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选取中国十九冶集团职工医院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胆道感染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5例.根据结石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菌种分析仪分离鉴定胆汁中的菌株.使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受试者的抗生素使用史,胆汁菌株培养的阳性率、分布情况,胆汁中细菌的耐药情况等.结果 结石初发组55例,复发组50例.与复发组相比,初发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更高(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94.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3,P=0.001).复发组革兰阴性菌为84.0%(36/50),大肠埃希菌为30.0%(15/50)高于初发组的63.6%(13/55)和23.6%(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分布初发组和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发组相比,病原菌耐药率在复发组中明显增高,耐药性明显增强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0.05).结论 初发和复发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相似,但复发组的病原菌耐药性高于初发组,临床医生用药应根据患者结石复发情况、耐药实验慎重选择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茵陈水提物对多药耐药蛋白3基因突变致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茵陈水提物对多药耐药蛋白 3(MDR3)基因突变导致的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将人原代培养肝细胞应用体外细胞培养、CRISPR/Cas9 慢病毒感染、MDR3 突变基因导入等技术处理后,比较 1%脂肪乳诱导处理前(0)和处理后 16、32、48 h不同时间点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的水平,确定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的时间.②将人原代培养肝细胞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DR3 基因野生型组、MDR3 基因突变组、茵陈水提物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只用培养液处理,MDR3 基因野生型组应用慢病毒感染融入野生型MDR3基因和培养液培养,MDR3 基因突变组应用慢病毒感染慢病毒导入MDR3(c.485T>A、c.2793insA、c.1031G>A、c.3347G>A)突变基因和培养液培养,茵陈水提物干预组应用慢病毒感染导入MDR3 突变基因和培养液培养的基础上,加入 100 g/L茵陈水提物预处理,然后将 4 组肝细胞分别加入 1%脂肪乳诱导处理,处理时间为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4 组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组肝细胞编码MDR3、胆盐输出泵(BSE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蛋白(ABCB4、ABCB11、ABCC2、ABCC3、ABCC4)和TNF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MDR3基因野生型组比较,MDR3基因突变组在经1%脂肪乳诱导处理前和处理后16h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 1%脂肪乳诱导处理 32h和 48 h MDR3 基因突变组肝细胞上清液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确定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的时间为 32 h.与MDR3 基因突变组比较,茵陈水提物干预组肝细胞在脂肪乳处理后 32h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TBA)水平均明显降低[ALT(ng/L):148.3±2.3 比 164.9±7.0,AST(ng/L):2767.4±78.8 比 3239.4±107.1,TBil(μmol/L):7.6±0.2比13.6±0.3,DBil(μmol/L):1.8±0.1比5.7±0.2,TBA(μmol/L):3.4±0.2比6.7±0.1,均P<0.05];空白对照组、MDR3 基因野生型组、MDR3 基因突变组和茵陈水提物干预组肝细胞编码MDR3、MRP2、MRP3、MRP4 的ABCB4、ABCC2、ABCC3、ABCC4 基因mRNA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基因mRNA在MDR3基因突变组呈高表达(2-??Ct:1.258±0.200比1.001±0.052),茵陈水提物干预组呈低表达(2-??Ct:0.387±0.247 比 1.258±0.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DR3 基因突变组比较,茵陈水提取物干预组肝细胞编码BSEP的ABCB11 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明显增高(2-??Ct:2.955±0.479 比 1.333±0.529,P<0.05).结论 茵陈水提物对MDR3 基因突变导致的PNAC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降低TNF基因的mRNA表达和改善编码BSEP的ABCB11 基因的mRNA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细胞介素-38抑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向辅助性T17细胞转分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IL-38的水平,评估IL-38对PBC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s)向辅助性T细胞(Th)17转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入组46例PBC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ELISA测定血清IL-38、IL-35、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MBCs中CD4 +CD25 +CD127 dim/-Tregs和CD4 +IL-17A +Th17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转录因子叉头盒蛋白P3(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mRNA表达。纯化的Tregs使用重组IL-38刺激后与自体PBMCs共培养,通过测定细胞增殖和上清细胞因子表达评估Tregs功能。将Tregs向Th17细胞极化培养,并加入重组IL-38刺激,通过检测CCR4、CCR6表达以及IL-17分泌、RORγt mRNA评估IL-38对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PBC组血清IL-3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48.5,96.7)pg/ml与89.6(58.0,265.5)pg/ml, Z=3.25, P=0.037]。PBC组Tregs比例[(6.9±1.3)%与(11.3±3.5)%, t=7.64, P<0.001]、FoxP3 mRNA表达(1.0±0.3与1.9±0.7, t=7.74, P<0.001)、血清IL-35水平[25.9(16.1,37.3)pg/ml与31.0(24.8,52.3)pg/ml, Z=2.02, P=0.047]低于对照组,PBC组Th17细胞比例[(5.5±1.4)%与(3.8±1.0)%, t=5.43, P<0.001]、RORγt mRNA表达(1.4±0.6与1.0±0.4, t=2.72, P=0.008)、血清IL-17水平[202.0(121.6,311.6)pg/ml与104.5(79.8,155.5)pg/ml, Z=4.43, P<0.001]高于对照组。纯化Tregs与自体PBMCs共培养后,PBC组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6.5±1.4)×10 5个与(5.3±1.1)×10 5个, t=2.49, P=0.020],PBC组上清中IL-35和IL-10分泌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但干扰素-γ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1)。PBC组Tregs向Th17细胞极化培养后,CCR4和CCR6平均荧光强度(MFI)、RORγt mRNA和IL-17分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38刺激可增强PBC组和对照组Tregs抑制活性,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弱,IL-35和IL-10分泌增加( P<0.05)。IL-38刺激仅抑制PBC组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表现为CCR4 MFI、CCR6 MFI和IL-17分泌降低 P<0.05),但IL-38并未影响对照组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 结论:IL-38在PBC疾病过程中发挥免疫保护和抑制炎症应答功能,抑制Tregs向Th17细胞转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分为未引流组85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组56例、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组25例;根据术式分为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116例、姑息性胆肠吻合术50例。