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8例,依据脑梗死的部位,将其分为幕上脑梗死组(幕上组)111例,和幕下脑梗死组(幕下组)67例,幕上组再根据其脑梗死的侧别,分为左侧大脑半球梗死组59例,右侧大脑半球梗死组34例,双侧大脑半球梗死组18例,共3个亚组。对所有入选患者的吞咽造影录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吞咽造影录像检查,对其唇闭合、食团成形、吞咽失用、舌与硬腭接触、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谿残留、喉上抬、梨状隐窝滞留、咽后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误吸、渗漏等14项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幕上组与幕下组患者在食团成型( χ2=5.116, P=0.024)、吞咽失用( χ2=7.928, P=0.005)、口腔运送时间( χ2=14.152, P<0.01)、咽期吞咽启动( χ2=5.558, P=0.018)、喉上抬( χ2=19.424, P<0.01)、误吸( χ2=4.212, P=0.040)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右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和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误吸发生率( χ2=10.277, P=0.0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与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在误吸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 结论:幕上脑梗死患者较幕下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口期吞咽障碍,包括食团成型障碍、吞咽失用及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幕下脑梗死患者较幕上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包括咽期吞咽启动延迟、喉上抬障碍及误吸。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较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误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进食功能的即时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的即时效应。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分别于NMES刺激前、刺激时进食3口稀流质食物,采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对患者进食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咽期吞咽启动(IPS)、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PAS)、口腔运送时间(OTT)、喉前庭闭合时间(LCD)及咽通过时间(PTT)等。结果:患者在NMES刺激时其IPS[2(1.0,3.0)级]、PAS[4(3.0,5.3)级]及OTT[(1712±595 )ms]均较NMES刺激前明显改善( P<0.05),LCD[(575±46)ms]、PTT[(464±56)ms]均较刺激前无明显变化( P>0.05)。所有患者在NMES刺激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NMES对卒中后咽期启动延迟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功能及渗漏、误吸情况均有较好的即时改善作用,为卒中后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性进食提供了新的代偿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卒中患者口期和咽期吞咽功能改变与误吸的相关性:基于电视透视吞咽检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编辑人员丨2023/10/28目的 基于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分析脑卒中患者口期和咽期吞咽功能改变与误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行VFSS的240例脑卒中患者的造影录像资料,依据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将其分为误吸组(n = 108,≥5级)和非误吸组(n = 132,<5级),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比较两组口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改变.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误吸发生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VFSS表现在口唇闭合不全、食团成型障碍、吞咽失用、舌与硬腭接触不全、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咽期吞咽启动延迟、会厌折返障碍、梨状窝残留和咽后壁残留均有显著性差异(χ2>5.802,P<0.05).口腔运送时间延长(OR = 3.964,P = 0.036)、咽期吞咽启动延迟(OR = 5.684,P<0.001)、会厌折返功能障碍(OR = 11.571,P<0.001)和梨状窝食物残留(OR = 4.524,P = 0.002)与误吸相关.结论 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咽期启动延迟、会厌折返障碍、梨状窝残留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称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1%,脑干卒中的患者其发生率更可达81%[1],其导致的误吸、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并可造成患者进食恐惧、社会隔绝和抑郁等负面心理,影响康复效果和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2].肌内效贴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但应用于吞咽障碍治疗领域的报道尚不多见.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主要由于咽反射迟钝、喉上抬无力,导致咽期吞咽启动延迟、会厌谷及梨状窝食物残留、多次吞咽和误吸等.Heo等[3]研究认为,肌内效贴可显著增加舌骨的垂直位移及会厌翻转角度,应用肌内效贴扎可促进喉上提肌群收缩,增加咽喉部皮肤本体感觉输入,从而有助于提高喉上抬幅度及吞咽启动速度.本研究针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特点,应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为吞咽障碍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病因分析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编辑人员丨2023/8/5[目的]探讨康复期脑梗死病人中吞咽异常表现形式与误吸的关系,为病人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有吞咽障碍的康复期脑梗死病人1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VFSS)结果分为误吸组与非误吸组,观察两组舌肌功能异常、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慢、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会厌谿滞留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误吸的危险因素.[结果]误吸检出率为51.1%,其中隐匿性误吸占52.1%;两组病人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慢、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速度减慢、喉上抬幅度不足及环咽肌开放异常是病人误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康复期脑梗死病人误吸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应针对误吸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定量评价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编辑人员丨2023/8/5目的 观察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定量评价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脑卒中患者的VFSS资料,并将其分为吞咽功能正常组(n=19)、口期吞咽障碍组(n=14)和咽期吞咽障碍组(n=74);比较3组间舌骨喉复合体VFSS相关参数的差异,包括舌骨及喉部的前移幅度和上移幅度、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及运动时间、会厌折返功能及环咽肌功能.结果 3组间舌骨前移幅度及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88、P=0.026,H=30.229、P<0.001),咽期吞咽障碍组舌骨前移幅度小于吞咽正常组(P=0.026),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大于吞咽功能正常组及口期吞咽障碍组(P均<0.001);3组间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咽期吞咽障碍组中,56例会厌折返障碍,47例环咽肌功能障碍,占比均高于其余2组(P均<0.05).结论 VFSS有助于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者舌骨前移幅度缩短,舌骨喉复合体启动时间延迟,易出现会厌折返障碍和环咽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编辑人员丨2023/8/5
- 
                                VFSS咽期异常表现与误吸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编辑人员丨2023/8/5目的:基于吞咽X线荧光透视造影检查(VFSS)分析咽期异常表现与误吸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吞咽功能紊乱患者的VFSS动态录像,记录每例患者有无误吸以及吞咽反射启动延迟、喉上抬速度减慢和幅度不足、环咽肌开放不良、软腭与咽后壁之间闭合不良、梨状窝对比剂滞留和会厌谿对比剂滞留这7项咽期异常表现.将上述7个征象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征象与误吸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吞咽反射启动延迟(OR=6.666,P<0.05)、喉上抬幅度不足(OR=3.682,P<0.05)、喉上抬速度减慢(OR=8.743,P<0.05)、环咽肌开放不良(OR=15.363,P<0.05)和梨状窝对比剂滞留(OR=4.186,P<0.05)是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结论:VFSS不仅能直观观察误吸的各种表现形式,还能有效预测患者是否有发生误吸的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