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温对杉木凋落叶和宿存叶分解过程养分释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气温变化对杉木枯死叶片分解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的凋落叶和宿存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网袋法,利用武夷山气温垂直分布特征,选择了 620 m、1003 m、1410 m和1948 m四个海拔气温梯度,采用异地移位试验模拟增温对杉木凋落叶和宿存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N、P、Mg、Ca元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干重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海拔气温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凋落叶的分解速率(K)表现为K620m>K1003 m>K1410m>K1948 m,宿存叶则表现为K1003 m>K620m>K1410m>K1948m.增温缩短了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半衰期和周转期.(2)增温显著影响凋落叶和宿存叶的N、P、Mg、Ca残留率(P<0.05),二者整体均表现为在T620m下具有较低的养分残留率,而在300-360 d分解时段,宿存叶在T620m下具有较高的P残留率.增温并未改变凋落叶和宿存叶P、Mg、Ca素的释放模式,但改变了宿存叶N素的释放模式.(3)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干重残留率与N残留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P残留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较于N、P而言,Mg、Ca残留率与干重残留率间的相关性较弱.气温升高显著加快了凋落叶和宿存叶的质量损失速率及养分释放速率,促进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杉木枯死叶片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土壤基质影响下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分解速率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植物凋落物在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局域尺度上其分解速率与土壤生境密切相关.不同土壤基质下的凋落物分解快慢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碳周转及养分利用效率.与叶凋落物分解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主要来源于叶凋落物际,这些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叶凋落物际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土壤(有机土、铁铝土、冲积土)和分解阶段(30%、60%、90%)下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的进行,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多样性逐渐升高,并且群落多样性水平越高(Alpha多样性:有机土>冲积土>铁铝土),其分解速率越快(k:有机土>冲积土>铁铝土).研究进一步发现,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组成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分解阶段显著影响(P<0.001),但前者作用效应更大.具体而言,不同土壤基质下的叶凋落物际优势菌不同,有机土和冲积土基质中均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主导(分别占55.33%和53.10%),铁铝土基质中则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主(占比为63.95%).受分解阶段影响,不同土壤基质下叶凋落物际各优势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在分解后期均有所下降,而以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代表的寡营养菌(oligotrophic taxa)在分解后期显著增加(P<0.05),与分解前期相比增加了 5.66-413.80倍.此外,在不同土壤中,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构建均受确定性过程影响,其共现网络复杂度在冲积土、有机土、铁铝土中依次降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整个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基质调控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这为深入理解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百山祖国家公园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探究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以下简称百山祖国家公园)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采用样带法在百山祖国家公园设置一组三条连续海拔梯度样带,连续海拔垂直样带相较非连续海拔分布的样地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精确的检测能力和更灵敏的检测手段,能够更好的对任意海拔位置上物种、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所建设样带宽30 m,总长3210 m,海拔范围为636.3-1928.04 m,总面积为9.63 hm2,在样带中进行植物群落每木调查.调查样带内所有胸径≥ 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记录种名、胸径等,分析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条样带上,共记录木本植物260种、69914个个体,隶属于55科109属.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与海拔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海拔对物种α多样性影响最大,坡度次之,坡向对α多样性影响较小.随着样地间海拔距离的增大,样地间β多样性指数(Jaccard相似性指数)都与样地间海拔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随着样地间海拔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植物群落β多样性与海拔、坡度、坡向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海拔的影响最大,坡度次之,坡向的影响较小.在海拔梯度上物种β多样性的周转组分占主导地位,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由物种更替控制.研究结果为今后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其他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作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东北农田,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本研究以辽宁省典型作物玉米和水稻土壤为对象,共采集444份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死亡残体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并解析影响有机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水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和MBC/SOC值均高于玉米田土壤,而水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和土壤残体碳总量低于玉米田土壤;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田和水稻田的SOC与MBC和微生物残体碳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水稻田SOC与MBC和微生物残体碳的斜率较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土壤C/N和真菌残体碳是玉米田和水稻田土壤SOC的关键影响因素,但两者对玉米田土壤SOC的解释度更高;玉米田和水稻田SOC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微生物周转过程对玉米田SOC影响更大,土壤性质对水稻田SOC含量起到主要影响.