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主客交"理论探讨难治性痛风的因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客交"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温病学家吴有性在其所著《温疫论》中首次提出,初始主要用于温疫病的诊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拓展,使其成为指导慢性、顽固性疾病临床诊疗的重要理论."主客交"理论中的"主"指正(正气),"客"为邪(邪气),"主客交"的本质在于正虚邪客,主客胶着而持久不解,迁延不愈,形成顽症痼疾.难治性痛风为素体脾肾亏虚,久羁之湿、痰、瘀、毒等邪凝聚胶着于血脉筋骨所致,与"主客交"的病理演变高度契合.基于此,临证可运用扶正护主、祛邪逐客,分解主客、标本并治之法治疗难治性痛风,自拟泄浊通痹方,验之临床,屡屡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吴有性应用大黄治疫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吴有性应用大黄经验进行探析,可知其治疫重视下法,首推承气,而承气之用,功在大黄,并对承气汤原方药物配伍剂量进行调整,以大黄为主,余药为辅;对温疫应下之证,善用大黄为主药治疗,在用大黄论治发黄、痢疾、胀满、发热等证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有故无殒"思想指导下,以大黄为安胎圣药,治疗妊娠时疫,并以"衰去七八"为度;治疫审证察变,活用大黄,强调"急证急投""是证则投""凡下不以数计",力求除邪务尽.总之,吴有性应用大黄治疫,既大胆又谨慎,既师古又不泥古,值得借鉴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之补法特色探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为明代吴有性原撰,清代孔以立、龚绍林评注,清代李砚庄重订于清道光十二年.该著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其中,吴有性、孔以立及龚绍林对于各种温疫伴随虚证的辨证论治之论述颇具特点,文中强调了逐邪固然重要,补虚亦不可忽视的温疫治疗原则.本文从论温疫扶正总纲、论温疫正伤成因与治法、述温疫妄补之危害三个方面对《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之补法特色予以阐述,对于现今临床祛邪兼用补以治疗温疫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陆懋修重订戴天章《广瘟疫论》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戴天章重视瘟疫病早期阶段的辨证,发挥吴有性《瘟疫论》,著《广瘟疫论》.晚清儒医陆懋修认为吴有性《瘟疫论》实为论温疫,戴天章《广瘟疫论》实为论温热,故对戴氏著作重加考订,悉改疫为温,削删辛温类方药,增减字句,润色行文.虽然陆氏在整理他人著作时,依己观点径改原文字句并附加己意的行为值得商榷,但陆氏的重订使得《广温热论》得以流传,影响后学.后世医家何廉臣评价其“论温热症甚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读《温疫论》谈运用大黄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温疫论》全书共2卷,论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辨证以及与伤寒的区别.通过就《温疫论》中吴有性运用大黄之方法,浅谈其用药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络病学说与“主客交”思想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主客交”思想初始见于明代医家吴有性《瘟疫论》一书,其指出正邪相争、胶固缠绵的病理特性为温病和络病学科解决外感重症和内伤杂病提供了指导思想.本文从“主客交”思想渊源入手,探究“主客交”病位于血络、久病入络的病机演变过程、胶着的病理结果等方面,剖析并总结其与络病学说在治疗大法上的深厚理论联系,希望对络病学说中运用和发挥“主客交”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9年12月起,我国多地陆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长,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且人群普遍易感,导致疫情逐渐暴发并向全国不断蔓延[1].截至2020年2月20日,广东省已确诊1333例新冠肺炎病例[2],由于缺乏特效药物,疫情防控面临严峻形势.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疫病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依据史料和疫病专著记载,近2000年来仅在黄河流域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3].古代医家认为,疫病的发生主要与疫疠之气相关,如明代吴有性在《温疫论》中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古代医家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对疫病的病因病机、传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已初步显示出成效,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5].一项回顾性研究[6]提示,中西医结合可以减轻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吴又可治疫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其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治疫先河.首次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戾气,其传染性极强,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病机方面提出戾气侵袭,首先伏于膜原之中;将疫邪离开膜原后的传变分为九种方式,创立"表里九传"辨证.治疗上创立达原饮,开创治疗膜原戾气之先河,并注重疫病的后期调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诠释学视野的《温疫论》学术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明末清初,全国各地瘟疫流行不断,时医者多以仲景伤寒法治之,迁延不效,武山吴氏又可静心穷理,提出温疫所发,非古人所说的"四时不正之气"导致,而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邪从口鼻而入,内伏膜原,并据此创制治疫名方达原饮,将中医瘟疫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中医学的一次理论创新,吴又可本人亦因此被尊为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人.从诠释学视野来看,此次创新实际上是特定时代下医者运用了正确的叙述方法对中医经典及前人之论的一次重新整合和解释,实现了效果历史下的视域融合,这对于我们当前环境下中医理论继承和创新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启示,即在解读中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当结合时代特点与实践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突破与创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吴有性《温疫论》之"证、法、方"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专著,体现了吴有性在疫病辨证及论治方面的诸多独到见解,即在病因上明确提出"异气"致病,创造性地以膜原为主要病位,提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倡导治疗以攻邪为主兼顾扶正,重视"汗法""下法"的使用,运用灵活多变的药物配伍创达原饮、三消饮等名方,奠定了疫病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