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龋病患儿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变化与病情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龋病患儿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变化与病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3~6岁龋病患儿为试验组,根据龋失补指数(DMFT)分为轻度组(DMFT≤15%,n=35)和重度组(DMFT>15%,n=45);另选择进行健康检查的80例3~6岁无龋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甲基麝香酚蓝检测唾液中钙离子浓度,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链球菌、双歧杆菌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DMFT与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对龋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唾液钙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DMFT与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呈正相关(P<0.05).根据DMFT制作ROC曲线,唾液钙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对评估龋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AUC分别为0.760、0.658、0.718和0.705.结论:唾液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增加与患儿龋病有关,与龋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全长16S rRNA测序的高尿酸血症人群肠道菌群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索肠道菌群与高尿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21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招募63名成年志愿者,其中HUA患者25例,健康对照人群38例,采集他们的粪便样本,通过使用全长16S rRNA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尿酸水平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结果:HU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存在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HUA组明显降低,β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组成上,HUA组表现为拟杆菌门增多,厚壁菌门降低。通过LEfSe差异分析,发现HUA组具有独特的菌群结构,以普拉梭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为代表的多种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明显降低;唾液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Fusobacterium hwasookii、 Flavonifractor plautii、黏液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mucogenicum B)、 Blautia sp003287895在HUA组明显升高。此外,通过PICRUSt2功能基因预测发现HUA组人群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合成途径等相关代谢降低,与特有的菌群结构一致。 结论:HUA人群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传统法与改良法培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阳性率的比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确诊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腹膜透析透出液样本,根据腹膜炎发生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法组(2021年)和改良法组(2022年)。传统法组仅采用传统法进行病原菌培养,改良法组同时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培养阳性时间、病原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显示,共223例(324例次)PDAP患者被纳入该研究,传统法组115例(168例次),改良法组108例(156例次)。改良法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传统法[84.62%(132/156)比69.23%(108/156), χ 2=18.903, P<0.001],病原菌培养阳性时间短于传统法[69.0(58.0,90.9)h比79.5(65.6,90.2)h, Z=2.061, P=0.039]。传统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G +)菌69株(57.50%),革兰阴性(G -)菌46株(38.33%),真菌5株(4.17%);G +菌中常见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7株,14.17%)和唾液链球菌(10株,8.33%)。改良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34株,其中G +菌106株(79.10%),G -菌24株(17.91%),真菌4株(2.99%);G +菌中常见菌株为唾液链球菌(20株,14.93%)和表皮葡萄球菌(15株,11.19%)。G +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最高(50/85,58.82%),G -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21/35,60.00%),真菌仅对氟康唑耐药(1/9,11.11%)。提示改良法可提高腹膜透析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G +球菌为本中心PDAP的主要致病菌;苯唑西林和氨苄西林不宜作为本中心治疗PDAP的首选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癌支架植入术后食管-支气管瘘继发多重病原菌血流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现报道1例食管癌支架植入术后食管-支气管瘘继发多重病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诊疗情况。患者全身症状典型,血培养示唾液链球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型、光滑念珠菌阳性,血流感染诊断明确,由于患者的基础疾病复杂难治且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病原菌种类繁多,所以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感染源是本例患者治疗的根本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链球菌K12对口腔及口咽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唾液链球菌K12是一种在人体出生不久就定植在人体口腔和鼻咽部黏膜上皮的细菌,研究发现其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益生菌。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唾液链球菌K12有对抗口腔和口咽部炎症和感染、龋病、口臭及口腔上皮损伤的生物活性作用。本文对唾液链球菌K12对口腔及口咽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咽喉反流(LPR)患者唾液菌群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1~80(33.75±11.10)岁。采用连续入组法选取30例疑似LPR患者为研究组,无咽部症状的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留取唾液标本,提取DNA,扩增16S片段后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使用 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唾液菌群多样性分析无明显差异;2组唾液差异菌分析显示,在门水平研究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37.86%(31.15%,41.54%) vs 30.24%(25.51%,34.18%), Z=-3.46, P<0.01]、变形杆菌门低于对照组[15.76%(11.81%,20.17%) vs 20.63%(13.98%,28.82%), Z=-1.98, P<0.05];在属水平研究组普雷沃菌属、乳杆菌属、帕拉斯卡拉多菌属、鞘脂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 Z值分别为-2.92、-2.69、-2.05、-2.31, P值均<0.05);链球菌属、心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Uruburuella属研究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 Z值分别为-2.43、-2.32、-2.17、-2.32, P值均<0.05)。LEfSe差异分析提示2组中有明显差异的物种有39个,其中拟杆菌门、普雷沃菌科、普雷沃菌属等在研究组富集,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等在对照组富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PR患者唾液菌群发生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可能与LPR的发生发展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细菌谱和耐药性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以期指导临床优化抗生素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30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治疗的753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菌株种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胆汁病原菌的分布、变化趋势和耐药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至2021年,753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培养总阳性率为90.17%(679/753)。