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计算机模拟概述创新性软药瑞马唑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模拟和文献综述,概述新型超短效苯二氮 类镇静/麻醉药瑞马唑仑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趋势和使用注意事项。 方法:以主题词"remimazolam"并关联"CNS7056""CNS7054"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索描述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学和药效学文献,提取药物药代学、药效学特征。模拟瑞马唑仑静脉注射、静脉输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后药物浓度变化和药效学,包括起效时间、峰效应时间、维持时间、稳态浓度时间、稳态输注时间敏感性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s,CSHT)等。综述瑞马唑仑临床相关特点。结果:静脉注射时,瑞马唑仑起效时间(1.2~2.9 min)较丙泊酚(0.8 min)慢,峰效应时间和维持时间两者相近且均远低于咪达唑仑;静脉输注期间,瑞马唑仑起效快于丙泊酚和咪达唑仑,三者达稳态浓度时间均较长;瑞马唑仑TCI时与静脉注射有相似的起效时间。瑞马唑仑和丙泊酚达稳态浓度时间相似,比咪达唑仑快、较瑞芬太尼慢。为获得相同目标浓度,瑞马唑仑的TCI给药速度/静脉输注速度比趋近1耗时>1 h,劣于瑞芬太尼而优于丙泊酚。瑞马唑仑CSHT相对恒定而丙泊酚CSHT随稳态输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输注12 h后两者CSHT分别为5.9 min和13.9 min。结论:瑞马唑仑不宜常规用作术前药或用于极短时间诊疗操作;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时药理学特点与丙泊酚相似,停药后恢复稍好于丙泊酚,两者均适用TCI模式给药;瑞马唑仑用于ICU镇静具有良好的前景。瑞马唑仑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探索,尤其是临床情况下的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小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预防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和咪达唑仑对患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预防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予以Dex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不同时间点的躁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拔管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时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30 min的躁动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中应用Dex预防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优于咪达唑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布托啡诺复合咪达唑仑与哌替啶复合异丙嗪对减轻胃穿孔修补术术中患者胃牵拉反应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复合咪达唑仑与哌替啶复合异丙嗪对减轻胃穿孔修补术术中患者胃牵拉反应的作用.[方法]100例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在切皮前5 min,50例予布托啡诺+咪达唑仑静脉注射为 A 组,另50例予哌替啶+ 异丙嗪静脉注射为 B组.比较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Ramsay镇静评分及胃牵拉反应程度.[结果]与用药前(T0)比较,A组用药后1 min(T1)、用药后5 min(T2)、用药后10 min(T3)、术毕(T4)的 HR、MAP、SpO2基本平稳(P>0.05);B组HR、MAP有明显波动(P<0.05),SpO2基本平稳(P>0.05).两组T1、T2的Ramsay镇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3、T4时A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大于B组(P<0.05).A组胃牵拉反应优良率为86%(43/50)明显高于B组的70%(35/50)(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咪达唑仑能明显减轻术中胃牵拉反应,其作用优于哌替啶+异丙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滴鼻与咪达唑仑口服在儿童门诊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滴鼻与咪达唑仑口服在儿童门诊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作者所在医院正畸科就诊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入治疗室前30 min,对照组患儿口服5 mg/kg的咪达唑仑糖浆,观察组经鼻滴入2 μg/kg的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儿镇静成功率及治疗成功率;同时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用药前、插管后、手术后10 min、手术后30 min、拔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患儿入室前、麻醉前采用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面罩接受程度量表(MAS)评估患儿的父母分离焦虑行为、面罩诱导接受行为.[结果]两组镇静成功率、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0 min、手术后30 min、拔管后,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父母分离满意率、面罩诱导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在儿童门诊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口服,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对重症破伤风患者治疗时的镇静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对重症破伤风患者治疗时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重症破伤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联合咪达唑仑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2 h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用Ramsay评分评价患者镇静程度,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结果]用药12 h,两组患者SpO2均升高(P<0.05),HR、RR、MAP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SpO2高于对照组(P<0.05),HR、R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3 h,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7,P=0.039).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为3.13%(1/32),与对照组的9.38%(3/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613).[结论]针对重症破伤风患者,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能取得良好的镇静效果,改善患者SpO2、HR、RR、MAP,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型颅脑损伤围术期应用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及咪达唑仑的效果及对颅内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围术期应用丙泊酚、右美托咪定(Dex)及咪达唑仑的效果及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术中所用麻醉药物不同分为Dex组(35例)、丙泊酚组(35例)、咪达唑仑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肿清除术以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三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各时间点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颅内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疼痛、术后镇静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清醒时间比较,丙泊酚组<Dex组<咪达唑仑组(均P<0.05);术后24 h、术后48 h三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时Dex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48 h三组颅内压均低于手术前,且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术后24 h、术后48 h Dex组颅内压低于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三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48 h三组视觉模拟评分(VAS)、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均低于手术前,且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时Dex组VA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VA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围术期应用丙泊酚、Dex及咪达唑仑均有镇静效果,其中Dex作用更加显著,更利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保护脑组织,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