本研究为科学调控东北农田土壤有机碳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噬在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SS是以累及外分泌腺为特点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噬是维持细胞周转、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机制,在自身免疫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关于自噬在SS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从自噬的功能和特点出发,探讨自噬在SS发病机制的作用,并提出猜想与思考,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微生物检验自动化流水线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自动微生物自动化流水线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临床微生物检验自动化流水线应用的相关标准。为推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组织制定了《临床微生物检验自动化流水线应用专家共识》。共识围绕自动化流水线的临床应用问题,讨论了应用前期需要考虑的实际要素,评价了应用过程中流水线的技术特点,特别指出应用后实验室面临的检验流程再造等问题,最后提出实施微生物自动化流水线的挑战和展望。该共识为推动医学检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临床微生物检验由传统手工操作转向自动化检测的变革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评价县级医院眼科服务能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对我国县级医院眼科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方法:以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我国东、中、西部9家县级医院眼科的2019年数据,应用基于马氏距离权系数的改进DS证据理论方法开展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并与经典证据理论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我国县域眼科服务能力区域性发展不均衡,部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医院在医疗服务量相关的多项指标评价上总体领先,东部地区医院住院手术量、门诊手术量、床位周转次数、床位使用率、住院人次、门诊人次、急诊人次等指标均值分别为西部地区医院均值的3.25、1.60、1.81、1.61、2.64、2.63、4.47倍。与经典证据理论方法相比,改进DS证据理论方法分析结果与各医院实际业务发展情况一致,评估结果可信,能更有效降低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结论:我国县级医院眼科服务能力仍有待持续提升,有必要应用改进DS证据理论方法开展持续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优化血培养检测流程的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通过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的方式是否可以缩短菌血症标本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阳性报警到审核时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TAT)。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集的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本研究中的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502瓶;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较传统流程阶段延长了工作人员在岗时间至22:00,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976瓶;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较流程优化第一阶段增加了质谱快速鉴定流程,共纳入阳性血培养标本1 029瓶;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较流程优化第二阶段引入新型VIRTUO BACT/ALERT血培养系统。比较不同阶段中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血培养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在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55.70(47.35,68.45)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25(33.88,59.96)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流程阶段( Z=?10.734, P<0.001);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18(36.41,59.40)h,在17:00之前12.18%革兰阴性杆菌的初步鉴定结果可以在审核前回报临床;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原有BACT/ALERT 3D系统的血培养标本TTP为39.56(21.52,62.65)h,TAT为78.16(64.68,99.72)h;新型VIRTUO BACT/ALERT系统的血培养标本TTP为37.03(21.08,58.22)h,TAT为73.41(62.88,89.48)h,VIRTUO BACT/ALERT系统较BACT/ALERT 3D系统的TTP明显缩短( Z=?2.273, P=0.023);VIRTUO BACT/ALERT系统较BACT/ALERT 3D系统的TAT明显缩短( Z=?4.040, P<0.001)。 结论:通过对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工作流程进行多方面、多措施的持续改进,可缩短血培养中各阶段的处理时间,使临床获得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冠肺炎疫情对三级妇幼保健院运行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三级妇幼保健院运行的影响,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资源配置、工作负荷、治疗质量、工作效率和资产运营情况为评价指标,利用全国妇幼保健机构资源及运营情况调查项目收集的数据,分析2019年(疫情前)和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三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管理情况。采用中位数对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9年和2020年我国三级妇幼保健院数量为236所和258所。资源配置方面,2019年和2020年我国三级妇幼保健院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60人和548人,实际开放床位数分别为308张和305张。工作负荷方面,2020年门诊量为337 990人次,较2019年减少了23.6%;急诊总人次为28 997人,减少了32.5%;出院总人次为13 673人,减少了20.5%;共为基层举办各类妇幼保健培训班4 723期,增加了1.2%;共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 953 724人次,增长了175.2%。工作效率方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由2019年的5.56天降至2020年的5.00天,床位使用率由88.90%降至69.15%,床位周转次数由53.69次降至44.22次。治疗质量方面,2020年住院患者危重症死亡率为0.37%,较2019年降低了0.11个百分点;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为0.04%,降低了0.03个百分点。资产运营方面,2020年总收入为24 835.5万元,较2019年增长了4.46%,其中财政补助占比由11.26%增至15.72%。结论:全国三级妇幼保健院院内服务和辖区群体保健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工作效率相对稳定,资源配置、治疗质量和资产运营情况总体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