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气管炎症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使用药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或较好改善,但仍有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尽管接受大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的治疗仍然难以控制。支气管热成形术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支气管热成形术是通过支气管镜进入直径>3 mm的气道由远到近逐一进行射频消融,可有效减少气道平滑肌质量,改善哮喘症状,有效控制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倡议指南、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指南均推荐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哮喘。我国2014年正式批准将该技术用于临床。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但其完整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长期疗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支气管热成形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难治性过敏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是指使用高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含或不含其他控制性药物)治疗,病情仍得不到控制的、较为顽固的过敏性哮喘。作为重组人源化IgE单克隆抗体的奥马珠单抗,是目前唯一被授权应用于6~18岁中、重度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患儿的生物制剂。其对血清游离IgE具有高度特异性,能有效阻断IgE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膜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相结合,下调该受体在炎症细胞表面的表达,阻止炎症细胞脱颗粒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与单纯使用常规控制性药物相比,联合奥马珠单抗作为附加治疗,能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和恶化率,减少频繁就医状况及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剂量,改善肺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以惊人的速度在蔓延,使全球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对COVID-19是否会使支气管哮喘进一步加重或恶化,支气管哮喘是否应该归类为COVID-19的危险因素,COVID-19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潜在免疫机制以及COVID-19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和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方面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靶向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支气管哮喘(B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成员组成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哮喘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咳嗽、胸闷、气短、喘憋等症状较难缓解,会对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推荐联合使用大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及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的标准疗法,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得到充分控制,结果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和身体负担,并增加了治疗费用。哮喘是一种具有多种表型的异质性疾病,在疾病的严重性、气道炎症的类型以及治疗药物中都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其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或内型引起。临床需针对不同哮喘患者的个体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而靶向生物制剂为哮喘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对生物靶向制剂治疗哮喘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治疗关键是预防、控制、改善气流受限等症状,减少急性加重[1,2]。吸入性皮质类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糖皮质激素可加速缓解病情,缩短住院时间。个体差异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同,出现用药过度或无效用药情况[3,4]。为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需寻找预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辅助指标。细胞水平上COPD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主要归因于肺泡巨噬细胞,目前尚不清楚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是否参与[5]。ASMCs远超出其收缩功能,决定气道结构和功能[6]。支气管哮喘中ASMC肥大和增生是气道重塑的决定因素[7]。相较于正常人群,合并支气管哮喘ASMC面积增大,随着哮喘严重程度增大而增加[8]。哮喘和COPD患者的支气管内膜组织学表现相似,本文对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58例气道结构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关系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25例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给予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4.84%(34/62)、84.13%(53/6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2.669,P<0.05).治疗前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Scr、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Scr显著低于治疗前,GFR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Scr、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WBC、HGB、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糖耐量异常、类固醇性糖尿病、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联合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IgA肾病患者,可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有助于肾功能的改善,疗效显著,且不会对患者造成血液系统损伤,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鼻用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呼吸道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呼吸道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排除鼻息肉及鼻窦受累患者,以皮肤点刺试验了解患者的特应性状态,并行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共选择收集2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7例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pilia, NARES)患者,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一般病史,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评估患者鼻部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填写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采用NIOX测量鼻呼出气.以布地奈德鼻喷雾剂(64 μg/喷/鼻)喷鼻治疗,2次/天,持续治疗4周,并于2周和4周时复查,再次评估症状、生活质量及鼻腔NO水平.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NO水平明显高于NARES患者[(1053±137) ppb vs (741±65) ppb,P<0.001)];对比正常对照组[(838+79) ppb)],两组患者鼻NO水平较之分别表现为升高和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经鼻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2~4周后,变应性鼻炎患者表现为鼻NO浓度降低,而NARES患者表现为鼻NO升高,且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治疗2~4周之后,变应性鼻炎及NARES患者鼻NO水平持续向对照组接近,同时,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结论 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别表现为NO浓度升高和降低;经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治疗后,两组患者鼻腔NO浓度向正常人水平回归.鼻腔NO水平改变可以作鼻炎患者炎症控制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糠酸氟替卡松联合维兰特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糠酸氟替卡松联合维兰特罗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及安全性,为COPD稳定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医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糠酸氟替卡松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兰特罗吸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FEVi/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呼吸困难评分,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FVC、FEV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DNF和TGF-β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BDNF和TGF-β1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糠酸氟替卡松联合维兰特罗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糠酸氟替卡松,且能降低TGF-β1和BDNF水平,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可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类固醇治疗嗜酸粒细胞阴性哮喘:一项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许多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中,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0.02(低嗜酸粒细胞水平),目前对这些患者的适当治疗尚不清楚.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为期42周的双盲交叉试验.研究人员将295例年龄≥12岁的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莫米松(一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噻托溴铵(一种长效毒蕈碱拮抗剂) 或安慰剂.根据痰中嗜酸粒细胞水平(<0.02或≥0.02)对患者进行分类.主要评价指标是与安慰剂相比,低嗜酸粒细胞水平患者对莫米松或噻托溴铵的应答情况.研究者应用了包含治疗失败、哮喘控制天数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分级复合结局.其他评价指标是痰中嗜酸粒细胞高水平与低水平患者的结局比较.结果显示:有73%的患者嗜酸粒细胞水平较低;在这些患者中,59%的患者对试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然而,与安慰剂相比,患者对莫米松或噻托溴铵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在低嗜酸粒细胞水平且有差异治疗反应的患者中,57%〔95%可信区间(95%CI)=48%~66%〕对莫米松的反应较好,43%(95%CI=34%~52%)对安慰剂的反应更好(P=0.14);相比之下,60%(95%CI=51%~68%)对噻托溴铵有更好的反应,而40%(95%CI=32%~49%)对安慰剂的反应更好(P=0.029).在高嗜酸粒细胞水平患者中,对莫米松的反应显著优于对安慰剂的反应(74%比26%),而对噻托溴铵和安慰剂的应答反应无显著差异(57%比43%).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大多数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痰中嗜酸粒细胞水平较低,与安慰剂相比,他们对莫米松或噻托溴铵的反应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奥马珠单抗在儿童重度过敏性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重度过敏性哮喘是指需要使用中高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ICS)与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和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缓释茶碱进行长期维持治疗才能控制症状或仍控制不佳的过敏性哮喘.奥马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地与IgE结合,减少血清游离IgE,并可导致免疫细胞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 FcεRⅠ)的下调.研究证实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重度过敏性哮喘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