分析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下术中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不同术前引流方式下围手术期情况的差异。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22.4%(19/85)、28.6%(16/56)、100%(25/25),ERBD组阳性率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种细菌占比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64.0%(16/25)比12.5%(2/16)比5.3%(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见致病菌比例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97.8%(45/46)比89.5%(17/19)比66.7%(1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ERBD组长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334.5±48.3)min比(289.4±39.5)min比(303.9±5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量PTBD组少于ERBD组和未引流组[(268.8±128.4) ml比(388.2±181.6)ml比(366.1±22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种引流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相关术后胰瘘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6.8%(4/59)、10.0%(4/40)、29.4%(5/17),ERBD组较未引流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患者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预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并且需要术前胆道引流的患者,与ERBD比较,PTBD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道闭锁中胆固醇活化CD177 +中性粒细胞致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胆管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8例经术中胆管造影确诊的BA患儿、80例同龄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患儿以及165例无肝病学证据且无肝功能异常的同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儿童外周血TC含量。分析TC与胆管损伤各指标及多种与BA形成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在体外CD177 +中性粒细胞与胆道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观察其对BEC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加入胆固醇刺激后CD177 +中性粒细胞内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外周血TC检测数值将BA患儿分为高胆固醇BA组、正常胆固醇BA组,通过RNA测序分析,比较高胆固醇组、正常胆固醇组BA患儿CD177 +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为4.9(4.0,6.1)mmol/L,高于NC组的3.7(3.1, 4.1)mmol/L及IHS组的4.2 (3.3,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9(4.0, 6.1)mmol/L]与胆管损伤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含量[497.0(298.5,843.0)U/L]呈正相关( r=0.401, P<0.05),同时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含量呈正相关( r=0.338, P<0.05; r=0.235, P<0.05);在肝脏组织胆管细胞凋亡数量比例层面,高胆固醇BA组为0.724±0.146,正常胆固醇BA组为0.232±0.141,NC组(患儿年龄相近门静脉海棉样变儿童)为0.242±0.228,高胆固醇BA组与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4(3.1,5.5)mmol/L]与外周血CD177 +中性粒细胞比例[(26.5±6.4)%]呈正相关( r=0.503, P<0.0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1.0(0.8,1.2)×10 9/L]、中性粒细胞[(3.2±1.4)×10 9/L]无相关性( P>0.05); 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7±1.6)mmol/L]与外周血T细胞数量(4 952.1±1 985.0)个/μL呈正相关( r=0.488, P<0.05),与外周血B细胞971.0(664.8,1 636.1)个/μL无相关性( P>0.05);与正常胆固醇BA组相比,高胆固醇BA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 CYBB、 CALR、 MT- CYB、 MT- ND5、 MT- ND1)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胆固醇刺激下,CD177 +中性粒细胞中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指标TOMM20及DNA 8-OHdG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3.47±6.36、159.07±10.17,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CD17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指标MPO和H2B分别为60.51±4.26、157.46±9.40,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在CD177 +中性粒细胞与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刺激后BEC细胞活率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胆道闭锁中胆固醇可上调CD177 +中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胞外诱捕网的释放,引起胆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3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01例;年龄为(62±10)岁。317例病人中,158例术前无胆道引流,115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44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ERBD)。观察指标:(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两两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中检验水准为0.016 7。 结果:(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317例病人中,116例细菌培养阳性,包括43个菌种共168株菌株,其中术前无胆道引流36例(46株),行PTCD 39例(49株),行ERBD 41例(73株)。①317例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59%(116/317),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78%(36/158)、33.91%(39/115)、93.18%(41/44),3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066,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3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05,44.718, P<0.016 7)。②多重细菌感染占比为36.21%(42/116),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细菌感染占比分别为19.44%(7/36)、23.08%(9/39)、63.41%(26/41),3者多重细菌感染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1,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3,13.215, P<0.016 7)。③多重耐药菌占比为30.95%(52/168),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耐药菌占比分别为15.22%(7/46)、26.53%(13/49)、43.84%(32/73),3者多重耐药菌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47,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90,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72, P>0.016 7)。(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病人年龄、腹部手术史、黄疸程度、胆道梗阻位置均与细菌培养阳性无关( χ2=4.865,1.423,4.922,0.030, P>0.05)。