表达。结果:多巴染色结果显示,NS组与T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S组相比,UVB /NS组小鼠耳郭表皮的黑素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t=6.653, P<0.05),且细胞树突明显增多并延长( t=6.364,3.844,均 P<0.05);UVB/TA组则较UVB/NS组黑素细胞的表达减少( t=3.649, P<0.05),同时细胞树突减少及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6,2.197,均 P<0.05)。采用2-△△CT法计算耳郭皮肤组织中TYR、TYRP1、TYRP2、MITF的mRNA表达量,UVB/NS组表达较NS组均明显升高( t=14.030,5.427,9.800,5.891,均 P<0.05),UVB/TA组与UVB/NS组相比TYR、TYRP1、TYRP2、MITF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78,1.905,3.138,1.732,均 P<0.05)。 结论:氨甲环酸可能通过抑制黑素合成相关基因(TYR、TYRP1、TYRP2、MITF)的表达水平而抑制UVB照射后小鼠耳郭表皮黑素细胞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蓝光影响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蓝光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与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3 ~ 12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的废弃包皮,分离表真皮后采用选择培养基分离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根据预实验结果采用0、5、10、20、30、40 J/cm 2剂量440 ~ 450 nm蓝光分别照射上述3种细胞,继续培养0、6、24、48 h,在各时间点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8(IL-18)、IL-33、神经生长因子(NG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成纤维细胞分泌IL-33、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的浓度;NaOH裂解法检测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率;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细胞酪氨酸酶(TYR)、酪氨酸相关蛋白酶1(TRP-1)及多巴色素异构酶(DCT)的相对表达。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的分析。 结果:各剂量蓝光照射后不同时间,角质形成细胞组间( F时间 = 516.20、 F剂量 = 421.20、 F交互 = 25.05,均 P < 0.003)、成纤维细胞组间( F时间 = 129.30、 F剂量 = 477.80、 F交互 = 10.91,均 P < 0.003)、黑素细胞组间( F时间 = 77.61、 F剂量 = 138.70、 F交互 = 3.50,均 P < 0.003)增殖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照射后即刻,20 ~ 40 J/cm 2组角质形成细胞活力、成纤维细胞活力均低于0 J/cm 2剂量组(均 P < 0.003),5 J/cm 2组黑素细胞活力高于0 J/cm 2剂量组( P < 0.003);细胞活力随蓝光照射剂量及继续培养时间的增加有降低趋势。ELISA检测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18、IL-33、NGF、GM-CSF及成纤维细胞分泌的IL-33、KGF浓度随蓝光照射剂量及培养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各剂量蓝光照射后不同时间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 = 833.50、 F剂量 = 249.40、 F交互 = 81.38,均 P < 0.003),照射后0 ~ 24 h黑素合成率随蓝光照射剂量及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照射后24 ~ 48 h黑素合成率随蓝光照射剂量及时间的增加较24 h有降低趋势;照射后24 h,5、10、20、30、40 J/cm 2组黑素合成率(159.50% ± 10.88%、218.76% ± 8.49%、333.72% ± 7.72%、393.29% ± 6.00%、427.21% ± 8.39%)均高于0 J/cm 2组(102.29% ± 6.57%,均 P < 0.003)。各剂量蓝光照射后不同时间黑素细胞TYR( F时间 = 67.94、 F剂量 = 28.99、 F交互 = 3.71,均 P < 0.003)、TRP-1( F时间 = 21.73、 F剂量 = 8.38,均 P < 0.003)、DCT( F时间 = 34.51、 F剂量 = 11.79,均 P < 0.003)组间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YR、TRP-1、DCT相对表达随蓝光照射剂量及继续培养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 结论:除5 J/cm 2蓝光照射后即刻可增强黑素细胞活力外,5 ~ 40 J/cm 2蓝光照射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增殖活力均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照射剂量的上升而增强;同时,5 ~ 40 J/cm 2蓝光可增强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短时间内提高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am114A1蛋白对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Fam114A1对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黑素瘤细胞A375为工具细胞株,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抑制Fam114A1蛋白的细胞株,即过表达组和表达抑制组,以转染空载慢病毒的A375细胞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m114A1对黑素合成相关基因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前黑素小体蛋白(PMEL)、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和多巴色素异构酶(DCT)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TYR、MITF蛋白的表达,MTT法、Transwell迁移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Fam114A1对A375细胞增殖活性、迁移细胞数及黏附能力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 t检验。 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转染效率均在90%左右。与对照组A375细胞Fam114A1相对表达水平(0.850 ± 0.120)相比,过表达组显著升高(1.507 ± 0.170, t = 5.888, P = 0.001),而表达抑制组显著降低(0.397 ± 0.120, t = 4.065, P = 0.007),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抑制Fam114A1的A375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表达抑制组TYR和MIT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1),而过表达组TYR和MITF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抑制组细胞增殖活性和黏附能力显著增强( P = 0.009、0.001),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减弱( P = 0.005),而过表达组仅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 P = 0.021)。 结论:Fam114A1可影响A375的增殖活性、迁移和黏附能力,且影响黑素合成相关蛋白TYR和MITF的表达,可能是一种参与调控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功能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Broussonin C全合成及其结构简化