2017至2021年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2.05%(64/78)、88.81%(119/134)、88.03%(125/142)、93.87%(199/212)、91.98%(172/187),各年份间的胆汁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8, P=0.029);2017年胆汁培养阳性率低于2020和202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43、5.57, P=0.002、0.018);其余年份间胆汁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胆汁培养结果呈阳性的679份胆汁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 03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总占比为57.02%(589/1 033),2017至2021年的占比分别为66.38%(77/116)、66.47%(111/167)、59.43%(104/175)、54.75%(173/316)、47.88%(124/259);革兰氏阳性球菌总占比为41.05%(424/1 033),2017至2021年的占比分别为31.90%(37/116)、31.74%(53/167)、38.86%(68/175)、44.30%(140/316)、48.65%(126/259);真菌总占比为1.94%(20/1 033),2017至2021年的占比分别为1.72%(2/116)、1.80%(3/167)、1.71%(3/175)、0.95%(3/316)、3.47%(9/259)。2017至2021年,胆汁培养阳性的病尿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占比逐渐降低,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占比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0.14、17.91, P<0.001、=0.001);2017至2021年真菌的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胆汁培养致病菌中主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31.36%,324/1 033)、肺炎克雷伯菌(12.68%,131/1 033);主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屎肠球菌(14.04%,145/1 033)、唾液链球菌(4.36%,45/1 033)。2017至2021年大肠埃希菌的占比逐渐降低,分别为39.66%(46/116)、38.92%(65/167)、33.14%(58/175)、28.48%(90/316)、25.10%(6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34, P=0.006)。2017至2021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分别为30.43%(14/46)、26.15%(17/65)、29.31%(17/58)、38.89%(35/90)、40.00%(26/65),4/15、20.00%(5/25)、20.00%(5/25)、24.32%(9/37)、31.03%(9/29),各年份间的ESBL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2017至2021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培养阳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革兰氏阴性杆菌仍占主导地位,但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胆汁培养细菌谱发生了明显变化,临床医师应根据细菌谱变异和耐药情况调整抗生素用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前女性口腔菌群与胎儿过度生长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女性孕前口腔菌群与胎儿过度生长的关联及可能机制。方法:基于孕前队列,采取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队列自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招募的人群中分娩巨大儿和/或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51例产妇作为病例组,按1∶4选取同期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适于胎龄儿的20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以总人群中分娩LGA的48例产妇作为LGA亚组,并从其余分娩非LGA的产妇中按1∶4随机抽取192例作为其相应对照组,展开LGA亚组分析。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孕前唾液样本,比较组间口腔菌群特征、差异菌群与差异功能通路。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女性孕前膳食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最大取值确定每个研究对象的主要膳食模式。对菌群计数数据,采用R和QIIME2软件计算α和β多样性指标,并通过PICRUSt2获得相应菌群功能计数数据。 结果:(1)一般资料:2组对象从孕前采样至妊娠及采样至分娩的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51例中,单纯巨大儿3例,LGA 48例(94.1%)。LGA亚组的相应对照为192例。病例组与对照组膳食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α多样性分析:病例组物种丰富度指数低于对照组[(367.27±84.57)与(408.71±93.08),多因素分析 P=0.009],而2组间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LGA亚组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亦低于相应对照组[(371.04±83.92)与(408.04±94.21),多因素分析 P=0.033],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3)β多样性分析:①病例组与对照组口腔菌群非加权UniFrac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 2=0.006, F=1.479, P=0.048)。LGA亚组与相应对照组口腔菌群β多样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差异菌群分析:①病例组与对照组从门到属共有14个差异菌群。在属水平,消化链球菌科G1菌属在病例组富集,而劳特罗普氏菌属、小杆菌属、纤毛菌属和罗斯氏菌属则在对照组富集。②LGA亚组与相应对照组从门到属共有14个差异菌群;在属水平,罗斯氏菌属、纤毛菌属、单糖菌门G6菌属和月形单胞菌属在对照组富集(LDA值均>2, P值均<0.05)。(5)差异功能分析:病例组女性口腔菌群中烟酸降解[log 2差异倍数(fold change, FC)=3.510, q=0.005]、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log 2FC=0.078, q=0.005)及L-酪氨酸降解通路(log 2FC=0.710, q=0.034)等相关代谢功能通路富集。LGA亚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发现,LGA亚组口腔菌群中烟酸降解相关代谢功能通路富集(log 2FC=3.660, q=0.012)。 结论:过度生长胎儿的母亲孕前口腔菌群结构较正常生长胎儿的母亲存在差异,且正常生长胎儿的母亲孕前口腔菌群多样性更高。孕前口腔菌群中部分致病菌富集与共生菌减少与胎儿过度生长有关,这种关联可能通过烟酸降解等功能通路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菌群特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描述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菌群的特征及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参与复旦孕前队列研究并随访至孕晚期的55例女性。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55例女性、共110份(孕前与孕晚期各55份)唾液样本菌群,并进行菌群特点的相关因素分析。α多样性指数在孕前与孕晚期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不同特征组间比较使用 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β多样性差异;采用LEfSe 1.0软件以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法分析标志性口腔微生物。 结果:(1)与孕前相比,孕晚期口腔菌群Ace指数降低[730.64(632.40~911.00)与661.14(578.15~752.85), T=1 077.000, P=0.010],β多样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F=12.539, R2=0.104, P=0.001);孕晚期口腔单糖菌门G3菌属( Saccharibacteria_TM7_G3)、普雷沃菌_7属( Prevotella_7)、 Absconditabacteria_SR1_G1菌属、卟啉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瘤胃菌UCG014属( Ruminococcaceae_UCG_014)、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ococcus)、普雷沃菌_2属( Prevotella_2)、拟普雷沃菌属( Alloprevotella)、微单胞菌属( Parvimonas)、 Solobacterium菌属、缠结真杆菌属( 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丰度更高( P值均<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时,收入水平较低者、饭后或甜食后及时漱口者Shannon指数较低[分别为5.44(5.08~5.77)与5.75(5.44~6.12),5.36(4.91~5.48)与5.72(5.44~6.05), U值分别为219.000和374.000, P值均<0.05]。 结论: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孕晚期口腔致病菌及机会致病菌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