(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行PTC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行ERB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利奈唑烷、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7株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 结论:术前行ERBD的病人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且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高。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树突状细胞芳香烃受体诱导辅助性T细胞17分化在原发性胆汁胆管炎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芳香烃受体(AhR)激活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0例PBC患者和10名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分选出CD14 +单核细胞,诱导其成为DCs,被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 英激活后与初始CD4 + T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ELISA检测Th17分化相关因子变化。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获得大量DCs,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表面大量突起,CD11和CD14双阳性的细胞占96.48%。共培养后,PBC患者组初始CD4 + T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健康对照组,CCK-8法72 h测得的吸光度( A)值(1.02±0.04),较24 h(0.69±0.04)和48 h(0.82±0.04)时的 A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SD- t1=10.2, P<0.05; LSD- t2=6.3, P<0.05);PBC患者组初始CD4 + T细胞IL-17的相对表达量(1.24±0.40)高于健康对照组(0.61±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0, P<0.05);IL-22表达量(0.96±0.46)同样高于健康对照组(0.42±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76, P<0.05);PBC患者组培养上清液中IL-22的表达量为(77.4±2.9)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49.6±4.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58, P<0.01);IL-17表达量为(170.9±2.7)ng/ml,同样高于健康对照组(130.6±7.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10, P<0.05)。 结论:AhR激活后的DCs可以影响Th17的增殖和分化,并诱导其分泌Th17细胞相关的炎性因子,因此AhR激活后的DCs在PBC的发病中可能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道真菌感染91例患者的病原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诊治的91例胆道真菌感染患者资料。91例胆汁真菌培养均阳性,其中胆道真菌感染14例,真菌、细菌混合感染77例(84.6%)。进行胆汁真菌病原学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前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既往有胆道操作史,急性胆道感染病因,手术或操作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91例中,白假丝酵母菌61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9例、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尿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0%(91/91)、97.8%(89/91)。77例合并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最多(34例,44.2%)。91例患者年龄(70.7±12.7)岁,良性疾病66例(72.5%),以胆道结石为主(61例,67.0%)。既往有胆道操作史的患者(60例,65.9%)更容易出现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56例;χ 2=4.56, P=0.03)。91例中,存活79例,死亡12例。12例死亡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28.1±5.2)g/L,明显低于79例存活者的(33.3±5.3)g/L( t=2.77, P=0.01),住院时间[29.5(13.0,42.7)d]长于存活患者[12.0(9.0,18.0)d; Z=-2.37, P=0.0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既往胆道操作史( OR=4.46,95% CI:1.06~4.97)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 OR=10.20,95% CI:1.48~70.27)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结论:胆道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等念珠菌为主,且常合并细菌感染,有既往胆道操作史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曲霉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肝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曲霉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曲霉感染受者的临床资料。以"肝移植" "中枢神经系统" "曲霉" "liver transplan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rain" "aspergillus"为中英文检索关键词,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截止至2022年1月近5年的以英文或中文公开发表的文献。结果:受者,女,33岁,因肝移植术后48 d出现乏力伴胸闷气促入院,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双肺多发性渗出性病变,多次痰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给予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后胸闷气促等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肝移植术后79 d受者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常规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提示为烟曲霉感染,遂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受者症状好转,伏立康唑持续治疗8个月后痊愈。该受者13个月后因反复胆道感染导致胆汁淤积,最终死于移植肝肝衰竭。结论:肝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曲霉感染的病死率很高,及时有效的治疗仍有望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胆外科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肝胆外科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兰溪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治疗的胆道感染患者103例,留取其胆汁进行培养,筛查其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数据经WHONET5.5软件系统处理。结果:103例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培养出58份阳性标本,阳性率为56.31%。5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共38株(65.52%),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共15株(25.86%),主要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5株(8.62%)。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氨苄啶、环丙沙星等抗菌药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完全敏感。粪肠球菌主要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等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完全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等药耐药。25株大肠埃希菌与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出1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检出率40.63%。结论: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分布广泛且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患者胆汁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