编辑人员丨2周前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在类似物研究中发现,broussonin C无异戊烯基片段的结构类似物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更好,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有效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西番莲果皮中一个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新木脂素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本文研究西番莲(Passflora edulis Sims)果皮化学成分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西番莲果皮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和文献报道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利用酪氨酸酶试剂盒检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Autodock Vina及Gromacs软件实现化合物与酪氨酸酶蛋白的分子对接.最终从西番莲果皮中分离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为肌醇木脂素(1)、松柏苷(2)和紫丁香苷(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新木脂素类化合物.3个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27.27±0.79)%、(1.35±0.44)%和(17.04±0.86)%,与酪氨酸酶蛋白的结合能分别为-8.3、-6.9、和-6.7kcal/mol,表明肌醇木脂素具有良好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与酪氨酸酶蛋白结合作用强,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肌醇木脂素配体-酪氨酸酶复合物结合作用稳定,且具有潜在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豚鼠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七白粉的皮肤美白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研究七白粉的皮肤美白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其达到美白效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紫外线B波段(UVB)照射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建立动物模型.观察七白粉对模型豚鼠的美白效果,同时检测黑色素细胞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酪氨酸酶(TYR)及脂褐质(LF)等与皮肤色素沉积相关的生化指标.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七白粉美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进行验证.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七白粉可显著改善皮肤亮度,且黑色素细胞数和TYR、LF、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SOD水平显著升高.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七白粉通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茯苓酸C、别欧前胡素等关键成分,作用于蛋白激酶B α(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EGFR)等关键靶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TNF等信号通路改善黑色素沉积而发挥美白作用.分子对接和SPR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关键靶标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七白粉可通过抗氧化和抑制TYR的活性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此外,七白粉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调控多通路改善黑色素沉积而发挥美白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相互协同,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金钗石斛中一个新的木防己毒烷型倍半萜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了解金钗石斛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通过硅胶、凝胶、反相硅胶和高效液相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 3 个化合物,并根据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手段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2,11-epoxy-11,13-dihydroxypicrotoxano-3(15)-lactone(1)、2,4,6-三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和3-methylbutan-1-ol β-D-glucopyranoside(3).其中化合物1 是一个新的木防己毒烷型倍半萜,该类化合物是金钗石斛中具有代表性的倍半萜类型.所有化合物均没有 α-葡萄糖苷酶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同时化合物1 也没有神经保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无花果果胶的美白护肤功效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从无花果中提取的果胶对皮肤的美白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复合酶解结合热水浸提法提取无花果中的果胶成分,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抑制酪氨酸酶和弹性蛋白酶能力以及结合斑马鱼模式生物美白试验共同分析无花果果胶对皮肤美白、抗衰老和抗皱活性影响.结果:当无花果果胶浓度为2 mg/mL时,对斑马鱼胚黑色素和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4.8%和76.1%,具有较高抑制黑色素和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自由基清除率和弹性蛋白酶的抑制率均随着无花果果胶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别达85.4%和68.7%.结论:本研究提取的无花果果胶具有较好的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作用,有望应用于抗衰老、美白淡斑、抗皱等护肤类化妆品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加味黄连膏差异标志物含量测定及其皮肤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建立加味黄连膏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差异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并研究其对皮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21批加味黄连膏的相似度并建立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为标准筛选影响加味黄连膏质量的差异标志物,通过含量测定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并以加味黄连膏对B16F10细胞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及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活性为指标评价其皮肤保护作用.结果:加味黄连膏的HPLC指纹图谱中21批样品(S1~S21)的相似度>0.950,共标定17个共有峰,并指认出8个峰,盐酸黄柏碱、芝麻酚、阿魏酸、盐酸黄连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姜黄素和芝麻素.OPLS-DA结果显示,3号峰(盐酸黄柏碱),5号峰(阿魏酸),15号峰(姜黄素),16号峰(芝麻素)为影响加味黄连膏质量的差异标志物,其含量分别为0.021 0~0.028 7、0.006 7~0.010 0、0.021 5~0.025 8、0.209 5~0.235 5mg·g-1,且加味黄连膏对B16F10细胞酪氨酸酶抑制率为100.33%,黑色素抑制率为59.80%.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为加味黄连膏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的质控依据;加味黄连膏具有一定的皮肤保护作用,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