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评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 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 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 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 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 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 2=3.06, 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 2=0.35, 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 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 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 2=4.513, 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 HR分别为1.023(95 %CI:0.834~1.256)和0.948(95 %CI:0.773~1.164)。 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液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检测的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止血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对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其亦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正常生理状态下,纤溶激活与纤溶抑制保持平衡状态,系统内任一成分发生改变,均可打破平衡,造成出血或血栓形成。因此,纤溶系统活性的检测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种方法被用于检测纤溶系统的活性,但该系统复杂多样,故尚无标准实验。本文分析了已被应用的纤溶系统检测方法:生物标志物检测,全血综合纤溶实验,血浆综合纤溶实验,血浆优球蛋白实验。各类实验均有优缺点,其中一部分适用于评价纤溶亢进状态,另一部分则适用于评价纤溶减低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性凝血病诊断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伤是中青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要病因,创伤性大出血及创伤性凝血病(TIC)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死因,是潜在可预防和改善的。既往研究中TIC虽有诊断指标,但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多种检测方法及其指标之间差异,导致其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诊断指南和专家共识。这不仅影响TIC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发现,也造成对TIC及时规范治疗的延迟。目前,TIC诊断与评估包括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测试、全血黏弹性试验等实验室检测,还包括预测评分等多种诊断策略。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围绕TIC的诊断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TIC的标准化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凝学即时检验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即时检验(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是在患者医疗现场因实施医疗措施所需而进行的即时检验。随着长期抗凝处理的患者人群扩大、促纤溶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的快速筛选需求增加,血凝学的即时快速检验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量研究表明,现场血凝学检测快速、简便,能提供较可靠准确的过筛数据,并大大减少完成试验所需的周转时间(TAT),可适用于临床大量需要监测血凝学异常及抗栓、溶栓治疗的场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对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病情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Sonoclot分析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对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凝血功能监测、病情评估及输血预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同时进行了Sonoclot分析、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常规凝血试验、肝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并进行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APACHE Ⅱ)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95例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APACHE Ⅱ和MELD评分数值,将受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对比分析Sonoclot分析参数在各组中的水平。按有无输血,将纳入研究的95例受者分为输血组(31例)和未输血组(64例),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进行输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激活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比值、国际化标准比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呈正相关( r=0.279 1, P=0.006 2; r=0.280 2, P=0.006 5; r=0.3, P=0.003 5; r=0.642 8, P<0.000 1; r=0.452 8, P<0.000 1; r=0.377 6, P=0.002; r=0.349 6, P=0.000 6; r=0.271 4, P=0.018 3),与血小板计数、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凝固角(α角)呈负相关( r=-0.339 1, P=0.000 8; r=-0.573 3, P<0.000 1; r=-0.656 3, P<0.000 1; r=-0.632 6, P<0.000 1)。凝血速率(clot rate,CR)与MA、CI、α角、ALT呈正相关( r=0.466 8, P=0.000 6; r=0.482 7, P=0.000 4; r=0.514 8, P=0.000 1; r=0.229 2, P=0.027 1),与R值、K值呈负相关( r=-0.366 9, P=0.010 3; r=-0.356 9, P=0.011 0)。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值与血小板计数、MA、CI、α角、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 r=0.481 9, P<0.000 1; r=0.630 7, P<0.000 1; r=0.623 5, P<0.000 1; r=0.593 0, P<0.000 1; r=0.223 1, P=0.032 5),与R值、K值呈负相关( r=-0.421 5, P=0.002 8; r=-0.530 7, P<0.000 1)。CR值与APACHE Ⅱ评分呈负相关( r=-0.212 3, P=0.038 9),ACT值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 r=0.244, P=0.04)。将肝移植受者按评分系统分组后分析发现,ACT在APACHE Ⅱ和MELD评分低、中、高危组中均依次升高,而PF值均逐渐降低。CR只在MELD评分分组中逐渐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T是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 OR=1.010,95% CI:1.000~1.019, 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ACT、CR、P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检测指标可以获得最大ROC曲线下面积(0.896)。 结论: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Sonoclot分析与TEG、常规凝血试验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凝血功能检测的补充手段;与肝功能检测结果、肝脏评分等也存在关联,对临床早期评估肝移植受者病情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Hb和Hct检测对预测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是否需要输血和预备血液制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孢甲肟致肾衰竭合并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65岁女性慢性肾衰竭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因患急性胰腺炎接受头孢甲肟1 g静脉滴注、2次/d。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正常。治疗11 d后,患者皮肤出现多处瘀斑,静脉穿刺处出血不易止,复查凝血功能,PT 127 s,INR 10.72,APTT 86 s。考虑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给予同型去白细胞冰冻血浆150 ml静脉输注。次日复查,PT 101 s,INR 8.49,APTT 65 s;凝血纠正试验示PT、APTT均可纠正,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考虑为头孢甲肟所致凝血障碍,停用该药,换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同时给予维生素K 1 10 mg皮下注射、1次/d。停药3 d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PT 15 s,INR 1.19,APTT 36 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种统计学方法在建立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参考区间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三种统计学方法在间接法建立参考区间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方法学评价。调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共收集32 401例孕妇数据,其中早孕组11 151例,中孕组4 872例,晚孕组16 378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各孕龄组内是否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参考区间分组。PT和APTT在三个孕期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采用非参数法、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各指标的参考区间。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儿门诊招募健康孕妇42例作为参考人群,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并比较参考人群检测结果在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参考区间外的百分比。结果:35岁以下早孕期PT、APTT、FIB、TT的参考范围分别为(10.44~13.11)s、(25.29~35.88)s、(2.61~4.64)g/L和(11.53~15.58)s6项指标水平随孕期进展产生显著差异,PT和APTT在3个孕期内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数据量较大时,Hoffmann法所建立的参考区间和非参数法较接近,Q-Q图法建立的参考区间略宽于Hoffmann法。数据量较小时,应用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的参考区间更为可靠。应用Hoffmann法计算的。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需要根据孕期及年龄分组,基于Hoffmann法的间接法可以作为直接法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并且术中有输血的单胎产妇114例,根据术中输血血液来源不同将产妇分为自体组(57例)及异体组(57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检测并记录两组凝血标志物、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输血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两组P65 mRNA表达及P65光密度值均明显升高( P<0.01),但自体组低于异体组( P<0.01);两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均出现明显升高,但自体组低于异体组( P<0.01);两组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均略高于术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自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明显小于异体组的17.54%(10/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5, P=0.04)。 结论:剖宫产术中行自体血液回收处理并回输后对产妇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相较于异体输血,自体血液回输更能有效降低产妇术后炎性反应,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用室间质评数据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常规凝血项目质评数据(EQA)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目标测量不确定度(MU).方法 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BCCL)采用"自上而下(up-down)"的方法,依据北京市93家医院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EQA)数据,建立常规6项凝血项目,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imer)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并与CLIA′88标准进行比较,以观察当前凝血项目的检测水平.结果 6项凝血项目各实验室仪器组测量不确定结果与CLIA′88标准比较显示:APTT项目的B仪器组;FBG项目的A、B、C仪器组;INR项目的B仪器组和D-dimer项目的B仪器组第90百分位数均符合标准.INR项目的A、C仪器组;PT项目的C仪器组第75百分位数符合标准.APTT项目的A、C仪器组;PT项目的A仪器组;INR项目的D仪器组中位数符合标准.结论 仅用EQA数据,建立了常规凝血项目目标测量不确定度.仅用EQA数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简化了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同时,可以根据EQA计划的频次,持续更新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数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在该方法的使用中亦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